您好,欢迎您

一探究竟 | 肺癌罕见转移至小肠且伴 ALK 基因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07月04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肺癌的常见转移部位为骨、肺、脑、肾上腺、肝和纵隔外淋巴结等,肠道转移仅占0.1%。患者多先出现腹痛、肠梗阻等非特异症状,诊断不及时预后差,生存期仅2-3个月。间变淋巴瘤激酶(ALK)基因融合多见于非小细胞肺癌(占肺腺癌3%-7%),在结直肠癌仅0.2%。本文介绍一例罕见的肺癌伴小肠转移且具ALK融合基因病例。

患者为66岁男性,无吸烟史及肺部症状,因间歇性腹痛、腹泻20天入院。腹部超声、全腹增强CT和肠镜检查发现回盲部恶性肿块,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现肠套叠、肠梗阻和盆腔腹水等不良症状。

1751535990529.jpg

胸部CT显示右肺下叶不规则结节伴钙化。患者入院后进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和肠系膜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提示右结肠2.5cm恶性病变,可能是未分化癌,肠系膜末端淋巴结转移。术后恢复良好,出院时影像学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2个月后,患者因胸部增强CT显示右肺下叶 25mm×26mm结节伴多组纵隔淋巴结肿大入院。

1751536082766.jpg

患者家族要求进行胸腔镜右肺下叶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显示右肺下叶浸润性腺癌,腺泡型(主要是筛状结构)和实体型(占比>10%),7组淋巴结转移,未见胸膜和切缘转移。免疫组化显示CK、CK7、TTF-1、NapsinA和P63阳性,CK20、P40、MUC2、CDX2、CgA和Syn阴性,Ki-67 指数约15%。

1751536180182.jpg

NGS检测显示,患者的肺和小肠两个手术病灶均存在相同的EML4-ALK(v3)融合基因,且在小肠病变中还检测到 CDKN2A和TP53突变。基于检测到的ALK基因融合,建议给予ALK抑制剂辅助治疗。患者自2022年7月16日起接受阿来替尼治疗3周期,经评估治疗使小肠和肺部病变均达到病情稳定。

本病例液体活检结果不明确,而组织活检确定ALK驱动突变,凸显组织活检在肿瘤识别中作为金标准的重要性,能全面评估肿瘤及提供病理特征信息;液体活检适合长期治疗中动态监测药物疗效及疾病进展。免疫组化对区分肠道肿瘤原发灶与转移灶起关键作用,本病例中CK7、TTF-1 免疫组化染色阳性,CK20、CDX2阴性,支持回盲部肿瘤为肺来源转移癌而非原发肿瘤,且排除肺肠型腺癌可能性。

肺癌小肠转移可能通过椎旁静脉系统血液转移或经腹膜后纵隔及肠系膜的淋巴转移途径实现。EML4-ALK突变类型变体3(V3)占ALK阳性NSCLC约30%-40%,更易导致侵袭性肿瘤,对ALK抑制剂更耐药,是NSCLC转移和预后不良的高风险特征。TP53突变与ALK-V3重排的NSCLC同时存在会降低阿来替尼的疗效,促进NSCLC的扩散、转移和复发。对于肺癌小肠转移患者,目前尚无共识治疗方法,总体健康状况良好、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建议手术切除,广泛系统性转移患者适宜保守治疗。本病例患者接受手术联合阿来替尼靶向治疗取得一定疗效,体现NGS检测对精准医疗在肿瘤学实践中的重要性,有助于罕见转移癌的早期发现与合理管理。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Bear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Bear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7月06日
吴枫阳
湖北省肿瘤医院 | 消化内科
肺癌罕见转移至小肠且伴 ALK 基因融合
07月05日
栗小玲
邯郸市第一医院 | 神经内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07月05日
栗小玲
邯郸市第一医院 | 神经内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