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深度剖析 | IV 期肺腺癌伴 EGFR L858R 突变致腹膜转移性肠梗阻

07月03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肺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疾病与癌症相关死亡主因之一,5年生存率较低。多数肺癌患者诊断时已转移,常见转移部位是淋巴结、肝脏、脑、肾上腺和骨骼,小肠、结肠等非典型部位转移也有报道,但腹膜转移少见。本文介绍一例IV期肺腺癌伴EGFR L858R突变的病例,出现小肠腹膜转移致肠梗阻。

2022年11月,48岁男性因咳嗽、咳痰到外院就医。经 PET-CT检查发现,其左肺下叶存在肿块(81mm×68.6mm),葡萄糖代谢活跃,疑似非中央型肺癌。同时,患者左肺下叶出现肺不张并伴有远端阻塞性肺炎,且病情已进展至多处转移,累及左锁骨上窝、纵隔、左肺门、肝胃腔、腹膜后淋巴结等部位。此外,左上叶、中叶、下叶均出现癌性淋巴管炎,还伴有左侧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

1751423731920.jpg进一步检查显示,支气管镜活检结果为CK(AE/AE3)、TTF-1、CK7、ki67(30%)阳性,而P40、CK5/6、p63、GATA、SOX10呈阴性。基因检测发现存在外显子21 L858R突变(丰度 19.19%)、EGFR扩增(3.3%)、TP53 突变(14.25%)以及PMS2错义突变,PD-L1 TPS表达低于1%。综合分析检查及检验结果,确诊为左肺下叶腺癌,T4N3M1a IVA期。自11月16日起,患者开始接受奥希替尼治疗,后续定期随访结果显示最佳疗效为部分缓解(PR)。

1751423795138.jpg至2024年1月,患者出现背部及右下肢疼痛症状。1月 27日的PET-CT检查提示:左肺上叶舌段仍有残留高代谢病灶,并伴有胸膜受累及癌性淋巴管炎;双肺新发多发高代谢结节,考虑为双肺转移;左胸膜增厚且代谢活跃,提示胸膜转移;同时存在左侧胸腔积液。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伴高代谢,表明有多个淋巴结转移。肝脏也出现多发高代谢结节,提示肝转移。双侧肾上腺增厚且代谢增加,提示肾上腺转移;双肾多发高代谢病变,考虑为肾转移。盆腹腔多发高代谢病变,提示腹膜转移并累及肠道。全身肌肉、皮下出现多发高代谢结节,提示多发转移。多处骨质破坏伴高代谢,提示骨转移。右侧颞顶叶高代谢病灶,提示脑转移伴水肿。左肺下叶肺不张伴炎性改变及心包积液。
1751423839276.jpg
这标志着病情进一步进展,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4个月。对左腋窝抽吸淋巴结进行检查后,发现转移性低分化腺癌,TTF-1、ki67(35%)、CK7阳性,p40、Syn、SOX10阴性,进一步确定为肺起源。
1751423907982.jpg尽管患者此时体能状态评分为2,但基因检测仍发现外显子 21 L858R突变(丰度 18.44%)。2024年1月31日至2月21 日,患者接受贝伐珠单抗400mg、白蛋白紫杉醇 300mg、顺铂30mg的化疗方案,同时将奥希替尼加量至 160mg。3月5日胸部CT显示左胸膜转移及胸腔积液有所改善,双肺实性结节数量减少。同日腹部CT提示腹膜炎,疑似腹膜转移伴部分小肠梗阻和回肠段增厚,考虑为炎症改变。
1751423964238.jpg经过抗感染、胃肠减压、灌肠等对症治疗后,患者腹痛症状得到缓解,但体能状态持续恶化,已难以继续耐受化疗。自3月5日起,患者开始使用安罗替尼10mg治疗,持续12天后,因持续腰痛在外院接受局部放疗以缓解疼痛,但肠梗阻症状仍进行性加重。经介入放射科、胃肠外科会诊后,建议采取保守治疗方案。最终,患者于2024年3月 30日离世,自腹膜转移诊断后生存63天,总生存期(OS)为16个月。

在临床实践中,肺癌肠转移较为罕见。关于肠转移手术治疗的回顾性分享显示,仅0.5%的患者出现症状。慢性假性肠梗阻是小细胞肺癌罕见的副肿瘤综合征,具有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特征,其组织学类型为具有EGFR突变的腺癌,目前未发现肺癌遗传亚型与肠转移发生之间的关联。

在腹膜表面恶性肿瘤中,卵巢癌和胃癌是腹膜转移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源自肺癌的腹膜转移较为罕见,但随着CT扫描和PET-CT等成像技术的发展,诊断准确性有所提高,相关研究显示,1.2%的肺癌患者存在腹膜转移,且大细胞癌和腺癌患者腹膜转移发生率较高,但癌基因状态与腹膜癌病之间未见相关性。对于有症状的肠转移,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但预后通常较差,腹膜癌病的治疗也多为姑息性,中位生存期较短,围手术期死亡率高。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Bear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Bear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