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靶免一体,协同破局!“免疫2.0时代”肺癌治疗进展交流会圆满召开

07月02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编者按:肺癌作为我国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在免疫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基于HARMONi-2研究成果,全球首个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依沃西单抗一线治疗PD-L1阳性晚期NSCLC的适应症已正式获批,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加速迈入“免疫2.0时代”。为深入交流这一领域的最新突破与临床前景,2025年6月28日,由北京整合医学学会主办的“免疫2.0时代”肺癌治疗进展交流会在上海顺利召开。来自全国的25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全面探讨双特异性抗体治疗方案的前瞻性价值与临床拓展空间。
 
本期「肿瘤资讯」特将会议内容荟萃如下,旨在为读者提供前沿学术资讯,助力临床实践与研究探索的持续深化。

Session 1 启新程

222.png

会议伊始,由南京大学医学院金陵医院宋勇教授主持开幕环节,分别邀请上海市东方医院周彩存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宋启斌教授两位大会主席代表致辞。

333.jpg

上海市东方医院周彩存教授表示,“HARMONi”这一命名,寓意着“和谐”,也象征着中国创新与全球标准的深度融合。HARMONi-2研究的成功彰显了中国方案的突破,依沃西单抗肺癌一线治疗适应症的快速获批,让中国患者率先受益于全球领先的治疗策略。展望未来,相信将有更多“源自中国、引领全球”的研究持续涌现,造福更多的患者人群。

444.jpg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宋启斌教授在谈及医药创新时指出,目前我国已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正在从“跟跑”迈向“并跑”乃至“领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医药创新不仅推动了科研水平的提升,亦融入了经济结构优化的战略进程,成为中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

Session 2 精设计

rsx.jpg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任胜祥教授的主持下,闵静博士带来了《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的研发历程》的专题,系统性回顾了全球首个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的研发历程、结构特性以及临床开发计划。

mj.jpg

早在2004年贝伐珠单抗问世,2014年帕博利珠单抗和纳武利尤单抗相继问世,随后十年的时间里,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协同增效”的理论依据得到了充分的证实。随着研发探索的深入,科学家们不禁思考,能否设计出一个能够同时阻断VEGF和PD-1,具有抗血管生成和免疫治疗双机制的药物?

于是,2015年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的构想就此诞生,2017年其分子结构初见雏形,经过一系列基础及临床研究的探索和验证,终于在2024年,全球首个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依沃西单抗在中国获批上市。

作为全球首个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依沃西单抗的诞生具有代表性意义。除了双靶点一体化的特性,研发人员在分子上也采用了创新的“四价对称”的结构设计,使其有利于向肿瘤微环境富集,更好地实现靶免协同效应,显著提升与PD-1及VEGF-A结合的亲和力。另外,其Fc段引入了两个氨基酸点突变,最大程度消除了潜在的ADCC、ADCP和CDC效应,显著降低了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向瘤富集效应使其在正常血管中的抗血管生成作用理论上小于在肿瘤新生血管中,突破了抗血管生成药物在中央型鳞癌患者中的使用瓶颈。

依托于研发人员独特的设计理念,依沃西单抗通过分子结构的创新,优化了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的平衡。闵静博士表示,当前依沃西单抗在肺癌治疗领域已有多个国内及国际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正在开展,包含单药、联合化疗、双抗与双抗联合的各种治疗方案,覆盖了各类患者人群,将为肺癌治疗带来更多的突破。

zh.jpg

上海市胸科医院钟华教授的主持下,多位专家从疗效、安全性、机制特性等维度深入探讨了依沃西单抗的临床价值。

123.png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卫东教授指出,依沃西单抗通过“靶免一体”的结构有效弱化了VEGF相关副作用,在安全性方面有明显优势;尤其对于免疫耐药人群,既往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双抗方案可能更具前景。

河南省肿瘤医院王慧娟教授表示,既往“可乐组合”(帕博利珠单抗+仑伐替尼,LEAP-007研究)在肺癌治疗领域折戟沉沙,一大原因在于其毒副反应;而依沃西单抗通过机制创新,在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了毒性负担,临床可及性更高。未来可持续深化对biomarker的探索,筛选最优获益人群。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夏旸教授补充道,HARMONi-2研究展示了双抗相较传统单抗的疗效优势,随着医保覆盖的落地,依沃西单抗在可及性方面也将优于传统联用方案,具有较高性价比。

上海市东方医院周斐教授回顾了早期剂量探索的过程,并分享了临床用药体会,表示依沃西单抗在中间剂量即可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是“增效减毒”的典范,在临床应用中无论肺腺癌或是肺鳞癌,安全性都是可接受的。

Session 3 立标杆

yy.jpg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姚煜教授的主持下,上海市东方医院熊安稳教授带来了《晚期驱动基因阴性NSCLC一线治疗迎来重大变革》的专题。

xaw.jpg

本专题中,熊安稳教授深入解读了晚期驱动基因阴性NSCLC一线治疗现状,剖析了免疫及免疫联合治疗的发展脉络与临床瓶颈,指出传统免疫方案在疗效提升和人群覆盖方面仍存在挑战。

双特异性抗体是具有全新结构和机制的新分子,与单药联用或组合抗体具有本质的区别。在NMPA的指导下,双特异性抗体开发目标是“以临床价值为导向,解决单抗不能解决的问题”,并且在研究设计时应采用最优SOC作为对照。

HARMONi-2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多中心、对照III期研究,评估了依沃西单抗对比帕博利珠单抗一线治疗PD-L1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在2024WCLC大会的主席研讨会上作为“突破性研究”首次公布结果,后原文发表于《柳叶刀》,是全球首个单药对比帕博利珠单抗取得显著阳性结果的Ⅲ期临床研究。

研究入组的PD-L1 TPS≥50%受试者分别占42%和43%;鳞癌受试者均占46%,其中依沃西单抗组的鳞癌患者中72%为中央型,10%肿瘤存在空洞、坏死,7%肿瘤包绕重要血管。

研究结果显示,依沃西单抗组的mPFS较帕博利珠单抗组增加了5.3个月,近乎翻倍(mPFS:11.1m vs. 5.8m),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了49%。并且无论PD-L1表达阳性强度、无论非鳞癌亦或鳞癌、无论基线是否伴脑转移/肝转移,依沃西单抗组的PFS均显著优于帕博利珠单抗组,呈现强阳性获益。依沃西单抗具有优越的抗肿瘤活性(ORR 50% vs. 39%,DCR 90% vs. 71%),更快起效(mTTR:1.5m  vs. 2.5m),并且整体安全性良好,毒性可管可控,尤其填补了鳞癌患者使用抗VEGF药物的空白。

当前,依沃西单抗单药用于PD-L1表达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适应症已经获批,并获得2025版《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的优先推荐。未来,随着HARMONi-7、HARMONi-6、HARMONi-3等更多Ⅲ期临床研究数据的公布,依沃西单抗有望全面覆盖晚期驱动基因阴性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全人群,为更多患者带来获益。

ywx.jpg

四川省肿瘤医院姚文秀教授的主持下,多位专家充分探讨,进一步深化了对HARMONi-2研究以及双特异性抗体治疗理念的理解与共识。

456.png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韩志刚教授指出,对于肺癌治疗,“高效、安全、简单”才是更好的选择。当前联合用药方案的“加法”越做越多,但趋于复杂,且部分方案之间并未进行头对头比较,难以验证其优势。依沃西单抗通过与帕博利珠单抗的头对头比较确证了疗效优势,更具说服力,尤其为鳞癌人群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安徽省胸科医院史清明教授认为,HARMONi-2研究验证了依沃西单抗在机制层面的特性,即实现PD-1与VEGF的“一体化”协同,相较于多药联用而言,可能能够持续、动态地改善肿瘤微环境,是“免疫2.0时代”的代表性突破。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许斌教授强调,依沃西单抗虽具有两个靶点,但并非简单的叠加,因此,无需再设计依沃西单抗对比免疫联合抗血管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更应聚焦于与当前最优标准方案(SOC)的比较;基于HARMONi-2研究的优异成果,未来依沃西单抗也将被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免疫时代还会持续向前发展。

济南君心国际肿瘤医院杨秋安教授补充道,HARMONi-2研究显示,依沃西单抗在PD-L1高表达及低表达人群中均展现出稳定疗效,且单药PFS已优于帕博利珠单抗,甚至可媲美传统免疫联合化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姚文秀教授总结道,HARMONi-2研究的数据是惊艳的,依沃西单抗实现了“用一个药解决了多药联合尚未解决的问题”,其临床地位不言而喻;尤其对于不耐受化疗的患者,适当“做减法”是更好的选择。

综合各位专家发言,肺癌免疫治疗正在开辟出更高效、安全的新路径,彰显了“免疫2.0时代”的核心内涵。

Session 4 展未来

pyy.jpg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潘跃银教授的主持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储天晴教授带来了《肺癌药物治疗的诗和远方》专题。

ctq.jpg

储天晴教授以肺癌治疗的现状与挑战为序章,系统性梳理了围手术期治疗、晚期一线靶向及免疫治疗、晚期二线(TKIs耐药后及免疫耐药后)治疗、以及基于现有治疗策略的改进和全新治疗靶点的开发现状,表示肺癌治疗的诗篇仍在持续书写,肺癌治疗的远方是慢病化管理的曙光”

zj.jpg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赵军教授的主持下,多位专家围绕创新疗法的探索方向与临床研究设计展开了深入探讨。

789.png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陈鹏教授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应该是“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而非“形式创新”;依沃西单抗的分子和结构改造即属于机制创新。随着创新治疗方案的层出不穷,OS可能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PFS和安全性应作为新药价值的关键考量。对此,陈鹏教授分享了一位“PD-L1低表达、高龄”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案例,表示对于这类人群,联合治疗的不良反应可能无法耐受,传统免疫单药的疗效可能不足,依沃西单抗就是量身定制的选择。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信涛教授指出,HARMONi-2研究确立了依沃西单抗在疗效方面的优势,未来中国的临床试验设计应以其为“新标准”进行对照;对于临床试验而言,OS是追寻的目标,但并非唯一的指标,随着治疗手段的增多,后线治疗的影响因素趋于复杂,因此PFS亦具有重要的比较价值。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李爱武教授则强调,国产创新药应该要有和国际标准治疗方案作对照的魄力,正如HARMONi-2研究中,依沃西单抗选择帕博利珠单抗作为对照,正展现出了中国创新的信心;临床应用中,安全性决定了患者后续治疗的空间,因此也应该成为研究中更值得关注的指标。

上海市东方医院李玮教授表示,确证性研究应以当前最佳标准治疗为对照,依沃西单抗对比帕博利珠单抗取得了阳性结果,尤其令人鼓舞,也为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等其他机制的双抗药物提供了借鉴。此外,ADC以及未来的“双抗+ADC”组合可能成为免疫治疗的延伸思路。

yjm.jpg

大会主席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教授在总结发言中对本次会议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于金明教授指出,当前肺癌治疗已进入多策略融合发展的新阶段,随着新机制、新药物的不断涌现,如何科学排布治疗方案、实现最优组合,是临床实践面临的重要课题。新技术的突破并非一蹴而就,真正的创新需要经得起临床实践的验证。在这一背景下,依沃西单抗作为中国创新的代表性成果,开启了肺癌免疫治疗的“2.0时代”。未来期待在全球舞台上听到更多中国声音,让中国实践、中国指南走向世界,持续推动肿瘤治疗的高质量发展。

*注:本文仅围绕会议内容进行报道,旨在促进前沿信息交流,不代表专家观点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N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ZL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