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韩正祥教授畅谈肺癌精准诊疗新纪元:从罕见靶点、新辅助治疗到MRD监测的前沿洞察

06月26日
来源:肿瘤资讯

近年来,肺癌的诊疗格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重塑。在靶向治疗领域,我们不仅深化了对经典靶点的认知,更在罕见靶点上取得了“不可成药”的突破。在早期肺癌治疗中,“新辅助治疗”已进入根据基因分型精准选择的“双路径”时代。与此同时,作为贯穿治疗全程的监测工具,微小残留病灶(MRD)正凭借其强大的预测能力,深刻影响着临床决策与新药研发的方向。【肿瘤资讯】特邀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韩正祥教授,结合2025年ASCO年会发布的最新数据,为我们深度解读肺癌精准诊疗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临床挑战与未来航向。

韩正祥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肿瘤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肿瘤科副主任、肿瘤中西医结合科主任
肿瘤生物治疗科主任
江苏省肿瘤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皮肤肿瘤整合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精准医疗分会常务委员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整合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江苏省医学会肿瘤化疗与生物治疗分会常务委员
江苏省医师协会肿瘤诊疗多学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肿瘤整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肿瘤科普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整合医学研究会肺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整合医学研究会中西医结合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理事,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委会副主委
江苏省抗癌协会肿瘤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委会常务委员
江苏省免疫学会转化医学会常务委员
徐州市医学会肿瘤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徐州市肿瘤质控中心主任委员
徐州市免疫学会理事长
徐州市抗癌协会副理事长
徐州医学会肿瘤化疗与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罕见靶点治疗:攻坚“不可成药”,点亮精准之路

韩正祥教授:近年来,罕见靶点肺癌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该类患者的生存得到显著延长。例如,KRAS是肺癌中最常见的驱动基因之一,但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不可成药”的靶点。近来,针对KRAS G12C突变的小分子抑制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25 ASCO年会上,KRYSTAL-7研究报告了最新数据,KRAS G12C抑制剂(adagrasib)联合免疫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展现良好疗效。整体客观缓解率(ORR)为44.3%,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26.3个月,无进展生存期(PFS)达11个月。令人可喜的是,中位总生存(OS)达18.3个月,且安全性可控。这一免疫联合靶向方案拓展了KRAS突变患者的治疗选择。此外,MET扩增是导致EGFR-TKI耐药的重要机制。针对这一挑战,SACHI研究探索了赛沃替尼联合奥希替尼对比化疗用于既往接受EGFR TKI治疗后进展、且伴MET扩增的晚期NSCLC患者。中期分析结果显示,ITT人群中的赛沃替尼联合奥希替尼组中位PFS可达8.2个月,显著优于化疗组4.5个月(HR=0.34,p<0.0001)。ITT人群ORR(58% vs 34%,p=0.0004)和DCR(89% vs 67%,p=0.0001)均优于化疗组。这一研究进展推动了EGFR突变且MET扩增的晚期NSCLC治疗进展,为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其他罕见靶点方面,如RET、NTRK、HER2、ROS1等突变肺癌临床研究数据逐渐完善、靶向药物不断获批,极大丰富了肺癌精准治疗谱系。当然,罕见突变肺癌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罕见突变检测率低、耐药机制复杂、真实世界数据有限、药物可及性与经济性等仍是主要难题。

新辅助治疗“双路径”:基因分型,精准抉择治疗之道

韩正祥教授:当前,肺癌仍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其诊疗进展与临床应用紧密相连。具体而言,对于驱动基因阳性肺癌,NeoADAURA 研究是一项全球、III期、随机对照、三臂临床研究,旨在评估新辅助奥希替尼±化疗相较于单纯化疗在可切除EGFR突变NSCLC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2025 ASCO年会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NeoADAURA 研究达到了主要研究终点:与单纯化疗组相比,奥希替尼联合化疗组和奥希替尼单药组的主要病理缓解(MPR) 率均获得显著提高,分别为 26% vs 25% vs 2%,OR分别为 19.8(p< 0.0001)和 19.3(p< 0.0001)。次要终点病理完全缓解( pCR)率,奥希替尼单药组最高,达到 9%;奥希替尼联合化疗组为 4%;而单纯化疗组没有患者达到 pCR。该结果证实,奥希替尼±化疗用于可切除EGFR突变NSCLC新辅助治疗可显著提高 MPR 率,其同步发表于JCO杂志,突破性进展为此类患者提供了潜在的新辅助治疗选择。对于驱动基因阴性肺癌的治疗,进展尤其显著。CheckMate-816研究是一项III期、开放标签、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旨在评估单纯术前新辅助化疗±免疫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2025 ASCO年会该研究公布了最终5年OS数据。中位随访时间68.4个月,联合免疫治疗组和单纯化疗组的中位OS分别为未达到和73.7个月(HR=0.72,95% CI, 0.523-0.998,P=0.048),5年OS率分别为65.4%和55.0%。CheckMate-816研究是目前首个报告5年长生存获益的免疫新辅助治疗临床III期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其结果同步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在探讨个体化精准治疗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复杂性。并非每一位患者都适用于同一种前沿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决策过程中,当我们面对每一位具体的患者时,需要综合评估一系列关键因素。这其中不仅包括客观的生物学指标,如肿瘤负荷、患者的体能状态(PS评分),以及基因检测结果的时效性;同时,我们也必须充分考虑患者本人的治疗意愿、依从性及其经济状况等现实问题。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我们制定治疗决策的核心依据。因此,真正的个体化治疗必须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

MRD监测:洞悉复发风险,引领个体化治疗新航向

韩正祥教授:MRD(微小残留病灶)的理念源自血液肿瘤领域,其向实体肿瘤领域的拓展,无疑是一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进步。它正在改变我们的治疗模式,尤其在术后通过MRD状态来预测复发风险,已成为指导辅助治疗决策和新药研发的重要依据。

以备受关注的AEGEAN研究为例,这是一项随机、对照、双盲、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含铂化疗用于可切除 IIA-IIIB(N2)期NSCLC患者围术期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2025 ASCO年会上,AEGEAN研究公布了基于术后MRD状态的探索性分析结果。结果显示,MRD 阳性患者术后12个月无病生存(DFS)率为14.3%(95% CI 2.4-36.3),远低于MRD阴性患者的89.3%(95% CI 82.6-93.5)。结果进一步证实,MRD阳性是术后复发或死亡的强效预测因子:MRD阳性患者术后复发或死亡风险更高,76.5%的患者在术后12个月内发生复发或死亡,而MRD阴性患者复发率仅11.9%。这提示,MRD可作为动态疗效监测和风险分层工具,在临床中应高度重视术后MRD检测,以便精准识别高危患者,更早关注疾病进展情况。值得一提的是,MRD的应用已不局限于肺癌,在其他实体瘤中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数据。

然而,MRD要成为常规临床工具仍面临挑战。这主要包括检测技术的标准化、灵敏度与特异性的保证、检测成本以及明确的临床应用路径等问题。未来,我们亟需更多大型临床试验来验证,依据MRD结果调整治疗策略能否真正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Bill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6月26日
程家乐
苏州市立医院东区 | 肿瘤外科
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