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第五届紫金头颈肿瘤年会 | 胡超苏教授:聚力融合创新,提升中国头颈肿瘤防治新高度

06月20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随着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头颈肿瘤的诊疗理念与技术手段日新月异。放疗作为其核心治疗方式之一,正经历着深刻的技术革新;而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则成为应对其复杂性的必然选择。在第五届紫金头颈肿瘤年会现场,【肿瘤资讯】特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超苏教授,为我们梳理放疗技术的前沿进展,深入剖析MDT模式在我国的推广现状,并展望中国头颈肿瘤防治事业的未来发展。

胡超苏

复旦大学鼻咽癌诊治中心主任  鼻咽癌首席专家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研究生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癌症中心鼻咽癌质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医学会放射肿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第五届人民名医卓越建树
上海市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放疗“利器”再升级:从粒子治疗到免疫联合

胡超苏教授:在头颈部肿瘤的治疗中,多学科综合治疗是我们的根本原则,它涵盖了手术、放疗、化疗,以及当前备受瞩目的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放射治疗作为其中的核心支柱,其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尖端放疗设备的迭代升级: 放射治疗是高度依赖设备的学科。目前,除了以常规X线为基础的调强放射治疗(IMRT)和螺旋断层放疗(TomoTherapy)等先进技术外,粒子治疗(如质子、重离子)正展现出越来越显著的优势。重离子治疗尤其对于一些传统放疗不敏感的肿瘤能实现更好的杀伤效果。同时,其独特的物理学特性,能够在精准打击肿瘤之余,更好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从而在减轻治疗毒副反应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重离子技术在国内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前沿放疗技术的探索研究: 在技术层面,一些颠覆性的概念正在研究中,例如超高剂量率放疗(FLASH)。初步研究显示,FLASH技术通过在极短时间内给予超高剂量的照射,可能在有效杀灭肿瘤的同时,进一步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为提升疗效和安全性带来了新的可能。

放疗与免疫治疗的协同增效: 随着免疫治疗时代的到来,如何实现放疗与免疫的“强强联合”已成为研究热点。目前探索的方向众多,包括利用低剂量放疗作为“引信”,激发肿瘤局部的免疫原性,为后续免疫治疗“预热”;以及应用立体定向体部放疗(SBRT)联合免疫治疗,以期诱导远隔效应。这些临床研究正在稳步开展进行,我们期待其研究结果能在不久的将来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明确的指导。

从价值到实践:MDT的现状与挑战

胡超苏教授:头颈部解剖位置复杂,所涉及的肿瘤类型繁多,且每个亚部位肿瘤的治疗策略与预后不尽相同。更重要的是,头颈部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的治疗目标是双重的:不仅要追求根治性的疗效,更要最大限度地保全患者的功能,包括容貌、发音、吞咽及进食能力等。这充分凸显了MDT在头颈肿瘤治疗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关于MDT的现状,早在2005年,我们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成立了多个肿瘤的MDT综合治疗组,与国际先进理念保持同步。多年的临床实践也充分证实,MDT模式能显著提升头颈肿瘤的治疗效果。

目前在国内,大型肿瘤中心或教学医院的MDT模式已较为规范。通常都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和核心人员参与,团队囊括了外科、放疗科、肿瘤内科、影像科、病理科、超声科乃至专业护理人员等,确保了决策的全面与专业。

然而,挑战在于如何将这一高标准模式向基层医院推广。基层医疗机构可能在人员配备和资源上难以达到同等要求。因此,我认为未来的机遇与工作重点在于:

加强宣传与培训: 通过学术会议、交流项目等形式,大力推广MDT理念,切实帮助基层医院提升MDT的组织能力和诊疗水平。

善用远程医疗: 借助远程会诊平台,建立大型中心与基层医院的合作网络,让偏远地区的患者也能享受到高水平的MDT服务。我们所有努力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让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惠及广大的患者。

以临床研究为引擎,以本土创新贡献

“中国方案”

胡超苏教授:头颈部肿瘤是我国第六、七位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不低。一个严峻的现实是,除了鼻咽癌和甲状腺癌外,大部分头颈癌(约60%-70%)在初诊时已属III、IV期局部晚期,导致整体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五年生存率普遍低于50%,且治疗后复发转移的风险较高。

因此,对未来的展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持续提升疗效,改善生活质量: 这是我们永恒的核心目标。一方面要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减轻治疗带来的毒副反应。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和优化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实践。

推动新药研发与应用: 相较于肺癌、乳腺癌等大癌种,头颈癌领域的新药研发相对滞后,药物选择有限。我们热切期盼国内外药企能加大投入,开发更多针对头颈癌的创新药物。

开展高水平的本土临床研究: 我希望国内的专家学者能够更加紧密地联合起来,共同设计和开展大型、前瞻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这样产出的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不仅能够改写国内乃至国际的临床实践指南,也能让我们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更响亮的“中国声音”。我相信,通过我们所有同仁的共同努力,能将我国头颈肿瘤的整体治疗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最终造福于广大患者。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Kell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XF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