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EHA】傅琤琤、孟海涛教授:卡非佐米——适合移植NDMM患者全程管理的核心基石,驱动深度缓解与功能性治愈新时代

06月21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欧洲血液学协会(EHA)年会于6月12日至15日在意大利米兰盛大举行。作为全球血液学领域最具规模与影响力的年度盛会之一,EHA年会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专家学者,集中展示血液病基础研究、临床诊疗与前沿技术的最新进展,持续推动学术交流与临床转化。


在本届EHA大会上,在多发性骨髓瘤(MM)治疗领域,多项重磅研究引发广泛关注。FORTE研究和ATLAS研究两项大样本研究更新了长期随访结果,为卡非佐米在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诱导治疗、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的应用夯实了基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傅琤琤教授团队关于虚弱状态在适合移植NDMM患者中对预后判断的研究成功入选大会摘要(PF778)。【肿瘤资讯】特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傅琤琤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孟海涛教授结合本次EHA大会多发性骨髓瘤领域研究亮点,深入探讨卡非佐米在适合移植NDMM患者中的应用,详情如下。

傅琤琤教授
孟海涛教授

卡非佐米:助力适合移植NDMM患者实现深度缓解与长期生存

傅琤琤教授:在NDMM中,尤其是适合ASCT的患者,当前治疗的首要目标是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尽可能深度的缓解,以获得更高的MRD阴性率与更长的MRD阴性持续时间,这些深度缓解指标已被证明与患者的PFS和OS密切相关。

目前,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VRd方案仍被广泛认为是适合移植NDMM的标准诱导治疗方案。然而,大量真实世界及研究数据显示,约20%~30%的高危患者,标准VRd方案中位PFS不足1.5年,提示其在此类患者中的疗效存在明显不足。尤其是携带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如del(17p)、t(4;14)、1q21扩增)、R-ISS III期、髓外侵犯或浆细胞白血病等亚型人群,传统三药方案即使可在诱导阶段实现一过性MRD阴性,仍面临高比例的早期复发风险,疗效难以持久。

卡非佐米作为第二代不可逆蛋白酶体抑制剂,可克服对硼替佐米的耐药,以卡非佐米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已成为复发/难治性(R/R)MM的重要治疗选择。卡非佐米联合三药(KRd)或四药(如Isa-KRd、Dara-KRd)方案,在NDMM中的诱导、巩固和维持治疗均展现了出色的疗效和生存趋势,卡非佐米联合的三药方案,可实现更高的ORR(60%–80%)、更深的CR率(50%–60%,ASCT后),KRd + CD38单抗方案实现了约70%的MRD阴性率,显示其具备更强的疾病控制潜力,尤其在高危人群中优势更为显著。ISs-KRD方案在携带单一高危染色体异常的患者中实现了88%的3年PFS率,几乎接近标危患者水平。这些结果提示,卡非佐米为基础的三药或四药方案不仅可用于改善高危患者的短期缓解率,更可能缩小高危与标危人群之间的生存差距,是实现“功能性治愈”策略的有力工具。

此外,治疗方案的选择还需兼顾安全性,尤其是降低治疗相关毒性及中断治疗的风险,从而保证治疗的持续性和顺利推进。相比于硼替佐米,卡非佐米显著降低了外周神经毒性相关的发生率,避免因神经病变导致的剂量减量、治疗中断或停药,使患者能够完整接受足量治疗周期,从而更可能实现深度缓解。尽管卡非佐米存在一定心血管毒性风险,但在多学科管理和个体化评估基础上,其整体安全性可控。在巩固及维持治疗阶段,卡非佐米可采用每两周一次的低频率给药模式,有利于减少患者就诊频次、提升治疗依从性,并兼顾长期毒性管理,助力实现“深度缓解 + 持续治疗”的治疗理念。

综上所述,尽管VRd在当前医保与指南政策下仍为推荐的一线标准,但从更长期、个体化、精准化治疗角度出发,卡非佐米联合的三药或四药方案凭借其更深缓解、更优神经安全性及良好的维持策略兼容性,正逐步成为NDMM患者,尤其是高危适合移植人群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选择。对于VRd方案无法解决的双打击、髓外病变及浆细胞白血病等传统方案疗效受限的患者群体,卡非佐米联合方案的一线应用可能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

孟海涛教授:对于适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的NDMM患者,临床首要治疗目标是实现深度缓解,尤其是微小残留病灶在(MRD)10-5甚至10-6水平的阴性缓解。同时,治疗方案也应个体化,需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合并症和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及耐受性,使得适合移植NDMM患者能够持续治疗,在获得深度缓解的基础上实现长期生存,并维持较高的生活质量。

为了实现上述治疗目标,首先要提高诱导治疗的缓解率,尤其是深度缓解。约20%~30%的NDMM患者对传统硼替佐米联合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VRd)方案疗效欠佳,无法实现深度缓解,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不足1.5年,中位总生存期(OS)不足2~3年,显著低于标危患者,仍存在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这类患者通常诊断时伴有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患者,如del(17p)、t(4;14)、1q扩增等异常,亟需联合新作用机制的药物或使用新一代蛋白酶体抑制剂(PIs)进行强化治疗,提升治疗效果。

卡非佐米作为新一代蛋白酶体抑制剂,具有高选择性、不可逆结合的特点,可更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与免疫调节剂联合使用,有助于实现更深、更持久的缓解,并减少硼替佐米相关的外周神经毒性,使患者能够长期接受治疗。以卡非佐米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如KRd方案)在移植前后的诱导及巩固阶段均展现出良好效果,显著提升完全缓解(CR)率和MRD阴性率,为MRD阴性和长PFS为治愈提供了可能。既往研究显示,KRd和KCd卡非佐米三药联和方案序贯ASCT可使约56%~58%的NDMM患者达到MRD阴性。卡非佐米四药联和方案(Dara-KRd/Isa-KRd)疗效突出,巩固治疗后77%~80%的患者可达MRD阴性,细胞遗传学高危患者的MRD阴性率亦高达76%~82%。

其次,强调ASCT的地位。ASCT是适合移植NDMM治疗中的关键环节,有助于进一步实现MRD阴性、延长缓解持续时间和PFS。目前,对于年轻、体能状态良好且适合移植的NDMM,特别是高危患者,应追求早期实现MRD阴性,以保障按计划进行ASCT。当前,国际指南推荐KRd作为这类患者临床首选的诱导方案之一。

此外,有效的长期维持方案同样至关重要。在巩固与维持治疗阶段,高危患者的复发风险仍较高。为了兼顾深度缓解与治疗耐受性,在临床实践中,通常采用个体化的卡非佐米维持治疗剂量,通常从小剂量起始,如首次剂量20-27 mg/m2,每周两次,待患者适应后可递增至标准剂量36 mg/m2

最后,还应重视治疗过程中的全程管理,包括卡非佐米应用期间需重点关注的心脏毒性以及MM患者治疗过程中需重点管理的感染事件。研究表明年轻患者的心脏毒性较低且可控,也可通过多学科协作、严格监测不良反应并优化毒性管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卡非佐米联合方案的临床获益,保障卡非佐米全流程的平稳应用。

综上,NDMM患者的治疗应为基于风险分层的全程管理,在兼顾疗效的同时也应重视治疗期间的安全性管理,最终实现延长生存期并维持生活质量的治疗目标。

卡非佐米:NDMM患者维持治疗中“基于风险和MRD分层策略”的新基石

傅琤琤教授:在2025年EHA会议上公布的KRd治疗方案在移植人群中的8年随访PFS数据令人振奋。既往VRd联合自体移植的研究中,其中位PFS大约在5年左右,而FORTE研究显示KRd联合移植方案的中位PFS超过8年,代表着当前治疗的一项重大突破。同时,我们也关注到FORTE研究的亚组分析结果,在伴1个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的亚组人群中,KRd联合移植治疗方案的中位PFS接近8年;在双打击患者中,中位PFS也超过50个月。这提示我们,KRd联合移植有望克服高危预后因素。然而,对于存在两个以上高危特征的超高危患者,仍需探索更高强度的治疗策略。我们期待这一数据能够推动KRd方案在适合移植NDMM人群中的广泛使用。特别是在中国,卡非佐米尚未纳入一线治疗序列。希望这一积极结果能助力该方案获得政府及医保的认可与支持,从而尽早纳入一线治疗选择。

在维持治疗方面,卡非佐米联合来那度胺相比来那度胺单药,在缓解深度及持续时间方面表现更优,部分研究亦显示出其在PFS和OS上的显著获益。目前临床实践中,对于高危患者,我们倾向于采用蛋白酶体抑制剂(如卡非佐米)联合免疫调节剂(如来那度胺)的双药维持方案。FORTE研究显示,卡非佐米联合来那度胺在高危及极高危患者中的中位PFS分别达到78个月和61个月,显著优于单药治疗组。因此,这些数据强有力地支持KR联合维持在高危人群中的应用。

当前,在MM的长期管理中,如何根据患者特征个体化地制定维持治疗的时间与方式,是临床实践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尤其考虑到卡非佐米为静脉注射制剂,其长期使用可能影响患者依从性,因此更需要有明确、科学的分层指导策略。ATLAS研究为卡非佐米在维持治疗阶段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循证支持。该研究基于患者风险分层及MRD状态,探索了KR联合方案在维持阶段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显示,与来那度胺单药相比,KR方案可显著延长PFS,4年PFS率明显提升,疾病进展风险降低高达54%。更为重要的是,KR组的持续12个月MRD阴性率达49%,而来那度胺单药组仅为28%,显示KR联合维持在提升缓解深度和生存获益方面具有明确优势。此外,ATLAS研究提出了可操作性强的分层维持策略,为临床实践提供清晰路径:对于标危且达到MRD阴性的患者,可采用来那度胺单药维持,以降低治疗负担,避免过度治疗;对于高危患者或MRD持续阳性的患者,则建议初期采用KR双药联合维持,最长维持3年,再根据MRD动态评估转入来那度胺单药长期维持。这一策略实现了治疗强度与患者风险之间的精准匹配,不仅有助于优化疗效,也兼顾了长期治疗的可及性和依从性,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风险驱动、MRD引导”的个体化治疗理念。综上,ATLAS研究为卡非佐米在维持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循证基础和实践指南,特别是在高危和MRD阳性患者中,其联合维持方案有望成为优化长期管理、实现深度缓解与长期生存的关键手段。

综合目前的研究数据以及我们中心正在开展的探索性研究,卡非佐米在高危人群中展现出卓越的治疗获益,已逐步成为打破生存瓶颈的关键药物之一。对于标危患者,采用MRD指导的有限周期治疗和阶梯式维持治疗策略,有望在疗效与生活质量之间取得良好平衡。随着这些方案的不断推进,我们期待能在部分患者中实现“功能性治愈”的目标,即通过MRD风险分层引导的个体化、降阶梯乃至停止治疗,为MM治疗打开全新格局。

孟海涛教授:在2025年EHA会议上,FORTE研究和ATLAS研究两个临床试验的长期随访数据更新,为MM维持治疗的管理策略提供了新的证据。尽管多数MM患者在诱导治疗、巩固治疗及ASCT后可获得较深的疾病缓解,但复发风险依然存在。因此,维持治疗在MM治疗路径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核心目标是维持MRD阴性状态,从而延缓疾病复发,延长PFS和OS。尤其是对于具有高危细胞遗传学特征的患者,其复发风险显著高于标危人群,维持治疗在这类患者中的作用不仅仅是延长缓解时间,更是桥接下一步治疗的关键防线。卡非佐米联合来那度胺(KR)作为高危患者的维持治疗在多项临床研究中均展现出了显著的PFS延长效果。在最新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MM临床实践指南中,推荐将KR方案纳入高危患者自体移植后维持治疗的可选方案之一。

2025年EHA大会上,FORTE研究8年随访数据显示,KRd联合ASCT方案实现了PFS的显著延长。中位随访时间93.6个月,KRd联合ASCT组中位PFS达99个月,显著优于非KRd方案。对于伴2个及以上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极高危亚组,中位PFS也达到了54个月。此外,在PFS2分析中,KRd联合移植显示出优于KRd 12周期固定疗程组及KCd联合移植组的趋势,展现出持续的生存获益潜力。在该研究的第二次随机随访中,KR维持治疗相比来那度胺单药维持,在前四年内的PFS率分别为75%对比66%,差异显著。KR组在二次随机后7年的中位PFS尚未达到,而R组为88个月。对于伴1个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的高危和伴2个及以上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极高危亚组,KR方案的中位PFS分别为78个月和61个月。

ATLAS研究强调了MRD作为治疗目标的价值。该研究采用了MRD驱动的治疗策略,标危的患者若在第六周期达到MRD阴性,可于第八周期后转为来那度胺维持治疗,以平衡疗效与生活质量;对于其他患者,KRd方案可持续至36周期,再转入来那度胺维持。中位随访5.7年数据显示,KRd三药维持方案4年PFS率为67.5%,显著优于来那度胺组的38%;中位PFS分别为72.8个月 vs 37.3个月,疾病进展风险降低54%。此外,持续12个月MRD阴性率方面,KRd组达49%,显著高于来那度胺组的28%。3年OS率方面,KRd组为84.3%,优于来那度胺组的79.2%。

结合上述两个临床试验的长期随访结果,卡非佐米在NDMM移植后的维持治疗中,特别是针对高危患者,KR或KRd方案已成为突破生存瓶颈的关键策略,其机制主要在于持续抑制耐药克隆的产生。对于标危且达到MRD阴性的患者,以MRD为指导的限期KRd治疗后再降阶至来那度胺维持,是兼顾疗效与生活质量的合理方案。卡非佐米联合方案有望成为MM治疗向功能性治愈迈进的重要途径,基于MRD状态和风险分层的个体化维持治疗策略,也有望成为未来MM治疗的核心方向。

动态虚弱评估驱动治疗决策:优化适合移植NDMM患者的生存获益与生活质量平衡

傅琤琤教授:虚弱状态通常通过一系列评分工具进行评估,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ECOG评分体系对老年患者的虚弱程度进行了评估,以辅助制定治疗策略。以往,这类评估工具较少应用于适合移植的患者群体,而本研究是首次在中国适合移植人群中系统性地引入虚弱状态的评估,并取得了一些重要发现。

首先,研究结果显示,虚弱状态不仅对不接受移植的患者产生影响,在接受ASCT的患者中同样显著影响其预后。具体而言,虚弱患者在移植后的中位PFS仅为46个月,明显低于非虚弱患者。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在诱导治疗后由虚弱状态改善至非虚弱状态,其PFS和OS与始终处于非虚弱状态的患者接近,提示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应动态评估并积极干预虚弱状态的变化。移植前若能改善患者的虚弱状态,将对其后续的生存结局产生深远影响。其次,研究还发现虚弱状态对干细胞采集质量有重要影响。虚弱患者干细胞采集数量明显减少,进而导致造血功能重建时间延长,延缓了术后恢复过程。此外,虚弱状态也与移植相关并发症风险的上升密切相关,进一步凸显了在移植前进行虚弱状态评估的重要性。

传统上,我们常用造血干细胞移植合并症指数(HCT-CI)评分系统评估患者的移植风险,但既往本中心及其他中心的研究均表明,HCT-CI评分无法有效预测移植预后或指导治疗策略。而在本研究中,虚弱评分表现出更强的预测价值,提示其在移植前评估体系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未来,我们计划开展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虚弱状态在可移植人群中对预后判断和治疗决策的指导价值。在临床实践中,治疗策略的优化不仅要关注疗效,还要重视安全性与患者的耐受性。在治疗前及诱导治疗过程中,应进行动态的虚弱状态评估,并结合不良事件防控、支持治疗强化等综合管理措施。同时,对于部分复杂治疗方案,建议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实现长期连续的管理,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从慢病管理到功能性治愈:卡非佐米引领NDMM高危突破与MRD驱动治疗新时代

傅琤琤教授:NDMM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关注高危人群,尤其是携带细胞遗传学高危特征的人群,例如双打击、TP53缺失或突变、1q扩增等。当前梅奥多发性骨髓瘤风险分层与治疗推荐指南(mSMART)和NCCN指南均已明确将此类患者列为高危人群,卡非佐米联合方案在这些群体中的进一步探索与应用亟需加强,并有望成为突破高危预后的关键治疗策略。其次,治疗方案正从现有的三药联合逐步升级至四药联合,特别是卡非佐米与CD38单抗的联合,有望进一步提升深度缓解率和生存获益。

同时,基于MRD状态的动态调整治疗也将成为治疗决策的重要依据。以MASTER研究为代表的研究探索了“治疗至MRD阴性”的策略,即通过MRD评估决定是否降阶梯或停药,为实现功能性治愈提供了新的思路。在高危患者中,未来或可考虑串联移植,或与新型免疫治疗手段联合,以进一步提升生存预后。对于虚弱人群,研究已证实移植前若未从虚弱状态恢复至非虚弱状态,将显著影响移植后的PFS和OS,同时增加采干失败率和移植相关并发症。因此,贯穿治疗始终的虚弱状态评估与干预管理尤为关键,是实现精准治疗和全程管理的基础。未来我们希望在MRD驱动的风险分层基础上,逐步实现更为个体化的治疗策略调整,从而实现“临床治愈”和有计划的停药管理。这一趋势值得期待。

综上,通过整合虚弱状态评分、高危与标危的精准分层、MRD的动态评估等多维度管理手段,卡非佐米有望助力高危患者实现与标危患者相当的长期生存。同时,结合阶梯降治、患者报告结局管理等方式,也能更好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推动多发性骨髓瘤从“慢病管理”迈向“功能性治愈”的新阶段。

孟海涛教授:对于NDMM患者,治疗目标因人而异。对于年龄较轻、体能状态良好的患者,我们的核心治疗目标是实现深度缓解,尤其是达到MRD阴性缓解,并最大限度延长OS和改善生存质量。

首要步骤是进行精准的分层,根据风险分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当前,以卡非佐米为核心的治疗策略已成为突破性方案的代表。对于标危患者,卡非佐米联合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的KRd方案能够快速诱导深度缓解并实现MRD阴性,已被广泛认可。对于携带高危细胞遗传学特征、具有侵袭性特征的高危甚至超高危患者,推荐采用更强化的四药联合方案,如CD38单抗联合KRd或KPd,以实现更深层次的缓解。对于虚弱患者,特别是伴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群体,在强化支持治疗的同时,需动态评估其虚弱状态。在治疗过程中,若患者通过诱导治疗改善整体健康状况,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同样可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以进一步提升缓解深度和生存获益。

综合而言,NDMM的治疗理念正逐步从以往的慢病控制模式,向实现“功能性治愈”的方向迈进。特别是对于有移植适应证的年轻患者,这一转变不仅是治疗策略的更新,更是对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目标的重新定义。

专家简历

傅琤琤
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浆细胞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分会骨髓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分会委员
女医师协会靶向治疗专委会委员
女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及相关疾病专业学组副组长
江苏省抗癌学会血液肿瘤分会,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分会,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协会浆细胞疾病学组组副组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常务委员
亚太骨髓瘤网成员
国际骨髓瘤协会成员
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获江苏省卫生厅科教兴卫重点人才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基金。获得过教育部、科技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新技术引进奖等。

孟海涛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副主任
浙江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 常委
浙江医师协会血液病学分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感染学组 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浆细胞疾病学组 委员
中华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专委会 委员
从事血液病临床和基础讲究30年,擅长恶性血液病的诊治,特别是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和难治急性白血病的治疗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
发表SCI论文40余篇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Mathild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王俊澔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