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第五届紫金头颈肿瘤年会 | 郭晔教授:破局与前行,解码复发/转移性头颈鳞癌的治疗新篇章

06月19日

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R/M HNSCC)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学领域的重大挑战。在近日举行的第五届紫金头颈肿瘤年会上,【肿瘤资讯】特邀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郭晔教授,深入探讨当前R/M HNSCC的诊疗困境、个体化治疗策略以及未来的研发方向。郭晔教授以其深厚的临床与研究经验,为我们描绘了该领域的发展蓝图。【肿瘤资讯】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郭晔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主任医师
新药一期临床试验中心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前任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医促会鼻咽癌防治分会副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当前挑战:免疫治疗时代的未竟之路

郭晔教授:诚然,对于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我们已经迈入了免疫治疗的新纪元。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的方案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治疗或免疫联合化疗。然而,这两种主流方案在实践中仍面临着各自的瓶颈。

首先,免疫单药治疗虽以其相对较低的毒副反应为优势,但其获益人群却相当有限。许多患者无法从中获益,其原因错综复杂,例如:

· 生物标志物限制: 患者的PD-L1表达水平较低。
· 肿瘤负荷与进展: 肿瘤负荷过大或疾病进展迅速的患者,可能等不到免疫系统被充分激活。
· 原发性耐药: 患者体内可能存在某些导致对免疫治疗原发性耐药的基因突变。

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并不适合接受免疫单药治疗。其次,免疫联合化疗虽然拓宽了适用人群,但也存在显著局限。一方面,许多头颈癌患者身体状况较差,难以耐受化疗带来的毒副反应。另一方面,大量患者在前期治疗中已有化疗暴露史,可能已经产生化疗耐药,这无疑会削弱其在后线接受免疫联合化疗的疗效。

综上所述,当前临床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替代化疗、兼具“高效”与“低毒”特性的新方案,用以和免疫治疗进行联合,从而覆盖更广泛的患者群体。在此背景下,一系列新型药物的研发正在积极探索之中,双特异性抗体和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等已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个体化治疗:MDT模式下的精准施治

郭晔教授:头颈部肿瘤的诊疗过程本身就极为复杂,尤其是占所有病例约70%的局部晚期患者,其个体化治疗需求尤为突出。实现个体化的第一步,就是要精确识别肿瘤的原发部位。头颈部肿瘤涵盖了口腔、口咽、喉及下咽等多个功能各异的亚区。不同部位的肿瘤,其生物学行为、治疗模式及对患者功能的影响截然不同。这就高度依赖于一个成熟的多学科诊疗团队(MDT)的协作能力。由外科、放疗科及肿瘤内科(药物治疗)的专家共同为患者“量体裁衣”,制定最优治疗路径。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位喉癌患者,若按传统模式进行根治性手术,可能需要行全喉切除术,代价是永久失去发声功能。但在MDT模式下,我们可以进行个体化设计,例如首先采用新辅助治疗(如化疗、免疫治疗或联合方案),使肿瘤体积显著缩小。后续评估中,一部分患者便可能获得保留喉功能的机会,转为接受根治性放化疗,从而在确保肿瘤控制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全了患者的器官功能与生活质量。

诸如此类的案例不胜枚举。可以说,每一个头颈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方案,都凝聚了MDT的集体智慧与努力。这也是我们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头颈肿瘤专家委员会多年来在全国范围内不遗余力推广MDT诊疗模式的核心目标。

未来展望:三大前沿方向引领变革

郭晔教授:以PD-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疗法,无疑已成为包括R/M HNSCC在内的众多晚期恶性肿瘤的基石疗法,其在全球已获批数十个瘤种的适应症。未来,我认为最具突破性潜力的研发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免疫治疗的优化与前移:

尽管传统的“IO+IO”(两种不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模式在许多瘤种中未获成功,但近年来新型的双特异性抗体,如同时靶向PD-1和VEGF的药物,已在部分肿瘤中取得突破。这类基于免疫的双抗药物,有望为特定R/M HNSCC患者带来超越单药的疗效。

将免疫治疗引入更早的阶段,例如术前新辅助治疗,已在头颈肿瘤领域取得了初步成功。这不仅可能提高手术切除率,更有望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

2. 靶向治疗的革新与迭代:
针对EGFR靶点的治疗正在经历变革,将传统的EGFR单克隆抗体改造为ADC药物,或是开发基于EGFR的双特异性抗体,是极具前景的策略。这些新药有望在一线治疗中与免疫疗法联合,替代化疗,实现“去化疗”的目标,同时展现出超越化疗的疗效和更优的安全性。

3. 新型抗原ADC药物的崛起:
抗HER2的ADC药物在乳腺癌等领域的巨大成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头颈肿瘤同样是一种表面抗原表达丰富的瘤种,这为开发针对不同靶点的ADC药物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目前,已有多种靶向新抗原的ADC药物在头颈癌领域进行了探索,并在标准治疗失败的后线患者中展现出令人鼓舞的抗肿瘤活性。这类药物也同样有潜力成为未来攻克标准治疗(化疗和免疫)失败后HNSCC的重要“杀手锏”和挽救治疗选择之一。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Kell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XF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