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国际瞩目!中国智慧引领《鼻咽癌靶区勾画及剂量设计国际指南2024版》重磅发布

06月23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中,靶区勾画与剂量精准度是治疗关键。2022年底,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李咏梅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林少俊教授的共同引领下,汇集中国指南核心专家及来自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逾30位顶尖头颈放疗领域专家,历时两年余,共同编撰完成了《鼻咽癌临床靶区勾画及剂量设计指引国际指南2024版》。这一力作结合了最新研究与肿瘤侵犯规律,以期为鼻咽癌临床治疗提供精准严谨的指导。


近期,该国际共识指南已于美国红皮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Biology·Physics在线发布(题为: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Guideline on Delineation of the Clinical Target Volume  (CTV) at Different Dose Levels for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2024 Version)),该份指南的发布无疑是鼻咽癌的放射治疗标准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肿瘤资讯】在此邀请到李咏梅教授、林少俊教授与指南重要编撰参与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麦海强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潘建基教授进行访谈,以期传达更多指南相关背景与学术精粹。

本期特邀专家——李咏梅 教授

李咏梅 教授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行政副主任副院长

•肿瘤医学中心主任 

•深圳市医院评审研究中心主任

•深港医学专科培训中心副主任

香港大学

•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慈善基金会基金教授(癌症综合治理学)

•临床肿瘤科系主任(2015-2021)兼临床肿瘤科教授(2015-2022)

北京协和医院名誉教授

国际抗癌联盟董事会成员

香港放射科医学院副会长

香港防癌会副主席

李教授在鼻咽癌领域的研究贡献卓著。她牵头制定了当前第八版中国鼻咽癌分期系统,该系统基于香港和福建机构的合作研究,是另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展,建立了全球统一的分期系统。她在许多国际期刊的编辑委员会任职。她还在许多国际学术组织中任职,包括担任国际抗癌联盟全球咨询小组的协调员以及头颈部癌症TNM专家咨询小组成员。李教授获得了许多荣誉,并发表了260多篇SCI论文

本期特邀专家——潘建基 教授

潘建基 教授
福建省肿瘤医院

放射肿瘤学科首席专家,享受政府津贴专家 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前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常委
福建省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名誉主委
福建省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
福建省核学会理事长福建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
福建省医学会常委
首届国家名医高峰论坛“国之名医•卓越建树”等荣誉称号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副主编
获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获国家科技部十二五重大项目和国基金委重点和面上项目、卫生部以及省科委等多项课题资助

本期特邀专家——林少俊 教授

林少俊 教授
福建省肿瘤医院

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鼻咽癌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分会鼻咽癌学组副组长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鼻咽癌质控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鼻咽癌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委会肿瘤放疗学组委员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精确放疗技术委员会头颈肿瘤专业组常委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鼻咽癌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鼻咽癌专委会常委
福建省抗癌协会鼻咽癌专委会主任委员
福建省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常委

本期特邀专家——麦海强 教授

麦海强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中山大学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助理、鼻咽科主任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整合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
美国MD Anderson 癌症中心质子治疗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国家癌症中心鼻咽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鼻咽癌专家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精准诊疗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鼻咽癌精准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分会鼻咽癌学组委员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精确放疗技术分会常委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离子放射治疗分会常委

Q1.李教授,您好!首先恭喜您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发布了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鼻咽癌调强放疗国际指南。请问您认为这份新指南的发布对全球鼻咽癌治疗领域有何重大意义?

李咏梅教授:鼻咽癌的治疗历来以放疗为核心基石,然而,这同时也是放射肿瘤学领域最具挑战性的病种之一。其症结在于鼻咽部深居头颈中央,毗邻诸多关键器官,这要求我们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必须实现极致的精准。精准施放恰当剂量,方能确保在最大程度控制肿瘤的同时,有效降低患者的远期毒副反应,从而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正是在这一复杂的背景下,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探索出实现鼻咽癌放疗同质化和标准化的方式,确保所有医生都能更好地掌握其精髓是我们面临的关键课题。鉴于鼻咽癌在中国的高发特点与在西方国家的罕见性,国际同行在学习和实践上尤为不易。因此,在本次指南的编撰中,我们非常欣慰能将中国在鼻咽癌诊疗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卓越研究成果进行分享,并与国际顶尖专家团队携手字斟句酌、精益求精地完成了这份指南。相信这份指南的发布将成为全球各地肿瘤中心开展鼻咽癌调强放疗的重要参考,助力弥合区域间的诊疗差异,共同推动全球鼻咽癌治疗向更高水平的精准化迈进。

Q2. 在指南的制定过程中,您和团队遇到了哪些挑战?又是如何克服的?

李咏梅教授:当然,在指南的制定过程中,我们面临了诸多挑战。这项工作历时20个月,耗费了团队大量的心血。首先,我们需要全面梳理和整合全球所有可及的文献资料,深入分析现有指南的异同点,并精准评估我们当前所能掌握的最新数据。 有了这些基础资料后,核心任务便是组建一个顶尖的专家团队。我们荣幸地邀请到全球逾30位最杰出的鼻咽癌专家,他们分别来自26个中心、遍布17个国家,共同参与了这项盛举。可想而知,汇聚如此众多的行业翘楚绝非易事。令人欣慰的是,所有专家都展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因为他们深信中国在鼻咽癌诊疗方面拥有最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数据,并对我们共同制定一部严谨、卓越的国际指南充满信心。因此,我们团队充分地与每位专家进行沟通,深入了解他们当前鼻咽癌的治疗理念与实践,从而精准确立了指南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最终,我们围绕58个关键议题,由专家们逐一进行严谨分析与投票,最终形成了这份为全球医生共同制定的指南建议。尽管挑战重重,但我们都已成功克服。此刻,这份指南得以在全球公开发布,我们感到非常自豪。

Q1. 潘教授,您好!您作为通讯作者之一,能否谈谈新指南在体现中国特色方面有哪些亮点?

潘建基教授:这份指南不仅是全球鼻咽癌临床诊治专家共同努力和智慧的结晶,更鲜明地体现了诸多中国特色。鉴于中国是鼻咽癌的高发区域,我们在指南制定过程中,充分融入了中国患者的独特临床特征——包括其发病特点、治疗需求及长期诊疗实践的经验。因此,这份指南对中国的临床实践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

在此基础上,这部指南还深度融合了中国专家在鼻咽癌放射治疗领域所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和卓越研究成果。比如,指南中纳入了我们所主导开展的小靶区治疗方案研究结果,这些研究往往不仅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疗效,更切实提升了鼻咽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正是这些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研究内容,被吸纳并融入到指南之中,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指南在中国的适用性和针对性。这不仅充分展示了中国专家在鼻咽癌治疗领域独特的优势和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也使得这部指南成为对中国临床实践的有效指导,更是对中国鼻咽癌临床研究专家科研成果的集中展现与高度肯定。

Q2. 对于未来鼻咽癌放射治疗的发展,您有何展望?

潘建基教授:对于未来鼻咽癌放射治疗的发展,我坚信其核心趋势将是更深层次的个体化与精准化。随着科研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持续积累,我们将能够更准确地识别每位肿瘤患者独特的临床肿瘤特征及其特定的治疗需求,进而量身定制出更加精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举例而言,尽管此次发布的指南凝聚了广泛共识,形成了基层治疗的重要遵循原则,但在实际临床中,我们仍会遇到需要为每位患者制定更加个性化方案的具体挑战。同时,指南的发布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些更具个体化特质、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未来必须强化多学科协作,这无疑也是未来肿瘤治疗的主流发展趋势。相信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优势资源,我们不仅能使指南内容日益完善,更能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诊疗服务。

Q1. 林教授,您好!作为这份国际指南的第一作者,您认为新指南在实用性方面有哪些突出表现?

林少俊教授:新版指南的实用性对比既往显著提升。本次更新后的指南不仅提供了详尽的靶区勾画和剂量设计指导,还结合鼻咽癌肿瘤侵犯规律,提出了更为精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此外,指南还强调了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鼓励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多学科专家予以准确诊断,开展个体化治疗,从而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相信这种对精细化管理和协同效应的强调,将使指南在临床实践中更具指导价值。

Q2. 您认为这份新指南对中国鼻咽癌治疗领域有何特别的意义?

林少俊教授:《鼻咽癌临床靶区勾画及剂量设计指引国际指南2024版》对于中国鼻咽癌治疗领域具有特别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我国是鼻咽癌高发地区,每年新增病例数占全球的很大一部分。新指南的发布,将为中国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更规范的治疗指导,有助于提升中国鼻咽癌患者的治疗水平和生存质量。同时,此次国际指南由中国专家牵头发起,同样展示了中国在鼻咽癌放射治疗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贡献。

此外,本次指南中结合最新进展更新了靶区勾画及剂量设计的策略。其中,随着新型治疗药物如免疫治疗的发展,通过诱导治疗达到更高的肿瘤缓解表现,更高的CR率,可以促进进一步的靶区勾画优化,减少照射范围,降低放疗剂量,减少放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保证患者治疗后更好的生活质量。

Q1. 麦教授,您好!作为通讯作者之一,您认为这份新指南将如何影响临床医生的实践?

麦海强教授:这份新指南将对临床医生的实践产生深远影响:指南提供了更为科学、规范的放疗靶区勾画和剂量设计的临床指导,基于此,临床医生可以为患者更科学、精准地制定放疗计划,在尽量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提升治疗效果。举例而言,放疗不良反应的减毒优化一直是临床中的热点议题,但减毒的前提是仍需保持疗效,不能影响患者的治疗获益,这可能需要更强劲的诱导治疗疗效。

此前,我中心团队曾尝试探索免疫联合诱导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1],开展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的III期BEACON试验,研究中,通过在诱导化疗中增加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成功取得了更高的CR率,达到30.5%,对比单纯化疗组(16.7%)近乎翻倍,ORR则达到93.3%,同时保持了可控的安全性。这样的创新诱导治疗模式便有利于放疗靶区的优化,有利于减轻正常组织受累,在不影响患者治疗获益的前提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同时,指南还强调了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鼓励临床医生与其他学科专家紧密合作,共同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这将有助于提升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和患者的治疗效果。

Q2. 您认为这份新指南在推动鼻咽癌放射治疗领域的发展方面有哪些贡献?

麦海强教授:这份新指南在推动鼻咽癌放射治疗领域的发展方面贡献非凡。指南不仅为全球的临床医生提供了统一、规范的治疗指导,还促进了各国专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共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我们共同推动了鼻咽癌放射治疗领域的进步与发展。此外,指南的发布也提升了公众对鼻咽癌治疗的认知和理解,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和依从性。


参考文献

[1]Hai-Qiang Mai, et al. Tislelizumab versus placebo combined with induction chemotherapy followed by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and adjuvant tislelizumab or placebo for locoregionally advance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Interim analysis of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phase 3 trial. 2025 ASCO. 6001.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Anni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高惠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