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EHA】李春蕊教授:从深度缓解到功能性治愈,深度解析MRD驱动NDMM诊疗决策新进展

06月16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6月12日~6月15日,第30届欧洲血液协会年会(EHA 2025)在意大利米兰盛大召开,来自全球的血液学专家齐聚一堂,分享最新科研进展。多发性骨髓瘤(MM)是第二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具有不可治愈的特点,且疗效评价较其他肿瘤更为复杂。随着新药的不断涌现,MM的疗效显著提高,因此需要更精准的评价体系,而微小残留病灶(MRD)的检测可以显示更深层次的缓解,其临床意义也得到广大血液科医生认可。以CD38单抗和卡非佐米为基础的四药诱导方案,MRD阴性率显著提高,正逐步取代新诊断MM(NDMM)的传统三药诱导治疗模式。基于本次EHA大会上展示的多项MM MRD相关的研究进展,【肿瘤资讯】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李春蕊教授就MRD在MM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解析,详情如下。

MRD临床价值再升级:从疗效评估到个体化治疗路径的核心导航

李春蕊教授:目前,MRD已逐步成为MM治疗中评价疗效深度的重要指标。随着以CD38单抗和卡非佐米为基础的四药诱导方案普及,MRD阴性率得到大幅度提升,进一步支持其作为移植与维持治疗路径决策的关键依据。多项研究(如MASTER、GRIFFIN、ATLAS与AURIGA研究)均证实:达到高灵敏度(10-5~10-6)的MRD阴性与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的显著延长密切相关。在MASTER研究中,单个高危细胞遗传异常(HRCA)患者的MRD阴性率达80%,3年OS率超过94%,接近标准风险水平,表明达到MRD阴性具备突破高危群体生存瓶颈的潜力。

在此基础上,MRD驱动的精准治疗路径正逐步成型。MASTER研究中的“停药观察”策略(TFR)让部分持续MRD阴性的患者免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实现“功能性治愈”;而ATLAS、AURIGA等研究通过MRD动态调整维持治疗强度,为高危患者提供强化方案,为低危患者适当减压,构建了“分层而治”的实证基础。

未来MM的治疗模式应在保障深度缓解的同时,关注患者生存质量。对MRD阴性、标危患者可考虑降阶治疗,避免不必要的毒性;而高危或MRD阳性患者仍需强化干预。MRD不仅是疗效判断工具,更已逐渐成为精准治疗决策的“核心导航系统”,尤其在ctDNA、免疫监测等新指标融合下,助力构建“治愈导向”的动态管理体系。

MIDAS研究数据更新:MRD分层策略有望改写NDMM巩固治疗强度选择范式

李春蕊教授:MIDAS研究是MRD驱动治疗理念下的一项重要Ⅲ期探索性研究,采用缓解深度分层的策略,对ASCT后不同巩固治疗路径进行了对比验证,为NDMM患者精准治疗提供了新范式。该研究结果显示,在Isa-KRd诱导后达到10-5 MRD阴性的患者中,继续使用Isa-KRd巩固(A组)与ASCT+短程巩固(B组)在维持治疗前达到10-6 MRD阴性率方面无显著差异(84% vs 86%)。而对于仍为MRD阳性的患者,双次ASCT虽较为激进,但并未显著提升转阴率(40% vs 32%)。这些结果提示:对于深度缓解者,四联免疫巩固已可媲美强化移植,具有减轻治疗负担的潜力。

个人认为,该研究的核心贡献在于提出了“强度适配型”个体化策略:治疗不再一刀切,而是基于MRD缓解层级进行精细调整。在MRD阴性患者中,有望减少强化治疗带来的毒副反应负担;而在MRD阳性患者中,则强调巩固治疗的重要性和持续性。

此外,MIDAS研究也强调了MRD动态监测的实际价值。MRD作为量化疗效和引导路径调整的“导航仪”,对于巩固和维持治疗阶段的疗效评估至关重要。该研究推动我们思考:如何在保障深度缓解的同时优化治疗性价比,实现个体化与生活质量的平衡。这正是当前“精准+可持续”治疗理念所追求的核心目标。

IsKia研究新证:KRd联合CD38单抗治疗强化MRD阴性率,深化维持治疗决策探索

李春蕊教授:IsKia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巩固阶段是否应持续引入CD38单抗提供了关键证据。该研究聚焦ASCT后的低强度巩固阶段,比较了KRd基础上是否联合艾沙妥昔单抗(Isa)对1年持续MRD阴性率的影响,是目前少有以10-6灵敏度MRD为主要终点的大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之一。研究显示,无论在足剂量还是低强度巩固治疗阶段,联合Isa的四联方案均能显著提升MRD阴性率。尤其在低强度巩固治疗阶段,四联方案在10-6灵敏度下1年持续MRD阴性率达52%,显著优于三联组的38%(P=0.012)。这提示即使在卡非佐米剂量减弱(56 mg/m2)的背景下,CD38单抗依旧发挥关键免疫增效作用,有助于维持深度缓解。

个人认为IsKia研究的最大价值在于强调:维持阶段不只是“维持”,而是进一步“深化”。治疗策略应根据患者MRD状态和风险分层灵活调整。对于标准风险、已达深度MRD阴性的患者,可采用KR或R方案以减轻负担;而高危或MRD阳性人群,则建议延续Isa-KRd四联治疗,进一步巩固疗效,甚至探索功能性治愈的可能。同时,该研究也再次验证了MRD作为“治疗导航指标”的价值。它帮助我们打破传统疗程固化的治疗路径思维,实现治疗强度与疾病状态精准匹配。

展望未来,维持治疗策略建议基于三点整合:MRD动态监测为核心,风险分层为基础,生活质量为导向。CD38单抗+卡非佐米不仅在诱导期有效,其在维持期的长期免疫激活潜力也值得持续关注,为构建“深度缓解驱动生存获益”的治疗闭环提供重要路径。

未来方向:MRD驱动下NDMM治疗侧率的未来展望与个体化路径

李春蕊教授:在MRD驱动的新诊断NDMM治疗模式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卡非佐米正逐渐从诱导治疗的利器确立为全程治疗的核心药物。凭借其强效且精准的蛋白酶体抑制作用、低脱靶效应以及显著提升MRD转阴率的能力,卡非佐米在实现深度缓解中的价值愈发突出。其未来应用方向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 卡非佐米作为深度缓解推动者的地位将进一步强化:在高危或MRD阳性的患者中,卡非佐米在诱导、巩固和维持治疗的各个阶段均展现出清除残留病灶的优势,尤其是在高危人群的长期疾病控制方面表现出色。

  • 作为个体化四联方案中的关键组成:卡非佐米联合免疫调节剂与CD38单抗的治疗策略正成为MRD精准治疗的核心路径。未来在维持治疗阶段,如何通过低强度治疗实现持续缓解将成为关键探索方向。

  • 助力固定疗程与MRD动态监测模式的构建:对于长期维持MRD阴性的患者,有望探索间歇治疗或停药策略,以减轻治疗负担,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

此外,MRD本身正成为精准治疗的“导航仪”。与传统的疗程推进逻辑不同,MRD能够反映真实的残留病灶状态,可用于动态调整治疗强度。例如,对于MRD阴性且为标准风险的患者,可考虑适度降阶治疗甚至停药;而对于MRD阳性且为高危的患者,则可延长KRd方案或联合CD38单抗以强化控制。通过MRD的动态指导,有望在确保疗效的同时降低毒性负担,实现更优的生存质量与长期管理。

 总体而言,卡非佐米不仅是实现深度缓解的关键工具,也将在引领“精准+可持续”骨髓瘤治疗中发挥核心作用,助力迈向功能性治愈与慢病化共存的新阶段。

专家简历

李春蕊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业方向:恶性血液病的免疫治疗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浆细胞疾病专业学组  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血液(湖北)专家及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  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青年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第五届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骨髓瘤与浆细胞疾病学组  委员
CSCO 抗白血病联盟&抗淋巴瘤联盟  青年委员
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血液分会  副主委
主持四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以一作或者通讯作者发表包括Blood等在内的SCI论文20多篇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mathild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kk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6月19日
韩朝
黑山仁和医院 | 肿瘤内科
卡非佐米不仅是实现深度缓解的关键工具,也将在引领“精准+可持续”骨髓瘤治疗中发挥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