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作为我国常见的高发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尽管治疗手段日益丰富,结直肠癌的复发率与耐药性问题依旧严峻,对患者及临床医生带来了巨大挑战。曲氟尿苷替匹嘧啶(TAS-102)作为一种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新型口服化疗药物,以其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在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中展现了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结合三例病例,深入探讨TAS-102在晚期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为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临床借鉴。
病例一
病例汇报:
邵红教授 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
病例点评:
张燕教授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时俊锋教授 南京市第一医院
赵洁敏教授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苏州市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苏州市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临床研究学组委员
从事肿瘤内科工作,擅长肿瘤内科常见疾病的内科诊治及肿瘤深部热疗
参与及主持多项苏州和太仓市级科研项目
患者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男性,71岁。
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
现病史:2024年1月出现大便带血,为鲜红色,伴有大便次数增多。
辅助检查:
2024年02月29日肠镜检查示:直肠近肛缘MT,结肠多发息肉。病理:(肛缘)腺癌。
2024年03月01日CT示:右肺下叶小结节。直肠壁增厚伴其旁软组织影,考虑MT(图1)。盆腔MRI示:直肠MT,直肠后方肿块,考虑转移淋巴结可能。
诊疗经过
手术治疗
患者于2024年03月10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Miles)+肠粘连松解术”。术中见直肠右后壁溃疡型肿块3cm*4cm,累及肠管2/3圈,下缘位于齿线处。
术后病理:(直肠)中分化腺癌,侵犯全层,浸润脂肪组织,脉管侵犯(+),神经侵犯(+),另见癌结节一枚,二切缘未见癌累及,环形切缘(-)。(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结见癌转移(2/14)。免疫病理:CKP(+),CDX-2(+),Villin(+),Her2(-),MSH2(+),MSH6(+),PMS2(+),MLH1(+),Ki-67(75%+)。
基因检测:MSS,KRAS/NRAS野生型,BRAF exon15突变。
2024年04月10日复查肿瘤标志物正常,头胸腹盆CT增强示:直肠MT术后改变,骶前软组织增厚,右肺下叶小结节较前相仿。
一线治疗
患者于2024年04月13日、05月05日、05月26日、06月16日、07月08日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化疗5周期。患者拒绝放疗。期间出现Ⅲ度血小板减少。
2024年07月07日 CEA 9.64ng/mL。07月29日 CEA 8.92ng/mL,CA125 45.3U/ml。
2024年07月29日头胸腹盆CT增强示:直肠MT术后改变,左下腹造瘘术后,骶前软组织增厚较前相仿;肝右叶异常强化灶,转移可能。肝脏特异性增强MR示:肝右叶转移瘤。
二线治疗
患者于2024年08月12日、08月30日、09月24日、10月09日予西妥昔单抗+伊立替康+5-FU+亚叶酸钙化疗。
2024年10月复查CA724、CA125、CA199、CEA正常。腹盆MR增强示:肝右叶转移瘤较前增大。
三线治疗
2024年10月28日予TAS-102+贝伐珠单抗治疗。
2024年11月18日至外院行TACE术,术中灌注伊立替康、奥沙利铂。
2024年12月22日腹盆腔MR增强示:肝右叶转移瘤较前缩小。
2024年12月24日、2025年01月07日继续予TAS-102+贝伐珠单抗治疗。
后因Ⅰ-Ⅱ度血小板减少,于2025年01月27日、02月16日、03月06日、03月20日、04月15日减量治疗为“TAS-102 45mg bid*5天+贝伐珠单抗370mg d1”。
影像学复查:2025年02月18日MR示肝右叶转移瘤较前稍缩小(17mm*16mm)。2025年05月12日MR示肝右叶转移瘤较前稍增大(20mm*17mm)。CEA水平在此期间有所波动。
病例小结
该病例为一名71岁男性直肠癌患者,术后出现肝转移。经过一线XELOX方案、二线FOLFIRI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后疾病进展。三线采用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并辅以TACE治疗。初期肝脏病灶有所缩小,无进展生存期(PFS)获得一定延长,但后续再次出现缓慢进展。此病例体现了TAS-102联合方案在后线治疗中显示了一定的临床价值。
病例二
病例汇报:
贺小停教授 无锡市人民医院
病例点评:
张莉教授 昆山市中医医院
王凯教授 南京明基医院
狄晓珂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初保肺癌康复公益基金管理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肿瘤化疗与生物治疗分会神经内分泌学组秘书
无锡市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患者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男性,79岁。
主诉:2021年10月08日行肠镜检查时发现结肠占位。
个人史:长期大量吸烟史(50余年,平均20支/天)。
既往史:
高血压、冠心病史20余年,曾在外院行冠脉搭桥手术,长期服药控制。
家族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诊疗经过
手术治疗
患者于外院行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右半结肠溃疡型腺癌,分化Ⅱ级,癌组织浸润肠壁浆膜下层,脉管内见癌栓,神经束见癌侵犯,淋巴结转移(1/28)。病理分期:pT3N1aM0,IIIB期。
免疫组化:HER2(80%+),Ki67 70%,MLH1(+),MSH2(+),MSH6(+),PMS2(+),SATB2(+)。
患者拒绝术后辅助化疗,定期复查。
2022年08月09日外院复查CEA 57.12ug/L,胸腹部CT提示肝转移。患者及家属拒绝手术或局部治疗,要求内科治疗。
一线治疗
2022年08月23日至2023年01月04日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化疗6周期,第4周期开始联合贝伐珠单抗500mg靶向治疗。后续贝伐珠单抗+卡培他滨维持治疗至2023年11月。
期间复查CT提示肝脏病灶稳定,2023年3月12日复查提示CEA降至3.32ug/L。
2023年11月22日CT提示肝脏右叶病灶较前增大。
二线治疗
患者于2023年11月23日予贝伐珠单抗+伊立替康300mg D1+雷替曲塞4mg D1, q3w方案治疗。2周期后反复尿蛋白2+~3+,后单纯化疗4周期(未联合贝伐珠单抗)。
2024年3月18日复查CT稳定。
2024年05月29日CT提示肝部病灶稳定,膀胱占位。暂停化疗,至泌尿外科就诊。
2024年07月11日中旬在外院行(膀胱镜)经尿道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不详,未进行膀胱灌注化疗。并行肝部病灶介入治疗1次(具体不详)。
2024年09月13日CT示肝脏转移灶部分较前增大、部分较前新增;膀胱右侧壁增厚较前好转(图2)。
2024年10月07日查肿瘤四项:CA19-9:107.50U/ml; CEA:365.68ng/ml。
三线治疗
患者既往抗血管生成治疗后反复尿蛋白,暂不考虑抗血管生成治疗。于2024年10月11日起予TAS-102化疗6周期。期间有I度白细胞减少。
2024年12月25日、2025年03月03日复查CT评估病情稳定(肝部病灶有缩小)。
2025年03月03日CT同时提示膀胱癌术后复发。患者不考虑手术,放疗科会诊建议局部放疗。
2025年05月09日CT示肝脏多发转移灶较前大致相仿;膀胱壁增厚伴多发结节,部分较前新增,恶性可能。
病例小结
该病例患者为高龄男性,IIIB期结肠癌术后未行辅助化疗,后续出现肝转移。在一线含奥沙利铂、贝伐珠单抗方案及二线含伊立替康、雷替曲塞方案治疗后,因肝脏病灶及第二原发膀胱肿瘤进展,三线选用TAS-102单药治疗。TAS-102单药治疗期间,肝脏转移灶一度稳定并有缩小,耐受性尚可。该病例凸显了老年、多病共存、多原发肿瘤患者治疗决策的复杂性,TAS-102在特定情况下仍可为患者带来临床获益。
病例三
病例汇报:
吴付兵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
病例点评:
张勤英教授 苏州市立医院东区
石红兵教授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徐燕教授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原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食管肿瘤整合康复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转化医学研究院第一届癌症医学联盟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康复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疑难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直肠癌保肛培训基地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直肠癌保肛专业委员会常委
主要从事肺癌及消化道肿瘤临床及基础转化研究
以第一负责人完成及在研国自然面上、CSCO基金等课题五项
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及SCI文章20余篇
患者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女性,69岁。
现病史:
患者2020年0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每天约4~6次,黏液脓血便,伴有肛门坠胀感,12月肠镜检查示:距肛门10cm开始见环周增生隆起型病灶,表面溃烂坏死,12月03日CT示肝脏占位,考虑转移瘤,乙状结肠占位伴浆膜层侵犯,周围多发小淋巴结显影,病灶与宫颈左后壁关系紧密。
初步诊断:
直肠恶性肿瘤伴肝转移(cTxNxM1 Ⅳ期)。
诊疗经过
手术治疗
患者于2020年12月08日在全麻下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直肠”溃疡型中分化腺癌,侵犯至外膜,淋巴结(0/12)未见癌转移。
基因检测示:BRAF、KRAS、NRAS野生型,PIK3CA突变、MSS。
术后CT(2021年01月05日)示:直肠癌术后,吻合口区肠壁稍增厚,肝脏占位,考虑转移瘤,较前范围稍增大、数目增多。
目前诊断:直肠癌伴肝转移(pT3N0M1 Ⅳ期)。
一线治疗
2021年01月06日至06月18日行贝伐珠单抗+奥沙利铂+5-FU化疗8周期。期间CT提示肝脏病灶较前减少、减小。
2021年6月外院会诊因肿瘤包裹中肝静脉无法行肝病灶根治手术。
后因患者使用奥沙利铂出现过敏,于2021年07月12日至11月06日更换为贝伐珠单抗+伊立替康+5-FU抗肿瘤治疗。期间影像评估病情稳定(SD)。
2021年11月30日复查CT提示肝病灶较前进展(图3)。
2021年12月01日至2022年01月19日予以贝伐珠单抗+伊立替康+5-FU+PD-1单抗治疗。
2022年01月18日复查CT提示直肠癌肝多发转移灶较前增大,2022年02月23日行手术治疗,切除较大肿瘤并对两枚小病灶行射频消融术。
2022年04月20日CT检查示肝脏多发占位,较前增大、增多。
疗效评价为疾病进展(PD)。
二线治疗
2022年04月21日起予以呋喹替尼+卡培他滨治疗,后因不良反应调整剂量,治疗至2022年11月,期间复查影像学稳定。
2023年03月患者当地复查腹部CT提示肝部病灶进展。
三线治疗
患者于2023年03月07日至05月12日予以TAS-102+贝伐珠单抗抗肿瘤治疗,期间复查CT提示SD。
2023年07月22日至2024年12月10日予以TAS-102+信迪利单抗+呋喹替尼治疗。期间影像学评估为SD(外院)。
2024年12月起,因患者当地肿瘤标志物持续升高,肝脏病灶较前明显增大。
2025年02月13日、03月08日予以TAS-102+卡度尼利单抗+瑞戈非尼治疗。
2025年04月17日CT评估为(PD)。
病例小结
该病例中69岁女性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经历了手术、多线化疗(奥沙利铂、伊立替康、5-FU、卡培他滨)、多种靶向药物(贝伐珠单抗、呋喹替尼、瑞戈非尼)以及免疫治疗(PD-1单抗、卡度尼利单抗)的复杂治疗历程。TAS-102在其中作为联合治疗的一部分,在特定阶段(联合贝伐珠单抗+PD-1单抗,联合呋喹替尼+信迪利单抗,联合瑞戈非尼+卡度尼利单抗)参与了三线治疗,并在部分时期维持了病情的稳定。此病例充分展示了晚期结直肠癌治疗的长期性和挑战性,以及在标准治疗进展后,医生如何尝试不同的联合方案以期控制疾病,TAS-102在此类个体化探索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后续治疗选择需进一步评估。
总结
TAS-102单药或联合方案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选择。本文中三例病例通过个体化、多手段的综合治疗均获得了较好的临床获益,TAS-102及其联合方案为这些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生存潜能。TAS-102口服给药的便利性也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为晚期及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提供了重要的治疗选择。未来,随着更多临床研究的推进和治疗方案的精细化,期待TAS-102联合方案在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提升生活质量方面的效能将得到进一步增强,为临床实践贡献更多思维借鉴。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j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