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丽证一线 | 立足指南,“转”危为安!HR+/HER2-乳腺癌术后复发患者破局获新生

05月13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现阶段,手术在乳腺癌的综合治疗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多数乳腺癌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然而术后复发转移仍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患者健康。有数据表明,我国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率高达5%~30%,且大多发生在术后2年内[1]。在此背景下,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 4/6 抑制剂(CDK4/6i)联合内分泌治疗已脱颖而出,成为HR+/HER2-晚期乳腺癌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2]。本期邵阳市中心医院谢增泽医师(指导老师:邵阳市中心医院罗香蓉教授)分享了一例术后广泛转移的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一线经CDK4/6i瑞波西利联合治疗后,影像学实现部分缓解(PR),整体疗效确切的病例,并特邀湖南省肿瘤医院欧阳取长教授对该病例的诊疗进行专业点评。

欧阳取长
二级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湖南省肿瘤医院乳腺内科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乳腺癌学组常务委员
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湖南省医学会肿瘤内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乳腺癌学组组长
湖南省妇幼保健与优生优育协会妇科与乳腺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肿瘤杂志》通讯编委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中文版编委
《肿瘤药学》副主编

罗香蓉
副主任医师,博士

湖南省预防医学会乳腺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
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乳腺甲状腺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邵阳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持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等四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国内外发表中英文文章多篇,其中一篇SCI为一区 IF 6.832
获“湘江乳腺癌论坛”知识竞赛一等奖
获“炫不可挡 第二届中青年医师VABB手术展演”全国总决赛 二等奖
邵阳市中心医院“最美青年医师”
邵阳市中心医院“青年岗位能手”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优秀进修生”

谢增泽
住院医师,外科学硕士

邵阳市中心医院乳甲外科
专注于乳腺及甲状腺疾病,擅长乳腺良性肿瘤、急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乳腺癌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同时擅长甲状腺各种良性或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病例简介

基本信息:患者女,43岁,绝经前状态。

现病史:3年前外院确诊左侧乳腺癌,行左乳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示左乳浸润性导管癌(2级),部分区域呈导管原位癌,神经切片未见明显侵犯,可疑脉管内癌栓,需免疫组化抗体协助分析。(外上象限、外下象限、内上象限、内下象限、底切缘)切片未见明显癌组织。(肿物周围组织)切片乳腺小叶增生,部分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淋巴结)见癌组织转移(3/13)。(肌间淋巴结)检材见脂肪组织及纤维结缔组织,切片未见癌。免疫组化示ER(95%强染色),PR(-),HER2(1+) ,Ki67(+80%)。术后予中药治疗,未行规范治疗。9月前出现左侧胸壁、上肢、颈部皮肤破溃、糜烂。

检查检验:

图片1.png

图 治疗前患者血清标本(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

图片2.png

图 治疗前患者血清标本(生化)检测结果

图片3.png

图 治疗前患者彩超检查结果

图片4.png

图 治疗前患者CT检查结果

图片5.png

图 治疗前患者MRI检查结果

图片6.png

图 治疗前患者病理报告

图片7.png

图 治疗前患者药敏试验检查报告

本次入院临床诊断:左乳改良根治术术后复发(Ⅳ期);左侧乳腺恶性肿瘤;胸壁继发恶性肿瘤,伴双侧颈部、腋窝、纵隔、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转移;颈胸腰椎体、胸骨、部分肋骨及骨盆多发骨转移;胰腺、腹腔多发转移;左侧胸膜、左侧肾上腺转移及硬脑膜转移可能。

治疗方案:选用瑞波西利+亮丙瑞林+阿那曲唑内分泌治疗,地舒单抗护骨治疗。

图片8.png

图 治疗后患者血清标本(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

治疗3个月后复查结果:影像学检查提示疗效为PR。

图片9.png

图 治疗后患者CT检查结果

图片10.png

图 治疗后患者MRI检查结果

图片11.png

图 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

专家点评

近年来,我国乳腺癌发病特征呈现出一定变化趋势,其中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占比逐渐升高,60岁以下女性患者约占50%[3]。在乳腺癌的众多亚型中,HR+/HER-2-乳腺癌最为常见,占所有乳腺癌的65%~70%[4]。内分泌治疗作为HR+/HER-2-乳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其有效性常受到预先存在的内分泌抵抗以及治疗过程中获得的抵抗的限制。在此背景下,CDK4/6i的出现,为HR+/HER-2-晚期乳腺癌的诊疗带来了显著变革。CDK4/6i通过抑制CDK4和CDK6激酶的活性,进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同时还能抑制上游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表达,与内分泌治疗存在协同增效作用,有助于延缓和逆转内分泌耐药[5]。目前,以CDK4/6i为代表的靶向药物联合内分泌治疗,已成为HR+/HER2-晚期乳腺癌新型、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案[2,6]

在我国已上市的CDK4/6i中,瑞波西利表现尤为突出。其为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在绝经前/围绝经期、绝经后HR+/HER2-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中均取得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获益的CDK4/6i。这一显著优势使其在晚期乳腺癌治疗领域脱颖而出,成为优先选择的治疗方案。2024年,瑞波西利已被纳入《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中HR+/HER2-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的Ⅰ级推荐(1A类证据),覆盖绝经前/后人群[6]。在《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2025版》中,其相关推荐依然维持不变。该推荐基于国内临床研究和实践数据,契合中国患者的治疗需求[2]

MONALEESA-7是全球首个将CDK4/6i应用于绝经前HR+/HER2-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进行探索的大型II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瑞波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较对照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延长近10个月(23.8个月vs 13.0个月),中位OS为58.7个月vs 48.0个月;在亚洲人群中,瑞波西利联合治疗组PFS获益长达30.4个月,为对照组(仅11.0 个月)的近3倍,降低患者的疾病进展、复发或死亡风险达53%,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 [7,8]。目前,瑞波西利因疗效显著且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成为唯一获得欧洲内科肿瘤学会临床获益量表(ESMO-MCBS)5分满分的CDK4/6i[9]。此外,Ⅱ期RIGHT Choice研究*评估了瑞波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对比化疗一线治疗绝经前/围绝经期HR+/HER2-晚期乳腺癌的疗效,最终分析结果显示,瑞波西利联合治疗组中位PFS达21.8 个月,显著优于化疗组的12.8个月,且各亚组获益与总体一致。截止数据截止日期,两组中位OS尚未达到(NR)。至此,诸多循证学证据提示针对HR+/HER2–晚期乳腺癌,使用瑞波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较联合化疗获益更优[10]

本例为43岁绝经前女性患者,3年前确诊左侧乳腺癌并接受左乳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显示左乳浸润性导管癌(2级)伴多区域转移,因未行规范治疗,9月前出现左侧胸壁、上肢及颈部皮肤破溃糜烂。治疗前影像学检查显示广泛转移,包括胸壁、腋窝皮肤及皮下、多发淋巴结、骨、胰腺、腹腔等多处,并伴左侧胸腔积液及左肺下叶部分膨胀不全等;病理诊断为乳腺浸润性癌非特殊类型(Ⅲ级),免疫组化明确HR+/HER2-。经瑞波西利+亮丙瑞林+阿那曲唑内分泌治疗及地舒单抗护骨治疗3个月后,复查影像学提示疗效为PR,左侧胸壁、腋窝区皮肤转移及盆腹腔软组织占位等较前缩小,部分转移好转,胸腔积液吸收,左肺下叶膨胀不全明显好转,硬脑膜病变好转,虽血常规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但整体疗效显著,不良反应经处理后缓解,充分体现了瑞波西利联合方案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获益。综上,多项临床研究如 MONALEESA-7、RIGHT Choice 等为瑞波西利在HR+/HER2-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循证学依据;临床实践案例,如本例绝经前 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进一步验证了瑞波西利联合治疗方案的确切疗效;依托指南推荐与循证医学证据,期待瑞波西利能助力更多乳腺癌患者获得更优治疗结局。

*瑞波西利的注册研究结果未涉及侵袭性疾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

参考文献

[1] 刘玲玲, 林芳, 韩耀风, 等. 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风险及其时间分布规律[J]. 中国卫生统计, 2017, 34(1): 7-10.
[2]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 2025.
[3] Lei, S.,et al. (2021) Breast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Women in China: Temporal Trends and Projections to 2030. Cancer Biology & Medicine, 18, 900-909.
[4] Serra, F., et al.(2019) Palbociclib i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Current Evidence and Real-Life Data. Drugs in Context, 8, Article ID: 212579.
[5]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 CDK4/6抑制剂治疗激素受体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乳腺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 [J]. 中华肿瘤杂志, 2023, 45(12): 1003-1017.
[6]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 2024.
[7] Lu YS, et al. ESMO Asia 2020. 47MO.
[8] Lu, Y.-S., et al. (2022) Updated Overall Survival of Ribociclib plus Endocrine Therapy versus Endocrine Therapy Alone in Pre- and Perimenopausal Patients with HR+/HER2− Advanced Breast Cancer in MONALEESA-7: A Phase III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28, 851-859.
[9]https://www.esmo.org/guidelines/esmo-mcbs/esmo-mcbs-for-solid-tumours/esmo-mcbs-scorecards?mcbs_score_cards_form%5BsearchText%5D=ribociclib
[10]Lu YS, et al. Final Results of RIGHT Choice: Ribociclib Plus Endocrine Therapy Versus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in Premenopausal Women With Clinically Aggressive Hormone Receptor-Positive/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Negative Advanced Breast Cancer. J Clin Oncol. 2024 Aug 10;42(23):2812-2821.


审批码KIS0046009-99155,有效期为2025-05-13至2026-05-13,资料过期,视同作废。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Anni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CYX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