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殷咏梅教授:从“可选”到“前提”,前置化PIK3CA检测应成常规策略,推动HR+乳腺癌精准治疗落地

04月15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随着靶向治疗的发展,PI3K/AKT/mTOR通路在乳腺癌,尤其是HR+/HER2-人群中的临床价值日益受到重视。PIK3CA突变不仅是HR+乳腺癌中最常见的基因异常之一,也与内分泌耐药、疾病进展及预后密切相关。新一代PI3Kα抑制剂伊那利塞的上市,也使得PIK3CA检测从“可选”转为治疗决策的“前提”。 针对PIK3CA突变检测在乳腺癌中的临床意义、检测策略与规范落地的挑战,【肿瘤资讯】特邀江苏省人民医院殷咏梅教授,从患者需求与实践的双重视角,深度解析HR+乳腺癌精准治疗的“关键一环”。

PIK3CA突变是HR+乳腺癌的关键生物标志物,需在临床中充分识别

殷咏梅教授:PI3K通路在肿瘤细胞的增殖、存活、代谢调控及细胞周期调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下游的AKT与mTOR信号通路共同构成PAM通路,是维持乳腺癌细胞持续生长、逃避凋亡、增强侵袭性及耐药性的核心机制之一。PI3K通路的异常激活,常常伴随着肿瘤的进展和治疗应答的下降。

在中国人群中,PIK3CA突变的发生率较西方更高,约为40%至50%[1]。尤其在HR+/HER2-乳腺癌中,该突变型患者是一类值得重点关注的人群。PIK3CA突变被认为是乳腺癌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患者在接受常规内分泌治疗时疗效显著下降,易出现原发性或继发性耐药,从而导致疾病进展加快、总体生存缩短。

来自真实世界研究的数据也进一步证实了其临床影响:在既往接受内分泌治疗后出现耐药的患者中,PIK3CA突变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48个月,而突变阴性组为6.47个月,提示该突变对疗效具有显著负面影响[2]。因此,尽早识别PIK3CA突变,对于治疗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推进检测前移,实现精准治疗的早期干预

殷咏梅教授:近年来,随着针对PIK3CA突变的精准治疗方案逐步落地,尤其是伊那利塞等新一代PI3Kα抑制剂即将在中国临床可及,乳腺癌治疗策略的制定正进入更为精细化的阶段。此类新药的适用前提是明确的PIK3CA突变状态,因此,患者是否能够接受检测,直接决定了后续靶向治疗策略的制定与疗效实现。

在以往的临床实践中,分子检测常被安排在患者经过一线、甚至二线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失败之后进行。但随着精准药物的应用提前,我们的检测策略也必须相应前移。伊那利塞的适应证明确要求PIK3CA突变为前提条件,因此,这一分子检测不应再被视为“可选项”,而是治疗决策制定的前提条件。事实上,INAVO120研究的主要研究者之一、德国乳腺癌研究小组(GBG)主席Sibylle Loibl 教授也特别指出,应更加重视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分子检测,以实现精准治疗的真正落地。

在临床中我们已经观察到,部分PIK3CA突变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常在短时间内失去治疗干预的最佳时机。因此,一线治疗前及时送检,能够帮助我们及时识别这类患者,尽早启动靶向治疗,从而改善预后、延长生存。

从INAVO120研究的临床结果来看,PIK3CA突变患者在联合伊那利塞治疗后获得了显著的生存获益。基于此,NCCN指南已将伊那利塞联合治疗方案纳入HR+/HER2−晚期乳腺癌PIK3CA突变患者的一线I类推荐[3]。同时,2024版《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诊疗指南》也将其列为原发性或继发性内分泌耐药患者的一线可选方案,证据等级为1B[4]。此外,国际指南及国内共识均强调:对于HR+/HER2−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应尽早进行PIK3CA突变检测。2025版《中国乳腺癌PIK3CA基因突变检测专家共识》进一步明确推荐,在一线治疗前常规开展此项检测,且为“强推荐、强证据”级别[5],体现出该检测在临床决策中的基础性作用。对于已经发生疾病进展的患者来说,检测的重要性则更为明确。因此,建议将PIK3CA突变检测纳入HR+/HER2−乳腺癌一线治疗前的常规评估流程,以确保精准治疗策略的科学实施。同时,若检测费用能纳入医保范畴,将有助于提高检测的可及性与患者的接受程度,推动精准医疗在临床中的真正落地。

检测流程尚待规范,覆盖率与可及性仍是现实挑战

殷咏梅教授:尽管指南和共识已明确强调PIK3CA检测的重要性,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当前最主要的问题集中在检测流程的不规范与覆盖率不足。

首先,不同医疗机构在检测技术路径、送检时机及样本来源方面尚缺乏统一标准。这种差异性导致部分患者未能在最佳时机接受检测,从而错过了启动靶向治疗的黄金窗口期。其次,无论是在医生层面还是患者层面,对于PIK3CA突变的认知度仍有待提升。很多临床科室尚未将该项检测纳入HR+/HER2−乳腺癌的常规诊疗流程,也缺乏将其视为“前提性检测”的意识。

此外,检测的经济可及性也是目前推广中的一大制约因素。一些患者因检测费用较高、流程复杂,或对检测必要性缺乏了解而选择放弃检测,进而影响了精准治疗策略的实施。

因此,推动PIK3CA突变检测落地,不仅需要在技术层面推动流程标准化、统一检测时机和样本规范,更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包括肿瘤内科、外科、病理科等共同参与,提升医患双方对检测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推动PIK3CA突变检测在HR+/HER2−乳腺癌患者中实现真正的常规化应用。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2025版《中国乳腺癌PIK3CA基因突变检测专家共识》的发布,检测流程的规范化已在逐步推进。共识文件围绕临床实践中的核心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检测流程优化、常见与罕见突变位点的解读、质控要求以及多位点突变的临床意义等内容。该共识有望进一步提升检测的准确性与可重复性,为HR+乳腺癌患者制定个体化、靶向化的治疗方案提供坚实支持。

参考文献

[1] ZM Shao, et al. Nat Commun. 2018 Apr 10;9(1):1357.
[2]Guerrero-Zotano A,et al.2024 ASCO.p1101
[3]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NCCN Guidelines®) Breast Cancer. 2025 Version 2.
[4]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 等,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 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诊疗指南(2024版)[J]. 中华肿瘤杂志,2024,46(12):1079-1106.
[5]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病理专家委员会, 国家病理质控中心. 中国乳腺癌PIK3CA基因突变检测专家共识(2025版)[J].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5, 54(2): 120-125.

*请上下滑动填写

专家简历

专家介绍

殷咏梅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
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第19届St. Gallen国际乳腺癌大会专家团成员
CSCO患者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医师协会精准医疗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Kell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Delia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4月16日
苗雨
清河县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检测的经济可及性也是目前推广中的一大制约因素。
04月16日
史曙霞
济源市肿瘤医院 | 放疗科
乳腺癌的精准治疗。
04月16日
林颖
沈阳市苏家屯区妇婴医院 | 儿科
从"可选"到"前提",前置化PIK3CA检测应成常规策略,推动HR+乳腺癌精准治疗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