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4.10 每日资讯:2025 ELCC丨免疫治疗在局部晚期NSCLC中的疗效与挑战——从完全缓解到复发鉴别;年轻结直肠癌发病率上

04月09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今日要闻

1. 2025 ELCC丨免疫治疗在局部晚期NSCLC中的疗效与挑战——从完全缓解到复发鉴别

2. 年轻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的机制探索:肠道微生物群的潜在作用

3. O+Y双免疗法获FDA批准MSI-H/dMMR晚期肠癌适应证

4. Cancer Res丨暨南大学邹畅/王继刚合作研究发现SNHG17通过激活线粒体DNA转录重编程乳腺癌的能量代谢

5. 新报告:NK细胞治疗淋巴瘤总体缓解率高达92.9%

1. 2025 ELCC丨免疫治疗在局部晚期NSCLC中的疗效与挑战——从完全缓解到复发鉴别

近年来,免疫治疗的出现彻底改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格局,尤其是在局部晚期和转移性疾病的管理中。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广泛应用,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延长,治疗模式也发生深刻变革。

病例概述:这是一例63岁有30包年吸烟史的IIIB期(cT3N2M0)PD-L1高表达(TPS 90%)驱动基因阴性肺腺癌女性患者,在接受2周期新辅助化疗(卡铂+紫杉醇)联合纳武利尤单抗免疫治疗后,虽然因出现4级免疫性肝炎/肺炎而中断治疗,但术后病理仍显示达到完全缓解(pCR);然而在随访期间发现肺部新病灶,经活检证实为结核感染而非肿瘤复发,经抗结核治疗后病灶完全消退。

本病例展示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在局部晚期NSCLC中的显著疗效。在本病例中,患者因严重的irAE(肝炎和肺炎)被迫中断治疗,这在主要临床试验中的发生率约为3%-11%。尽管irAE可通过免疫抑制治疗控制,但长期使用可能增加机会性感染的风险,如本病例中的结核感染。这一现象提示,在免疫治疗后的随访中,需特别关注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复发与治疗相关并发症的鉴别诊断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免疫治疗可能引发炎症性改变的背景下,鉴别诊断的复杂性进一步增加,需结合多学科团队的协作以确保准确判断。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

2. 年轻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的机制探索:肠道微生物群的潜在作用

近年来,早发性结直肠癌(EOCRC,50岁以下人群发病的CRC)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显著上升,这与传统结直肠癌(CRC)因筛查计划普及而逐渐下降的发病率形成鲜明对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群的失调及其促炎特征可能是年轻人群结直肠癌发生的关键驱动因素。

核心因素:EOCRC的独特临床与分子特征

EOCRC在生物学行为和分子表型上显著区别于晚发性CRC。

在解剖学上,EOCRC更易发生于左半结肠及直肠;分子特征上,EOCRC多为微卫星稳定(MSS)、LINE-1低甲基化,并呈现黏液性或印戒细胞组织学类型。此外,仅少数EOCRC病例与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突变明确相关,这提示环境与表观遗传因素在EOCRC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差异表明,EOCRC的致癌机制可能与传统CRC不同,而微生物群-宿主互作的改变可能是其核心机制之一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


3.  O+Y双免疗法获FDA批准MSI-H/dMMR晚期肠癌适应证

2025年4月8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的双免疗法——纳武利尤单抗(欧狄沃,俗称O药)+伊匹木单抗(逸沃,俗称Y药)用于治疗患有不可切除或转移性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结直肠癌(CRC)的成人和≥12岁儿童患者。同时,FDA还将纳武利尤单抗单药针对接受过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治疗后进展的MSI-H/dMMR转移性CRC成人和≥12岁儿童患者的加速批准转为常规批准。

CheckMate 8HW研究(NCT04008030)评估了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双免)对比单药纳武利尤单抗(单免)或化疗在MSI-H/dMMR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的疗效。这项随机、三组、开放标签研究显示,双免组一线治疗的中位PFS未达到(vs 化疗组5.8个月,HR=0.21,P<0.0001),全线治疗中位PFS同样未达到(vs 单免组39.3个月,HR=0.62,P=0.0003)。双免组ORR达71%(CR 30%,PR 40%),显著优于单免组的58%(P=0.0011),两组中位TTR均为2.8个月,DOR均未达到。该研究结果在2025年ASCO-GI大会公布,并同步发表于《柳叶刀》主刊,证实双免联合方案可为MSI-H/dMMR结直肠癌患者带来显著生存获益。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


4. Cancer Res丨暨南大学邹畅/王继刚合作研究发现SNHG17通过激活线粒体DNA转录重编程乳腺癌的能量代谢

2025年3月14日,暨南大学邹畅和王继刚共同通讯在Cancer Research(IF=12.5)在线发表题为“SNHG17 Reprograms Energy Metabolism of Breast Cancer by Activating Mitochondrial DNA Transcrip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观察到长非编码RNA小核RNA宿主基因17(SNHG17)的表达水平升高与乳腺癌的不良预后之间存在显著关联。SNHG17通过增强线粒体ATP的产生来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增殖。

从机制上讲,SNHG17直接与NF-κB的P65亚基相互作用,并在苏氨酸505位点使P65发生磷酸化。SNHG17在其截断的loop2位点与P65结合,将P65募集到线粒体,并共同调节线粒体DNA的转录激活,以促进ATP的产生。因此,使用反义寡核苷酸靶向SNHG17可显著减少乳腺癌肿瘤在体外和体内的生长。

作者的研究结果表明,SNHG17在调节以糖酵解为主的癌细胞中的ATP水平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突显了靶向SNHG17作为治疗BCa的创新治疗策略的潜力。(来源:iNature)

2.jpg


5. 新报告:NK细胞治疗淋巴瘤总体缓解率高达92.9%

根据德克萨斯大学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的一项新研究,一种使用脐带血衍生的自然杀伤 (NK) 细胞与 AFM13 或 acimtamig(一种 CD30/CD16A 双特异性抗体)预先复合的新型细胞治疗方法是安全的,并且对难治性 CD30 阳性淋巴瘤患者产生了强烈的反应率。

研究患者的总缓解率 (ORR) 和完全缓解率 (CR) 分别为 92.9% 和 66.7%。在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ORR 和 CR 分别为 97.3% 和 73%。在 20 个月的中位随访期内,所有参与者的两年无事件生存率 (EFS) 和总生存率 (OS) 分别为 26.2% 和 76.2%,考虑到患者肿瘤的治疗前经过大量治疗且具有难治性,这一结果令人鼓舞。

试验表明,AFM13-NK 细胞对接受过大量治疗的难治性 CD30 阳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令人鼓舞的活性。这种方法涉及与 AFM13 预先复合的细胞因子诱导记忆脐带血来源的 NK 细胞,不仅有望治疗霍奇金淋巴瘤,而且还支持未来研究具有双特异性接合剂的 NK 细胞的临床应用。(来源:贵州卡尔细胞生物)

3.jpg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FF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FF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4月12日
何小罗
新沂市人民医院 | 胃肠外科
肿瘤免疫靶向治疗理念不断更新
04月12日
刘敏
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 | 肿瘤内科
近年来,免疫治疗的出现彻底改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格局,尤其是在局部晚期和转移性疾病的管理中
04月10日
黄丽琼
泉州德诚医院 | 肿瘤科
免疫治疗的出现彻底改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格局,尤其是在局部晚期和转移性疾病的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