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1日,2025 St. Gallen前沿速递暨HR+早期乳腺癌研究进展交流会(以下简称“交流会”)于线上圆满召开。St.Gallen国际乳腺癌大会(SGBCC)作为被誉为“乳腺癌治疗风向标”的重要学术盛会,2025年度会议的召开为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再度注入新思考。本次交流会立足我国临床实践,围绕2025 SGBCC会议新进展与专家投票结果,聚焦HR阳性早期乳腺癌(EBC)辅助强化治疗领域的热点议题——适用人群的精准筛选、不同CDK4/6抑制剂的差异选择、特殊人群的个体化策略优化等,通过学术讲演与专家讨论,共同促进临床策略的优化与探索。以下为本次会议精华内容整理。
主席致辞
会前,大会主席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瑾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云南医院张国君教授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黄建教授分别作开场致辞。张瑾教授表示,SGBCC会议不久前圆满落幕,此次会议将聚焦SGBCC会议中的前沿进展与热点议题,希望通过分享与讨论,在会议热点议题的基础上,更贴近中国临床实践地探讨临床难点问题,优化诊疗模式。
张国君教授指出,SGBCC会议是乳腺癌领域值得关注的焦点学术会议,会中将通过投票制定专家共识,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2025 SGBCC会议中,中国专家发出了中国科研强音,前沿进展值得关注。希望通过本次会议促进国内乳腺癌领域的学术交流。
黄建教授也表示,SGBCC会议是国际关注的乳腺癌领域学术盛会,如何将前沿信息应用于中国临床实践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会议信息中需关注中外的地区、政策等差异,期待通过本次会议学习,帮助广大临床医生进一步了解如何基于中国国情理解前沿进展,提升整体乳腺癌诊疗水平。
学术研讨
江苏省人民医院李薇教授分享了2025 SGBCC中投票环节的热点问题解读。在HR+乳腺癌领域:
●针对辅助化疗决策,此前TAILORx研究、RxPONDER研究、MINDACT研究等提示了RS评分与化疗决策的联系。本次SGBCC中投票结果显示,针对绝经前G2 T1N0/N1患者,RS评分越高,推荐化疗的比例越高,同时,淋巴结状态与基因检测结果对化疗方案的影响也较大。基于此,基因检测高风险和淋巴结受累会导致更多的化疗使用,风险因素的升级则会导致更多蒽环类药物的应用,而对于中低风险患者,则应考虑减少或豁免化疗。
●针对CDK4/6抑制剂的辅助强化治疗价值,基于NATALEE研究和monarchE研究,专家们予以高度肯定,其中对于T1N1,G2的年轻患者,70%的专家推荐CDK4/6抑制剂,考虑到国内患者对比欧美患者更年轻,更应积极给予CDK4/6抑制剂。此外,老年患者和男性患者也同样应使用CDK4/6抑制剂。
针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HER2阳性患者、局部复发患者与寡转移患者的治疗策略,李薇教授也分享了专家针对不同个体特征患者的治疗选择投票结果。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傅佩芬教授分享了2025 SGBCC中HR+乳腺癌的前沿进展。目前,SERD与ADC药物均未在HR+早期乳腺癌(EBC)中获批,其中术前ADC药物的应用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不及预期,可能由于患者群体筛选、靶点选择、单药疗效受限等因素所致,现阶段ADC尚未达到可以进入EBC术前治疗的标准,需要考虑序贯和/或联合疗法,但同时需考虑患者的选择及治疗毒性问题。
在内分泌治疗的降阶方面,延长内分泌治疗(EET)与手术降阶等因素相关,需要兼顾考虑远期复发风险与基因工具的滞后性,未来EET的选择需要结合患者个体因素、基因检测工具、MRD检测等进行更微观、精准的探索。
在CDK4/6抑制剂辅助强化治疗方面,NATALEE研究和monarchE研究已经提示了瑞波西利和阿贝西利应用于辅助强化治疗的能力,针对临床实践中的关键问题:
●N0患者的复发风险不可忽视,仍可从CDK4/6辅助强化治疗中获益,需要CDK4/6抑制剂辅助强化治疗;
●瑞波西利在早期治疗中可有效降低远处复发风险(远处复发率:瑞波西利组6.9% vs. 单独内分泌治疗组9.6%),期待其随着随访时间延长显示长期生存获益;
●CDK4/6抑制剂替代化疗的临床探索仍然在进行中。
总之,CDK4/6抑制剂辅助强化方案的应用需综合考虑早晚期复发风险的预防、患者安全性和生活质量以及简化临床决策等多重因素。
大咖观点环节中,在山西省肿瘤医院韩国晖教授的主持下,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永清教授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殿龙教授围绕辅助强化治疗人群筛选、CDK4/6抑制剂在辅助强化治疗中的应用及特殊人群的治疗选择分享了看法。
李永清教授表示,淋巴结状态决定了辅助化疗的使用与否,基因检测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组织学分级高的患者更有希望从辅助化疗中获益。辅助强化治疗的选择同样需要考虑淋巴结状态与风险因素,基于NATALEE研究,即使淋巴结阴性患者如存在高危因素,也需要接受CDK4/6抑制剂的辅助强化治疗。
张殿龙教授指出,辅助化疗的应用需兼顾临床风险与遗传风险。辅助强化治疗的依据主要是NATALEE研究和monarchE研究,均显示了辅助强化治疗对复发风险的降低,NATALEE研究中瑞波西利辅助强化治疗降低了28.5%的复发风险,在亚裔患者中更可降低37%的复发风险,N0合并高危因素患者也可获益。老年患者也可从瑞波西利辅助强化治疗中获益,用药前需评估患者耐受性。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张聚良教授盘点了HR+/HER2-EBC辅助治疗中的新进展。该类患者具有早期和晚期复发风险,需要升阶梯治疗,结合真实世界数据,无论淋巴结状况,复发风险均存在并逐年升高,需要进一步强化治疗。NATALEE研究4年更新数据显示,瑞波西利组患者的4年iDFS绝对获益为4.9%,复发风险降低了28.5%,且在各个亚组(包括年轻、年老及既往治疗亚组等)中获益一致,不同解剖学分期、淋巴结状态患者的DDFS都保持一致获益。而亚裔患者的复发风险则降低37%,远处疾病风险降低33%。安全管理方面,基于不良反应导致的剂量降低并不影响疗效。
NCCN乳腺癌指南(2025 v2)中1类推荐(首选)瑞波西利辅助治疗符合NATALEE入组标准的全人群,即包括淋巴结阳性、淋巴结阴性但合并高危因素的患者(肿瘤大小>5cm;肿瘤大小≥2cm,合并G3/G2伴Ki-67≥20%;G2且多基因检测高危)。
monarchE研究纳入的患者更高危,数据显示中位随访54个月时,显示出iDFS与DRFS的持续获益,基线ctDNA阳性患者的预后更差,Oncotype评分高或低的患者接受阿贝西利治疗获益一致。
瑞波西利的辅助强化治疗覆盖了更广泛人群,在临床实践中对于N0患者也应综合考虑其复发风险,选择瑞波西利进行辅助强化治疗。此外BRCA突变患者的辅助强化治疗选择仍有待进一步探索。手术的降阶治疗同样是未来趋势,但同样需要进一步探索精准适用人群。
随后,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曦教授的主持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傅芳萌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俏教授、烟台毓璜顶医院乔广东教授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於海军教授围绕高复发风险患者的辅助强化治疗选择、选择CDK4/6抑制剂的因素、CDK4/6抑制剂不耐受时的转换及未来HR+EBC治疗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傅芳萌教授表示,高危复发风险人群需要辅助强化治疗,NATALEE研究显示中国人群和全球人群接受瑞波西利辅助强化治疗都可以获得一致的获益,治疗决策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因素。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俏教授表示,CDK4/6抑制剂的强化辅助治疗获益已经深入人心,除了用药可及性外,需要从安全管理问题考虑CDK4/6抑制剂的选择。NATALEE研究中,瑞波西利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但整体可管可控,这可能得益于较小剂量起步的治疗模式,该模式将更好地辅助临床管理。
烟台毓璜顶医院乔广东教授表示,阿贝西利如今在辅助强化治疗中应用广泛,但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影响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受限于医保限制目前较少考虑转换至瑞波西利,但除去可及性因素,可以在患者不耐受时考虑尽早转换瑞波西利。瑞波西利的独特治疗模式在临床中更易于管理,获益人群更广。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於海军教授表示,未来辅助化疗的豁免是探索目标,但当下并未有充分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目前ADC药物的早期探索结果较为消极,未来可以探索联合治疗策略。ctDNA等生物标志物可以用于检测术后残存肿瘤,未来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总结
大会在王曦教授的总结中画下圆满句号。本次交流会探讨了2025 SGBCC中的热点议题,以及HR+EBC辅助强化治疗中的关键议题,关注了近年来内分泌治疗、化疗及手术治疗的探索趋势,也将给予未来的临床工作和探索以重要启示。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ZY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