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第十一届苏州淋巴瘤会议】李彩霞教授:DLBCL治疗模式的迭代与精准化进展

04月03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江南新思,寰宇共研。2025年3月27-28日,第十一届苏州淋巴瘤会议在苏州成功召开!本次大会共设主会场及七大分会场,汇聚了国内外血液肿瘤领域的顶尖专家,围绕淋巴瘤诊疗难题展开深度对话。在此,【肿瘤资讯】特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彩霞教授围绕“大B细胞淋巴瘤(LBCL)治疗现状及Pola-ZR-CHP(维泊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泼尼松、泽布替尼)方案临床研究结果分享”进行分享,详情如下。

李彩霞

教授 医学博士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淋巴瘤
亚专科主任
血液国际特需病区主任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智能诊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感染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淋系肿瘤
学组委员
CSCO中国抗淋巴瘤联盟委员

新型治疗方案为DLBCL开辟治疗新路径

李彩霞教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治疗已从传统化疗时代迈入个体化精准治疗的新阶段。在既往以化疗、手术及放疗为主的治疗模式基础上,随着分子诊断技术及药物研发的突破,治疗策略实现了显著迭代。新型治疗药物包括单克隆抗体(如利妥昔单抗)、抗体-药物偶联(ADC)、双特异性抗体以及小分子靶向药物(如BTK抑制剂、BCL-2抑制剂、PI3K抑制剂等),为DLBCL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多维度策略。此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小分子靶向药物的序贯治疗模式,进一步拓展了个体化治疗的深度与广度。

免疫治疗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亦重塑了淋巴瘤治疗格局。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双特异性抗体(简称双抗)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新型免疫治疗手段,显著改善了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的预后。

POLARIX研究揭示联合治疗方案或可超越传统R-CHOP方案

李彩霞教授:POLARIX研究作为近20年来首个超越经典R-CHOP方案的Ⅲ期临床试验,其结果显示:中位随访2年时,Pola-R-CHP方案较R-CHOP方案显著提升DLBCL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6.5%,降低复发或死亡风险27%;随访3年时PFS获益扩大7.7%,且未增加≥3级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时降低二线治疗需求34%,确立了Pola-R-CHP 方案在DLBCL患者中的标准治疗地位。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淋巴瘤亚专科针对结外受累non-GCB亚型DLBCL患者,开展了一项前瞻性、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ZR-CHOP方案:泽布替尼联合R-CHOP)。初步结果显示,客观缓解率(ORR)达91.7%,2年PFS率高达81.3%,显著优于传统R-CHOP方案。在此基础上,团队进一步优化设计了Pola-ZR-CHP方案的Ⅱ期临床研究,目前已入组20例患者,初步数据提示该方案在维持卓越疗效的同时,未观察到预期外安全性信号。

未来展望:精准治疗与新兴技术的应用

李彩霞教授:随着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的持续推进,精准治疗已成为改善DLBCL患者生存获益的核心驱动力。未来,双抗、表观遗传调控药物及治疗性疫苗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有望进一步拓展无化疗治疗模式的应用场景。通过降低治疗相关毒性并提升治愈率,这些创新策略有望为患者带来更持久的生存获益与生活质量改善。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Cherr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XF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