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第十一届苏州淋巴瘤会议】王燕博士:核素示踪分子影像赋能诊疗,引领淋巴瘤精准突破

04月03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江南新思,寰宇共研。2025年3月27-28日,第十一届苏州淋巴瘤会议在苏州成功召开!本次大会共设主会场及七大分会场,汇聚了国内外血液肿瘤领域的顶尖专家,围绕淋巴瘤诊疗难题展开深度对话。在此,【肿瘤资讯】特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燕博士,深入解读核素示踪分子影像新技术在淋巴瘤诊疗中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前景,以飨读者。

王燕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江苏省“双创”博士
苏州市“姑苏卫生人才计划” D类特聘人才
苏州市创新药转化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 创新药研发分子影像关键技术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
苏州大学药物研究与转化交叉研究所 秘书
研究方向:分子影像与临床药理,从事放射性示踪分子影像相关研究十余年;致力于将放射性同位素分子影像技术与临床药理相结合,助力创新药物研发和临床转化
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十三五”、江苏省社发、江苏省公共服务平台等重大课题
同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课题及市厅级课题五项
发表SCI论文二十余篇,其中中科院一区六篇,申请和授权专利九项

聚焦核素示踪分子影像:淋巴瘤诊疗的技术革新

王燕博士:核素示踪分子影像技术作为近年来医学影像领域的重大突破之一,正在改变淋巴瘤诊疗的传统模式。该技术通过放射性标记的特异性分子探针,能够实现全身病灶的动态、无创检测,为淋巴瘤的分期、分型、疗效监测及治疗策略优化提供了重要支持。
目前,18F-FDG PET/CT显像已被纳入淋巴瘤诊疗指南,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人体不同组织的糖代谢状态不同,放射性分子探针18F-FDG可以在糖代谢高的组织,如恶性肿瘤中浓聚,结合CT的解剖结构的显像,还可以提供功能水平的变化,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能够捕捉到传统影像学难以发现的微小病灶。因此,核素示踪分子影像技术不仅可以用于淋巴瘤患者的分期和分型,还可以在治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放疗或免疫治疗过程中,该技术可以用于疗效监测,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随着分子影像技术的发展及新型分子探针的开发,核素示踪分子影像在淋巴瘤诊疗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分子探针被开发出来,以满足不同类型的淋巴瘤诊断和治疗需求。

突破传统影像局限:核素示踪分子影像的独特优势

王燕博士:与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如CT或MRI)相比,核素示踪分子影像技术的独特优势在于其功能性和特异性。传统影像学主要提供结构信息,而核素示踪分子影像通过特异性分子探针,能够反映肿瘤的生物学变化和靶点分布。这种功能性的提示使得核素示踪分子影像在淋巴瘤的早期分期和疗效预测中具有显著优势。例如,在淋巴瘤治疗早期,分子影像能够在解剖结构发生变化前捕捉到分子功能的变化,从而实现更早的疗效预测。

此外,对于微小病灶或复发病灶,核素示踪分子影像凭借其高灵敏度,能够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诊断信息。通过无创手段监测全身原发和转移病灶的情况,避免传统组织穿刺的局限性。

同时,核素示踪分子影像技术在淋巴瘤患者的长期疗效评估和复发监测中也具有重要价值。借助特异性分子探针的PET/CT检查,医生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复发迹象,从而采取早期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展望未来:核素示踪分子影像的潜在研究方向与应用前景

王燕博士:首先,分子探针的开发是该领域的关键突破点。目前临床上常用的18F-FDG探针特异性较低,未来需要开发更多针对特定靶点的探针,如CD20、CD30、CD79b等,以提高诊断的精准性。比如,对于边缘区淋巴瘤及惰性淋巴瘤等18F-FDG显像呈阴性的病例,开发新型阳性探针具有重要意义。目前,68Ga或18F标记的CXCR4 探针等新型探针已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潜力。

其次,诊疗一体化的深化是重要方向。通过将诊断性核素替换为治疗性核素,可以实现精准治疗,为淋巴瘤患者提供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这种诊疗一体化的策略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核素示踪分子影像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将为淋巴瘤的精准诊疗提供重要支持。分子影像能够提供丰富的数据,涵盖靶组织信息及全身正常组织信息,为临床策略的制定、患者筛选及个体化医疗提供重要依据。

最后,微小病灶的早期探测与干预也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这需要依托新型设备的研发及软硬件的优化。核素示踪分子影像技术的标准化及多学科交叉合作将成为推动淋巴瘤诊疗进步的重要趋势。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Cherr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XF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