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新思,寰宇共研。2025年3月27-28日,第十一届苏州淋巴瘤会议在苏州成功召开!本次大会共设主会场及七大分会场,汇聚了国内外血液肿瘤领域的顶尖专家,围绕淋巴瘤诊疗难题展开深度对话。在此,【肿瘤资讯】特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曲昌菊教授深入解读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的治疗现状、新兴策略及未来发展方向,以飨读者。
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美国MD Anderson 癌症中心博士后
美国斯坦福大学及迈阿密大学癌症中心访问学者
国家血液内科专业质控中心淋巴细胞/浆细胞疾病专家组成员
江苏省老年医学会淋巴瘤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淋巴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瘤学组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委会委员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细胞治疗(CAR-T)专业委员会委员
第五批姑苏卫生青年拔尖人才
2011和2012年两次获美国血液学年会授予的“成就奖”
2013年获美国M.D.Anderson癌症中心颁发的“Performance Reward”
2022年获第二届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奖(淋巴瘤领域)优秀典范专家
主持国家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及苏州市课题5项,参与国内外课题10余项
在JCI、Blood等刊物发表SCI 论文30余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20余篇
R/R DLBCL:现有治疗手段的困境与局限
曲昌菊教授:DLBCL是临床上常见的侵袭性淋巴瘤类型,而R/R DLBCL患者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实践中的重大挑战。目前针对 R/R DLBCL的治疗手段包括放疗、免疫化疗、T 细胞疗法(如双特异性抗体[双抗]和CAR-T细胞治疗)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但每种治疗方式均存在显著局限性。
放疗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手段,仅对局灶性病灶有效,而对于全身弥漫性病灶的治疗效果有限。免疫化疗虽然是大多数患者的选择,但难以实现疾病治愈,且长期疗效受限。T细胞疗法在淋巴瘤治疗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但双抗治疗成本较高,许多患者因经济原因无法承受;CAR-T细胞治疗除了费用高昂外,部分患者因前期治疗线数过多导致T细胞受损,无法成功制备CAR-T细胞。
此外,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自体移植和异体移植)也面临诸多限制。高龄、体弱患者对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耐受性差,且前期治疗可能损害干细胞采集;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则受限于供体匹配问题,且对患者年龄和体能状态要求较高。因此,现有治疗手段在R/R DLBCL患者中仍存在诸多未被满足的需求。
双抗桥接移植:突破治疗困境的新路径
曲昌菊教授:在现有治疗手段局限性凸显的背景下,双抗格菲妥单抗桥接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种新兴治疗策略应运而生。双抗格菲妥单抗能够同时靶向CD20和CD3,激活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其为无法接受CAR-T细胞治疗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临床研究中,格菲妥单抗联合R-ICE的治疗方案显示出显著疗效。数据显示,经过3个周期的联合治疗,患者的总体缓解率(ORR)超过80%,完全缓解率(CR)高达66.7%。即便是在难治性患者群体中,联合治疗后仍有超过50%的患者能够达到CR,从而获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机会。格菲妥单抗的问世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缓解率,还为更多患者创造了接受自体移植的条件。通过桥接治疗,患者能够在疾病缓解期内接受移植,从而进一步巩固疗效,延长生存期。这一新兴策略为R/R DLBCL患者提供了更为精准、有效的治疗选择,有望改变临床治疗格局。
蓄势待发:DLBCL 治疗的新兴策略与技术探索
曲昌菊教授:T细胞疗法领域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不同靶点的CAR-T细胞治疗和双抗的研发,有望为R/R DLBCL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与传统治疗相比,这些新兴疗法对DLBCL患者的体能状态要求较低,使年老体弱的患者也能耐受治疗。
此外,mRNA 疫苗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治疗手段,也可能成为DLBCL治疗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激活DLBCL患者自身免疫系统,mRNA 疫苗有望实现长期疾病控制。同时,异体CAR-T细胞治疗和通用型CAR-T细胞治疗的探索,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X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