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3.31 每日资讯:2025 ELCC丨LAURA研究更新分析:不可切除III期EGFR突变NSCLC患者采用奥希替尼可持续取得

03月30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今日要闻

1. 2025 ELCC丨LAURA研究更新分析:不可切除III期EGFR突变NSCLC患者采用奥希替尼可持续取得OS获益

2. ESMO转移性结直肠癌在线指南更新:三线及后线治疗推荐

3. 【2025 EBMT亮点前瞻】极高危细胞遗传学MDS亚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预后改善分析

4. 【IF 58.7】液体活检再突破!吴一龙教授牵头中国成果登陆国际顶刊Nature Medicine

5. STTT:中国医科大学/解放军总医院团队提出“双阳性”乳腺癌最新分子分型方法,有望指导精准新辅助治疗!

1. 2025 ELCC丨LAURA研究更新分析:不可切除III期EGFR突变NSCLC患者采用奥希替尼可持续取得OS获益

2025年欧洲肺癌大会(ELCC)于当地时间3月26-29日在法国巴黎召开。此次会议共有4项LBA,包含肺癌靶向和免疫治疗的重要研究。其中,LBA4公布了LAURA研究的总生存期(OS)更新分析数据。(摘要号:LBA4)

研究与中期分析相比,奥希替尼组显示出OS获益趋势改善(数据成熟度31%)(中位OS 58.8个月[95% CI 54.1-不可计算(NC)] vs 54.0个月[95% CI 42.1-NC];HR 0.67;95% CI 0.40-1.14),尽管安慰剂组78%患者后续接受了奥希替尼治疗。

更新结果证实奥希替尼持续呈现OS获益的有利趋势。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


2. ESMO转移性结直肠癌在线指南更新:三线及后线治疗推荐

近日,《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转移性结直肠癌在线指南》更新了关于转移性结直肠癌三线及后线治疗的最新治疗推荐,包括呋喹替尼的应用、KRAS G12C突变靶向治疗选择

推荐呋喹替尼作为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三线及后线治疗

适用人群:接受过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伊立替康及生物制剂治疗后进展,且在瑞戈非尼或曲氟尿苷替匹嘧啶治疗失败后的患者。
循证依据:
III期FRESCO研究显示,呋喹替尼治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7个月,较安慰剂组显著延长1.9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下降74%;中位总生存期(OS)达到9.3个月,较安慰剂组显著延长2.7个月,患者死亡风险下降35%。FRESCO-2研究进一步证实,呋喹替尼较安慰剂显著延长患者PFS和OS。
批准情况:
目前呋喹替尼已获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批准,ESMO临床获益量表(ESMO-MCBS)评分为3分。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


3. 【2025 EBMT亮点前瞻】极高危细胞遗传学MDS亚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预后改善分析

2025年3月30日~4月2日,2025年第51届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EBMT)年会将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正式举行。其中,比利时布鲁塞尔圣吕克大学医院阿尔贝二世研究院的Xavier Poiré教授等人报告了一项关于极高危细胞遗传学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亚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预后改善的研究(摘要号:OS5-02)。

研究者筛选出具有非常差风险细胞遗传学特征的患者,并根据特定不良细胞遗传学特征(包括abn7q、abn5q、abn17p、MK和abn3q26)进行分层。多变量分析证实了这种分层对OS(HR=0.55,p<0.001)和PFS(HR=0.58,p<0.001)的影响。

在极高危细胞遗传学特征(IPSS-R)的MDS患者中,研究确定了一个在allo-HSCT后预后更佳的亚组,特别是那些不携带abn5q、abn17p或abn3q26,或细胞遗传学异常数量少于6个的患者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


4. 【IF 58.7】液体活检再突破!吴一龙教授牵头中国成果登陆国际顶刊Nature Medicine

近日,吴一龙教授团队开展的一项大型队列研究,系统性评估了脑脊液ctDNA在肿瘤负荷监测、预后预测及指导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并整合基因组及临床特征构建了一款基于脑脊液ctDNA的CNS转移预后模型。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Medicine(IF=58.7)。

研究纳入了584例合并CNS转移NSCLC患者,共收集779份脑脊液样本和302份配对肿瘤组织样本进行NGS检测,以分析CNS转移基因组特征,并结合临床数据评估脑脊液ctDNA动态监测在预后、风险分层和治疗指导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该研究首次系统性建立了脑脊液ctDN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患者中“精准检测-分层干预-个体化治疗-动态监测”的全链条应用体系,突破性解决CNS转移患者取样困难的临床问题,为CNS转移的全程管理提供了可推广的标准化方案。研究发现脑脊液ctDNA对CNS转移风险分层和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未来,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推进,这一技术有望成为CNS肿瘤精准医疗的核心工具,进一步改善NSCLC患者的生存结局。(来源:医脉通肿瘤科)

640.jpg


5. STTT:中国医科大学/解放军总医院团队提出“双阳性”乳腺癌最新分子分型方法,有望指导精准新辅助治疗!

近日,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期刊发表的一篇我国最新研究成果,就基于新辅助治疗临床研究数据,提出了双阳性乳腺癌的全新分子分型方法。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刘彩刚团队、解放军总医院王建东团队基于对211例我国双阳性乳腺癌患者肿瘤特征、治疗方案和临床结局的分析,将双阳性乳腺癌进一步细分为了四种特征不同的亚型(MUKDEN I-IV型),按照该分型对治疗策略进行相应优化,可将现有治疗药物在新辅助治疗阶段的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率提高至68.5%

MUKDEN I型——HER2富集,缺氧诱导因子-1(HIF-1)通路上调型

该亚型的主要特征是HER2相关基因及HIF相关基因(如HIF1A、PFKP、CASP14)显著上调,肿瘤微环境乏氧明显,该亚型患者的HER2表达水平可能与治疗敏感性相关,而在患者来源的类器官(PDOs)实验中,抑制HIF-1信号可显著改善新辅助治疗效果。(来源:奇点肿瘤探秘)

2.jpg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FF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FF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3月31日
蒋从飞
响水县人民医院 | 肿瘤科
内容精彩,收获满满。
03月31日
白文秀
平遥兴康医院 | 中医科
感谢分享受益匪浅
03月31日
陈海峰
绍兴第二医院 | 肿瘤内科
感谢分享受益良多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