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新靶点,新希望?MYC:从不可成药,到临床试验

03月27日
来源:王一树


大家都想知道,谁会是真下一个?


尽管MYC蛋白在肿瘤生长中起着关键作用,但目前尚无获批的MYC抑制。 本文围绕癌症治疗靶点MYC展开,探讨了正在试验中的新策略以及有潜力的候选药物 阐述其从“不可成药”到临床试验的研究历程,按文章结构总结如下:


MYC的发展


MYC作为致癌基因,在肿瘤发生中作用关键,但因其结构特点曾被视为“不可成药”。近年来,对MYC抑制剂的研究增多,Omomyc及衍生药物OMO-103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让MYC有望成为临床可用的治疗靶点。



从1970年首个致癌基因的发现 ,以及1979年v - MYC的鉴定和1982年c-MYC的鉴定。在随后的四十年里,大量研究和相关发表不断涌现。自1988年起 ,人们采用了多种策略来抑制MYC,有几种抑制剂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最早的在二十多年前就已开展,而首个成功通过I期临床试验的直接MYC抑制剂于近期(2023年)出现 。该试验基于Omomyc进行,Omomyc是一种在1998年设计的MYC显性负性抑制剂 ,在进入临床应用前,多年来一直用于模拟MYC抑制研究。


MYC的基本原理: MYC家族包括c-MYC、MYCN和MYCL,它们与MAX等形成转录因子网络。MYC正常表达受严格调控,参与细胞增殖相关生理过程,但在癌症中会因基因异常或上游信号激活而失调,影响肿瘤的多个关键特征。


直接抑制MYC的方法




◦反义寡核苷酸和诱饵寡核苷酸:反义寡核苷酸(ASOs)通过与MYC mRNA结合阻断翻译,如INX-3280、AVI-4126等进入过临床试验,但因各种原因未持续应用于肿瘤治疗;诱饵寡核苷酸与MYC竞争结合位点,虽有研究但体内应用未深入开展。

◦siRNA和肽核酸:基于siRNA的疗法如DCR-MYC进入过临床试验,因基因沉默不足终止;肽核酸(PNA)如BGA002在临床前研究中对神经母细胞瘤等有效,正计划开展临床试验。



MYC转录和翻译的抑制剂。a,基于寡核苷酸的MYC抑制方法具有多种作用机制。反基因肽核酸(PNAs)与MYC基因启动子内的cDNA杂交,从而阻断其转录;MYC反义寡核苷酸(MYCASOs)干扰MYC mRNA,阻断其翻译,而双链诱饵核苷酸与MYC的靶标竞争MYC-MAX结合,阻止其转录激活。b,稳定剂与G-四链体结合,阻止RNA聚合酶I(pol I)前移,进而抑制MYC基因的转录。c,BET抑制剂(BETi)与BET蛋白相互作用,既阻止它们与MYC基因的高乙酰化(Ac)区域结合,又阻碍转录机制的募集,最终导致MYC转录减少。


◦ G-四链体:MYC启动子存在G-四链体结构,稳定剂可阻止转录。D089、EP12等多种化合物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展现抑制MYC表达和肿瘤生长的效果,但存在特异性等问题。

◦ 小分子抑制剂:通过破坏MYC-MAX相互作用或与DNA结合来抑制MYC,如MYCMI-6、MYCi975等在多种肿瘤细胞系和动物模型中有效,但多数未进入临床开发,仅AntiMYCon(N77)有临床开发计划。

◦ 肽和小蛋白方法:Omomyc作为MYC显性负性小蛋白,可干扰MYC功能,其制剂OMO-103已进入临床试验并表现出安全性和有效性;其他类似肽如IDP-121也在进行临床试验。

◦ MYC降解剂:利用PROTACS等技术开发的降解剂,如WBC100、ProMyc等,可选择性降解MYC,部分已进入临床试验或在动物模型中验证疗效。


间接抑制MYC的方法


◦ 稳定MAX同源二聚体等策略:

稳定MAX同源二聚体可阻止MYC-MAX复合物形成,如KI-MS2-008有相关作用,但后续临床开发不明;使用MXD1的部分序列构建的Mad可结合MAX,抑制MYC,但缺乏体内研究数据。


◦ 靶向eIF4A1:

针对eIF4A1的CRISPR-Cas9或小分子抑制剂,如silvestrol、synthetic flavagline FL3,可干扰MYC翻译,相关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其在MYC高表达肿瘤中的效果有待观察。


◦ BET抑制剂:

BET抑制剂(BETi)可间接调节MYC表达,如JQ1等进入过临床试验,但在部分肿瘤中效果不佳且存在脱靶毒性,作用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 其他间接策略:

包括基于合成致死的GSPT1分子胶水降解剂MRT-2359、通过表观遗传调节的OTX-2002、抑制CDK9的KB-0742,以及细菌蛋白酶、抗生素、热疗、抗体等“非常规”方法,部分已进入临床试验或有相关研究探索。


结论和展望


目前抑制MYC的策略多样,MYC成为临床可用药靶点可期。应重新审视因技术或资金问题搁置的抑制剂,明确“MYC成瘾”生物标志物,探索联合治疗策略,以发挥MYC抑制剂在多种癌症治疗中的潜力,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将推动该领域进一步发展。


https://doi.org/10.1038/s41573-025-01143-2


评论
03月27日
乐凌云
余姚市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新药新希望
03月27日
马利平
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 | 肿瘤科
抑制MYC的策略多样,MYC成为临床可用药靶点可期
03月27日
雨夜
钦州市中医医院 | 肿瘤内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