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全力治愈 | 聚焦复发风险 徐兵河院士:中国人群HR+/HER2-早期乳腺癌大样本研究登上2025圣加伦国际舞台

03月21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第一的恶性肿瘤[1],其中HR+/HER2-乳腺癌是最常见的乳腺癌亚型,约占全部乳腺癌的65%-70%[2]。尽管(新)辅助治疗可显著降低HR+/HER2-早期乳腺癌的复发和死亡风险,但是患者仍可能出现局部和/或全身复发[3]。如何通过风险因素量化个体水平复发风险,为患者选择更佳的辅助治疗方案尤为关键。2024圣安东尼奥乳腺癌大会(SABCS)上,由徐兵河院士主导的一项基于中国国家癌症数据库的研究对中国HR+/HER2-早期乳腺癌患者(I期至III期)复发风险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告了3,295例患者的复发风险[4]。今年St.Gallen国际乳腺癌会议上,这项跨度十年、大样本量的回顾性探索再次更新数据,分析样本量扩大至28,623例[5],进一步揭示了中国HR+早期乳腺癌患者的复发风险特征。【肿瘤资讯】特邀徐兵河院士解读该研究最新结果及临床意义。

徐兵河
中国工程院院士

肿瘤内科专家,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大内科主任
现任国家新药(抗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监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临床科研创新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理事长

中国HR+早期乳腺癌中,N+及N0伴高危因素患者较其余患者复发风险攀升至3倍

本研究纳入了中国国家癌症数据库中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的HR+早期乳腺癌患者,将符合以下特征:①所有淋巴结阳性;②N0伴高危因素(至少符合其中一条:T4,T3,T2且G3,T2且G2同时Ki67≥20%)的患者定义为NATA组;将N0不伴高危因素(至少符合其中一条:T1,T2且G1,T2且G2同时Ki67<20%)的患者定义为non-NATA组。2024 SABCS公布数据显示,NATA组人群的3年复发风险是non-NATA组的3倍(3年RFS率分别为83.9%和95.3%,HR=2.90, 95% CI 2.08-4.04)[4]

2025 St.Gallen会议更新的数据进一步分析了超过2万样本量的患者。入组人群中,中位年龄为49岁(范围19-80岁),I期、II期、III期患者的占比分别为30.28%、49.43%、20.29%,淋巴结转移(N+)患者占比为46.46%,79.04%接受了辅助化疗。

在符合NATA组分层标准的患者(58.49%)中,N2-N3占32.31%,N1伴高危因素(G3,T3-T4或Ki-67≥20%)占38.72%,N1不伴高危因素占9.69%,N0伴高危因素(T3-T4,T2且G3,或T2且G2同时Ki-67≥20%)患者占19.28%。

表1 患者基线特征与辅助治疗模式2.png

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位随访34.3个月,总人群3年、5年、7年真实世界无浸润性疾病生存(rwiDFS)率分别为92.15%(95%CI 91.78%-92.52%),85.93%(95%CI, 85.33%-86.53%)和78.65%(95%CI, 77.65%-79.67%)。而I期、II期、III期患者的5年rwiDFS率分别为93.30%、88.08%、71.41%。更为重要的是,NATA组与non-NATA组5年rwiDFS率为81.37% vs 93.37%(HR=3.03,P < 0.0001),再次验证了NATA组人群的复发风险是Non-NATA组的3倍,即符合NATA组标准的人群在中国属于高复发风险人群,需要临床重点关注。

3.png
图1 HR+/HER2-早期乳腺癌高复发风险人群与其他人群的5年rwiDFS

此外,进一步分层分析结果显示,N2-N3患者的5年rwiDFS率为72.00%,N1和N0伴高危因素患者具有相似的复发风险,5年rwiDFS率分别为85.80% vs 85.91%;N0不伴高危因素患者的rwiDFS率为93.37%。值得一提的是,N0伴高危因素患者的复发风险显著高于N0不伴高危因素(即non-NATA组)患者,约为其2倍(HR=2.16, P < 0.0001)。

4.png
图2 不同淋巴结状态HR+/HER2-早期乳腺癌患者的5年rwiDFS

本次更新结果再次证实了中国II-III期HR+/HER2-早期乳腺癌人群存在较高的短期和长期的复发风险,且所有N+患者及N0伴高危因素患者的复发风险是其余早期患者的3倍,复发风险不容忽视。本次更新数据也格外关注了N0伴高危因素患者,结果证实这部分患者复发风险与N1患者相似且显著高于N0不伴高危因素患者。未来如何有效降低所有N+及N0伴高危因素患者的复发风险,帮助更多患者走向治愈之路有待临床进一步探索。

多因素共筑HR+乳腺癌复发风险,面面俱到、精准识别高复发风险人群是关键

乳腺癌在中国发病率高,防治形势严峻。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权威数据,2022年中国乳腺癌新发病例数高达35.7万例,死亡人数为7.5 万人,发病和死亡分别位居中国女性恶性肿瘤的第2位和第5位,而且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巨大,乳腺癌发病人数与死亡人数均居世界前列[6]。同时,相较于美国乳腺癌患者,中国乳腺癌的发病年龄更为年轻(45-55岁 vs 64岁)[7]和确诊时分期更晚(II-III期: 68% vs 45%)[8],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患者的复发风险更高,预后更差。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乳腺癌中最常见的分子亚型[2],HR+/HER2-早期乳腺癌还具有以下特征:

1)HR+乳腺癌复发风险有可能持续累积至20年。据报道,HR+/HER2- 早期乳腺癌患者中,短期复发率(<5 年)为 20%~30%[9],且复发风险在手术后3年达到高峰[10],而对于5年内未复发的 HR+/HER2- 早期乳腺癌患者,现有证据表明复发风险有可能持续存在并随时间累积可长达20年[11]

2)多因素共筑HR+乳腺癌复发风险,N+和N0伴高危因素患者均是高复发风险人群。在 HR+/HER2-乳腺癌患者中,复发风险的评估依赖于多种临床病理学特征,包括淋巴结状态、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Ki-67 表达水平和基因组风险等。本项国家癌症中心的研究证实,N+和N0伴高危因素的患者(NATA组)均存在不可忽视的复发风险,与N0不伴高危因素的患者(non-NATA组)相比,NATA组患者的5年复发风险高达3倍。与此同时,进一步分层分析证实,N0伴高危因素患者复发风险是N0不伴高危因素患者的2倍,且N0伴高危因素患者复发风险与N1患者相似。这一数据与2024 ASCO公布的真实世界研究荟萃分析数据不谋而合[10]。真实世界荟萃分析数据显示,N0伴高危因素的HR+/HER2-早期乳腺癌患者短期复发风险与N1患者相当,且随着时间推移,复发风险不断累积[12]。2024 ESMO年会公布的真实世界研究[13]也证实,N0伴高危因素患者7年复发率达16.9%,相较N0非高危人群增加2.9倍复发风险和4.4倍远处复发风险。多项真实世界研究结果充分证实,无论是N+还是N0伴高危因素的患者,均具有较高的短期和长期复发风险,需要更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以改善预后,实现治愈。

勠力达成“健康中国2030”目标,助力HR+早期乳腺癌患者实现治愈

基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要求,到2030年,需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14]。因此,为帮助更多中国HR+/HER2-早期乳腺癌患者实现治愈目标,完成《“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未来临床实践中需要打破HR+/HER2-早期乳腺癌预后的“刻板印象”,除淋巴结转移外,应同时关注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Ki-67水平、多基因检测等临床病理学因素,精准识别高复发风险人群,指导治疗决策。与此同时,本次真实世界研究更新结果也进一步强调了N1以及N0伴高危因素的中国HR+/HER2-早期乳腺癌患者面临的短期和长期复发风险,提示临床医生需要对这些患者给予更多关注,并考虑适当的辅助强化治疗策略。

综上,本项真实世界研究再次佐证了中国HR+/HER2-早期乳腺癌患者存在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相较于N0不伴高危因素患者,无论是N+还是N0伴高危因素的患者,复发风险均明显升高。未来如何精准识别高复发风险的HR+/HER2-早期乳腺癌患者,采取更为个体化、精准化、科学合理的辅助强化治疗策略,从而造福中国HR+/HER2-早期乳腺癌患者,使更多患者走向治愈,这将是临床实践中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Bray F, et al. CA Cancer J Clin. 2024 May-Jun;74(3):229-263.
[2] Burstein HJ. N Engl J Med. 2020 Dec 24;383(26):2557-2570. 
[3] Sheffield KM, et al. Future Oncol. 2022 Jul;18(21):2667-2682. 
[4] Li Q,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Early Risk of Recurrence in HR+/HER2- Early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 Retrospective Study Based on the Chinese National Cancer Database. SanAntonio: SABCS abstract, 2024: P3-12-09.
[5] Li Q, Jiang MX, Liu JX, et al.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Adjuvant Treatment Pattern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HR+/HER2- Early Breast Cancer in China. 2025 SGBCC abstract, P265.
[6] 邬昊, 吕青.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4, 31(7): 796-802.
[7] Fan L, Strasser-Weippl K, Li JJ, et al. Breast cancer in China. Lancet Oncol. 2014 Jun;15(7):e279-89.
[8] Hess KR, et al.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03 Mar;78(1):105-18.
[9] Sheffield KM, Peachey JR, Method M, et al. Future Oncol. 2022 Jul;18(21):2667-2682.
[10]刘玲玲,林芳,韩耀风,等.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风险及其时间分布规律.中国卫生统计, 2017, 34(1):5.
[11] Pan H, Gray R, Braybrooke J, et al. N Engl J Med. 2017 Nov 9;377(19):1836-1846.
[12] Curigliano G, et al. 2024 ASCO, Poster 541.
[13] Komal Jhaveri, et al. 2024 ESMO, Poster 292.
[14] 曾钊,刘娟.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6(32):5-20.


审批码KIS0042494-92857,有效期为2025-03-19至2026-03-18,资料过期,视同作废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anni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Rex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