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十邑论坛第284期 | 早期结直肠癌ctDNA: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03月04日
来源:肿瘤资讯

由福建省抗癌协会癌痛专业委员会和福建省抗癌协会中西医整合肿瘤专委会青年委员会主办的【十邑论坛】开播啦!论坛于每周四推出,带您用中文听原汁原味的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道肿瘤研讨会(ASCO GI)研究。本期十邑论坛带来来自美国佛罗里达Moffitt癌症中心Richard Kim教授分享的早期结直肠癌中ctDNA的研究进展,【肿瘤资讯】特邀福建省肿瘤医院赵珅教授进行相关研究解读。

赵珅解读
|
00:00
00:00
赵珅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

福建省肿瘤医院 腹部肿瘤内科 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体评估专业委员会常委
福建省抗癌协会癌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中西医整合肿瘤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心理专委会 委员兼秘书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精准医疗分会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康复分会食管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肿瘤内科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转化医学实验室主要成员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外科手术和辅助治疗的进步使早期CRC患者的生存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面临术后复发的风险。因此,如何精准预测复发风险、监测微小残留病灶(MRD)并优化辅助治疗决策,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循环肿瘤DNA(ctDNA)技术的兴起,为CRC的精准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ctDNA是指源自肿瘤细胞并释放至血液中的DNA片段,其携带肿瘤特异性突变信息,能够用于肿瘤的早期检测、复发监测以及个体化治疗决策。在CRC的研究中,ctDNA检测展现出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被认为有潜力成为预测复发和指导治疗的重要工具,主要涵盖MRD检测、复发早期发现、辅助治疗决策以及个体化治疗策略等多个方面。

CALGB/SWOG 80702研究:塞莱昔布辅助治疗与ctDNA和PIK3CA突变

CALGB/SWOG 80702研究通过前瞻性分析,评估了塞莱昔布或安慰剂在早期结直肠癌辅助治疗中的疗效,并着重探讨了ctDNA及PIK3CA突变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的预测价值(图1)。尽管总体无病生存期(DFS)在两组间未显示显著差异,但亚组分析结果显示ctDNA阳性患者可能从塞莱昔布治疗中获益(图2)。对约1000例患者的ctDNA进行检测后结果表明,ctDNA对切除的III期结直肠癌具有预后意义,并可能作为塞莱昔布疗效的预测因子。进一步分析显示,PIK3CA突变单独存在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有限,但可能提示塞莱昔布的疗效。然而,仅当PIK3CA突变与ctDNA阳性共存时,患者才表现出对塞莱昔布显著的生物标志物反应(图3)。尽管交互作用分析未达统计学显著性,但ctDNA阳性且携带PIK3CA突变的患者在接受塞莱昔布治疗后,其临床获益呈现出边缘性显著。然而,鉴于该亚组的样本量较小,此结果仍需进一步验证。

图1. CALGB/SWOG 80702研究设计

图2. CALGB/SWOG 80702研究结果

图片3.jpg

图3. CALGB/SWOG 80702研究结果

该研究的优势在于其前瞻性设计与大样本规模,并探索了塞莱昔布的潜在临床应用。然而,其局限性包括事后分析的性质、缺乏随机性以及塞莱昔布作用机制的阐释尚不明确。研究者推测,塞莱昔布可能通过作用于微转移病灶,对ctDNA阳性患者产生治疗效果。

BESPOKE研究:ctDNA指导的结直肠癌转移灶定向治疗的临床应用评估

BESPOKE研究作为一项美国大规模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旨在评估ctDNA在II期和III期结直肠癌治疗决策中的指导作用,尤其关注ctDNA指导下转移灶定向治疗的实施效果。该研究中期分析结果确证了ctDNA在MRD检测及复发监测中的显著预后价值。在ctDNA的预测价值方面,研究发现ctDNA阳性与辅助化疗的潜在获益相关,而ctDNA阴性则提示辅助化疗效果不佳(图4)。值得关注的是,研究揭示ctDNA早期监测可有效识别部分复发患者,并促使其接受治愈性转移灶定向治疗,如手术或射频消融术。

图片4.jpg

图4. BESPOKE研究生存结果

数据显示,188例复发患者中,86%的患者在24周内ctDNA检测呈阳性,约30%的ctDNA阳性患者接受了多学科团队(MDT)的综合治疗。值得注意的是,ctDNA阴性患者的MDT治疗比例亦相对较高,专家推测这部分患者可能为局限性寡转移,故治疗效果更佳。该研究的优势在于其作为美国最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真实反映了临床实践,并将ctDNA结果与转移灶定向治疗相结合,具有潜在的治疗干预价值。

然而,该研究亦存在一定局限性,包括观察性设计、缺乏随机对照、随访时间相对较短(23个月)、患者管理策略的异质性以及成本效益评估的缺失。总的来说,BESPOKE研究凸显了ctDNA在结直肠癌治疗决策,特别是在早期复发检测和转移灶定向治疗指导方面的潜在临床价值。为进一步验证这些发现,尚需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

ctDNA临床应用进展:预后与预测价值的权衡

基于现有数据,ctDNA已成为MRD检测和III期结直肠癌监测中重要的预后生物标志物。然而,其预测价值仍有待深入研究。临床上通常不会单独使用仅提供预后信息的生物标志物,而是更关注能直接指导治疗决策的预测性指标。目前,ctDNA阴性患者增加化疗似乎获益有限,但由于缺乏随机对照研究,降级治疗的建议尚不明确。对于ctDNA阳性患者,现有数据表明辅助治疗可能带来益处。CALGB/SWOG 80702研究中,ctDNA阳性患者在接受塞莱昔布治疗后显示出潜在获益,提示塞莱昔布可能成为ctDNA阳性III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选择。然而,这些发现仍需前瞻性随机研究验证,特别是总生存期(OS)的改善。值得注意的是,ctDNA联合PIK3CA突变检测可能提供更精确的疗效预测,但相关数据仍需进一步积累。

图片5.jpg

图5

ctDNA指导的早期干预与监测:潜在的治愈机会

临床关注的另一焦点是ctDNA阳性患者的早期干预和强化监测。BESPOKE研究及相关数据表明,ctDNA检测可能促进转移性病灶定向治疗,提高潜在的治愈机会。ctDNA阳性患者的多学科团队(MDT)治疗率高于传统肿瘤标志物(如CEA)监测,这表明ctDNA能够更有效地引导临床决策,促使医师采取更为积极的治疗措施。

尽管NCCN指南当前尚未正式推荐常规ctDNA监测,但在临床实践中,对于复发风险高度警惕的患者群体临床医生已广泛应用ctDNA检测。然而,ctDNA检测的成本和可及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目前,ctDNA阳性并不意味着立即进行全身性治疗,仍需更多的随机对照研究支持。

总的来说,ctDNA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有望革新肿瘤学实践。尽管观察性研究提供了有力的预后和预测证据,但仍需等待正在进行的三期临床试验结果,以巩固其临床应用地位。ctDNA在MRD监测中具有预后价值,并具有潜在的预测性。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ctDNA指导的辅助治疗方案和早期干预策略,以期改善患者预后。早期强化监测ctDNA阳性患者,可能增加以治愈为目的的治疗干预机会。然而,分层辅助方案的选择和持续时间仍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大家可以自行下载对应幻灯,再配合本音频听,效果更好。

https://rs-os-lyh-dt-publicread-file-bosmetadata-prod.liangyihui.net/boss-upload/YTvoCAFx81mssdIYaHpMfA/F62Ksml5cov97lC3.pptx

责任编辑:Kingsley
排版编辑:xiaodon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3月08日
韩朝
黑山仁和医院 | 肿瘤内科
ctDNA在MRD监测中具有预后价值,并具有潜在的预测性
03月04日
刘喜勇
兰考县中心医院 | 肿瘤内科
天天学习,天天进步
03月04日
刘敏
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 | 肿瘤内科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