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刘亚宁医生:消化道发病率第一位恶性肿瘤——胃癌的科普

02月21日

消化道发病率第一位恶性肿瘤
——胃癌的科普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占胃部恶性肿瘤的95%以上。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日本和韩国是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其中,中国的胃癌负担尤为沉重。近几年,我国胃癌的新发病例、死亡人数均居全球首位。全球约43%的胃癌患者在中国,严重威胁着国民健康。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不良饮食习惯和环境变化,越来越多的恶性肿瘤患者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在医院就诊的胃癌患者中,20至40岁之间的发患者群并不少见,甚至有更年轻的胃癌患者。因此,早防早治是应对胃癌的有效手段。

早期胃癌的预后较好。据统计,黏膜内癌的5年生存率为96.4%,10年生存率为94.2%;黏膜下癌的5年生存率为93.9%,10年生存率为87.8%。早期胃癌的平均5年生存率为95.2%,10年生存率为90.9%。然而,我国人群的健康体检意识较为淡薄,绝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期,增加了患病家庭的医疗负担。作为邻国的日本,同样是胃癌高发国家,但其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我国。据统计,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治率低于10%,远低于日本(70%)和韩国(50%)。

因此,有效延长胃癌患者生存期的正确方法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规范合理就医。
 
【临床表现】 

胃癌的常见症状有那些呢?

胃癌的症状:胃癌的早期常无特异症状,甚至可能毫无症状。随着肿瘤的发展,影响胃功能时,才会出现较明显的症状,但这些症状并非胃癌所特有,常与胃炎、溃疡病等胃部慢性疾病相似。有时,直至出现明显的梗阻、腹部扪及肿块或出现转移淋巴结时,才被诊断。因此,临床医师应在症状不明显时,或者从一般胃病症状中,警惕胃癌的可能。
(1)胃部疼痛:是胃癌最常见的症状,也是最易被忽视的症状。初起时仅感上腹部不适,常被误认为是胃炎、溃疡病等,予以相应的治疗后,症状可暂时缓解。当症状缓解后,短期内又再次发作时,需引起注意,不要等到出现所谓的“疼痛无节律性”、“进食不能缓解”等典型症状才考虑胃癌的可能。临床上如果出现疼痛持续加重且向腰背放射,常提示是胰腺受到侵犯的晚期症状。肿瘤一旦穿孔,则可出现剧烈腹痛,类似胃穿孔的症状。
(2)食欲减退、消瘦、乏力:这是另一组常见且非特异的胃癌症状。当与胃痛症状同时出现又能排除肝炎时,应予以重视。
(3)恶心、呕吐:早期可能仅有进食后饱胀及轻度恶心感,通常是因肿瘤引起梗阻或胃功能紊乱所致。
(4)出血和黑便:此症状也可在早期出现,早期胃癌约20%会出现此症状。凡无胃病史的老年患者患者一旦出现黑便,必须警惕胃癌的可能。
(5)其他症状:患者患者有时出现腹泻、便秘、下腹不适、贫血、消瘦、发热等。某些病例甚至可能先出现转移灶的症状,如卵巢肿块、脐部肿块、腹腔积液、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

【胃癌的治疗】
胃癌患者如何选择治疗方式?
1.外科治疗:外科手术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也是目前能治愈胃癌的唯一方法。长期以来,由于胃癌住院患者的患者病期偏晚,外科治疗的疗效不够理想,国内胃癌根治术后的5年生存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与日本等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根据日本胃癌研究的统计,胃癌的平均5年生存率已从1963年的39%提高到1990年的70%,即使是较晚期的病例,5年生存率也显著提高。西方国家的胃癌的治疗效果一直较差,但在过去的30年也有较大提升。以英国、瑞士及法国为例,在20世纪70年代,胃癌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19%、13%,到90年代已分别上升至11%、25%、26%。
纵观近30年来胃癌治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内镜下黏膜切除、微创手术、标准根治术、扩大根治术以及化疗、放疗、免疫靶向等辅助治疗方面。对于胃癌患者而言,建议尽早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手术治疗是胃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
“微创手术”不仅仅指的是皮肤切口的减小,还包括对患者胃肠道消化功能的保留。胃在维持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以及食欲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微创手术”的理念是在保证R0切除和远期生存的前提下,不仅手术切口要美观,还应尽可能保留患者的消化功能,保留胃的生理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内科治疗
胃癌的化学药物治疗是整个胃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患者患者不能手术或术后复发,化疗是种牙的治疗手段。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胃癌治疗已从过去的手术、化疗、放疗发展为现在的多学科个体化治疗方案。针对胃癌的分子免疫分型,选择免疫联合化疗、靶向联合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胃癌的预防】
肿瘤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预防疾病的发生重于治疗。胃癌的确切病因虽尚未明确,但按目前对胃癌病因的了解,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从胃癌的预防措施来讲,一是通过控制和排除已知的可疑致癌因素,降低发病率,也即通常所说的一-级预防。另一是在自然人群中通过普查,或对易感人群的定期随访检查,以期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降低死亡率的二级预防。
1.胃癌的一级预防
 
01定期胃癌筛查: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胃癌的筛查及风险评估。常见的筛查手段包括血清生物标志物检查及内镜筛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密切相关,其检测也是胃癌筛查及风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多项研究证实,根除幽门螺杆菌能够降低胃癌发生和相关死亡风险。因此,建议高危人群进行胃癌筛查及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
02戒烟:推荐戒烟以降低胃癌发生风险。烟草是一级致癌物,大量研究证实吸烟会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因此,建议大众戒烟,预防胃癌的发生。
03控制食盐摄入:建议控制食用盐摄入以降低胃癌风险。人体摄入过量的食盐会导致胃黏膜损伤和萎缩,增加胃癌发生风险。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5克,并减少腌制蔬菜、咸鱼等高盐食物的摄入。
04限制腌制品摄入:建议限制油炸、烧烤、腌制和烟熏食品的摄入来降低胃癌风险。经熏烤、腌制、烧烤、油炸等处理的食物会产生Ⅰ类致癌物N-亚硝基化合物、苯并芘等。研究显示,经常摄入油炸、烧烤、腌制、烟熏等食物可增加胃癌风险。因此建议大家少吃腌制、烟熏食品,限制深加工肉制品的摄入。
05摄入足量新鲜水果和蔬菜:推荐每天摄入足量新鲜的蔬菜、水果来降低胃癌的风险。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富含类黄酮、维生素C、番茄红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预防癌症等作用。建议成年人每天至少摄入300 克新鲜蔬菜(深色蔬菜应占一半)和200到350克新鲜水果。
06保持适量体力活动:建议保持适量的体力活动来降低胃癌风险。研究显示,缺乏体力活动与胃癌发病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周至少应进行150到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步行、骑车等)或75到150分钟的高强度有氧活动(如跑步、游泳等),或两者组合。
07控制体重:建议控制体重来降低胃癌的风险。研究表明,腹型肥胖可显著增加人群罹患胃癌的风险。因此,建议控制体重,减少腹部肥胖,保持腰围在健康范围内(男性腰围小于90厘米,女性腰围小于80厘米),以降低胃癌的风险。
08减少饮酒或戒酒:建议减少饮酒或戒酒来降低胃癌的风险。酒精可刺激胃肠道,引起胃黏膜损伤与出血,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建议减少酒精摄入或戒酒以降低胃癌的风险。研究显示,饮酒并不存在安全阈值,不饮酒的健康风险最低。
09规律饮食:建议保持规律饮食来降低胃癌风险。研究显示,饮食不规律是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建议健康成年人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漏餐、规律进餐、饮食适度,避免饮暴食、偏食挑食、过度节食,注意饮食卫生。牛奶及奶制品中的维生素A,有助于黏膜上皮的修复。
10限制红肉摄入:建议限制红肉摄入,增加白肉摄入,以降低胃癌风险。肉类摄入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其中摄入过多红肉可显著增加胃癌发生的风险,而白肉对胃癌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因此,建议成年人每周食用红肉应低于3次,总量不超过350克,并通过食用白肉来替代部分红肉,降低胃癌的风险。
11增加谷物饮食:建议增加全谷物摄入,减少精致谷物摄入,以降低胃癌风险。谷物摄入与胃癌风险之间存在显著关联。研究显示,大量食用全谷物可将胃癌风险降低13%,而大量食用精制谷物会使胃癌的风险增加36%。因此建议大家多食用全谷物食品。
12增加豆类摄入:建议增加豆类摄入以降低胃癌风险。研究显示,摄入适量大豆可以使胃癌风险降低36%,而大量摄入发酵豆制品会使胃癌的风险增加19%。因此,建议多食用非发酵豆制品,少食发酵豆制品。
13保持适度睡眠:建议保持适度睡眠时间(每天7到8小时)以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适当的睡眠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研究表明,睡眠过短或过长、睡眠障碍(如呼吸异常、失眠等)均与肥胖、糖尿病、癌症等疾病风险的增加有关。因此,睡眠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建议睡眠时间保持在7到8小时以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
14适量饮用绿茶:建议适量饮用绿茶来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冷茶、温茶以及清茶最佳选择。研究显示,适量饮用绿茶可以降低胃癌风险。但饮茶温度非常高时(55~67 ℃),胃癌风险可增加7.6倍。因此,建议一般成年人适量饮用绿茶,每个月饮茶量在50克以上。

2.胃癌的二级预防:
胃癌普查
在健康的人群中开展胃癌普查,是早期发现胃癌的重要途径,也是降低胃癌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健康体检
近年来,血清中胃蛋白酶原(PG)的水平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胃蛋白酶原主要由胃底腺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Ⅰ则除上述腺体外,还可由胃窦和幽门腺分泌。当胃腺体萎缩、主细胞减少,血清胃蛋白酶原Ⅰ含量趋于下降;当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肠化),胃窦腺向胃体延伸,胃蛋白酶原Ⅰ含量随之升高。因此,胃蛋白酶原Ⅰ的水平及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的比值可作为反映胃黏膜病变的指标。当胃底病变较轻,胃窦发生萎缩肠化时,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比值呈中等程度降低。当病变累及范围较广泛时,由于胃蛋白酶原Ⅰ含量下降,胃蛋白酶原Ⅱ含量上升,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比值显著降低。因而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的比值可作为识别胃癌易感对象的指标。作为胃癌普查的一种初筛手段。
 
建立以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胃镜检查作为胃癌普查的初筛手段,方法简使、价格低廉,适合在大规模人群中开展普查。
积极治疗胃溃疡及萎缩性胃炎
对于经久不愈或有重度瘢痕组织的胃溃疡,或有肠上皮化生并伴有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萎缩性胃炎,以及多发性息肉或直径大于2cm的单发性息肉,可采取手术治疗,以预防息肉、溃疡长期发展癌变。
 
胃癌生化、免疫检查
一般认为胃癌细胞可产生不少物质,其中某些可在胃液或血清中被检测到。借助较为简单的生化、免疫技术,可在血清中找到这些标记物,作为识别胃癌高危个体或早期发现胃癌的方法。常用的肿瘤标记物有CEA、CA19-9、CA125、CA72-4等。然而,经多年来的实践,此种方法并不理想。其对胃癌的识别率为20%-69%,但阳性者常见于肿瘤较大或已有远处转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早期胃癌的阳性率低于5%,在可切除的病例中其阳性率也不超过23%。因此,血清中的肿瘤标记物对早期诊断胃癌的帮助不大,阳性者多是预后不佳、不能切除的晚期患者。血清CA125水平升高者常有浆膜或腹膜侵犯,而血清AFP升高者常有肝转移。目前普遍认为,这些肿瘤标记物仅有助于判别肿瘤的预后及化疗的疗效,而无助于胃癌的诊断。

版权声明:

版权归刘亚宁医生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患者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