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ASCO GU 名家解读 | 中国风采!盛锡楠教授:ADC联合免疫疗法有望重塑尿路上皮癌新辅助治疗格局

02月16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研讨会(2025 ASCO GU)已于美国旧金山当地时间2月13-15日盛大召开。作为泌尿肿瘤领域的国际盛会,每年ASCO GU会议期间均汇聚了众多国内外重磅研究成果,其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盛锡楠教授团队主导的II期RC48-C017研究最新成果获2025 ASCO GU大会口头报告,这也是ASCO GU召开多年来中国学者首次进行口头报告,是中国泌尿肿瘤领域的一大进步,尤为值得关注。为此,【肿瘤资讯】特邀盛锡楠教授深入解读研究数据,就RC48-C017研究中联合治疗策略的不良反应发表相关见解,同时分享了其对该联合方案在尿路上皮癌领域未来发展的深刻洞见。

延展_3-1.jpg

盛锡楠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泌尿肿瘤内科副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生殖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系统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肾癌专家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尿路上皮癌专家委员会常委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膀胱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泌尿肿瘤分委会候任主任委员
北京抗癌协会泌尿生殖肿瘤专委会青委会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肿瘤分会常委

长期从事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等泌尿与皮肤肿瘤的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在晚期泌尿肿瘤与黏膜黑色素瘤的综合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执笔人参与编写CSCO肾癌、尿路上皮癌、前列腺癌诊疗指南。重要成果发表于JCO,AO,JITC,CCR等重要SCI期刊,影响因子超过400分,文章被引入美国NCCN肾癌诊治指南、英国头颈部黏膜黑色素瘤指南以及CSCO肾癌、尿路上皮癌指南。作为主要成员获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奖三等奖等。

荣登2025 ASCO-GU,RC48-C017 研究成果有望重塑MIBC治疗范式

Q1. 尿路上皮癌是泌尿系统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ADC药物在尿路上皮癌中运用,打破了膀胱癌在药物治疗领域的瓶颈,进一步改善了膀胱癌患者的生存预后。此次您公布的RC48-C017 试验集合了这两个热点领域,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本次ASCO GU上公布了RC48-C017 研究的哪些新数据?其展现出哪些亮点?

专家点评


盛锡楠教授:近年来,以PD-1/PD-L1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和抗体偶联药物(ADC)的出现,为晚期尿路上皮癌的治疗带来了突破性变革。二者联合策略的探索与应用,正推动该领域进入全新纪元——从传统化疗时代向免疫联合ADC治疗的新时代转变。就目前已获批的ADC药物而言,无论是国外的维恩妥尤单抗(EV),还是国产创新药物维迪西妥单抗(DV),其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均开启了晚期尿路上皮癌治疗的新篇章。


基于当前系统治疗在晚期尿路上皮癌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治疗前移策略已成为临床探索的重要方向。在此背景下,本中心发起了RC48-C017临床试验,该研究设计基于双重考量:其一,ADC药物联合免疫治疗方案展现出的治疗潜力;其二,现有治疗策略对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MIBC)的治疗局限性。值得注意的是,虽然MIBC发病率约占尿路上皮癌的20%-30%[1],但其高恶性特征导致多数患者进展为转移性疾病。现行标准治疗方案(新辅助化疗后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虽可使患者的5-10年生存率提升约5%,但整体疗效仍不理想。


有鉴于此,本研究创新性地探索维迪西妥单抗联合特瑞普利单抗用于MIBC新辅助治疗,旨在突破现有治疗瓶颈,并为器官保留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共纳入47例患者,其中33例完成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其研究成果已于2024年ASCO大会壁报展示[2],2025 ASCO GU进一步更新随访数据,结果显示[3]主要研究终点病理完全缓解(pCR)率高达63.6%,达到目前国内外同类新辅助策略(包括单药化疗/ ADC单药/免疫联合化疗方案)的较高水平接受根治性手术患者的一年无事件生存(EFS)率达92.5%,18个月EFS率为85.9%(图1)。与既往同类药物(如单药化疗/ ADC单药/免疫联合化疗药物)的新辅助治疗临床研究相比,这一数据同样处于领先地位,为后续临床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循证依据。同时,该联合策略获得的高pCR率亦为保膀胱策略的实施奠定基础

图片1.png

图1 RC48-C017中接受根治性手术患者的的EFS


作为全球首个公布的ADC药物联合免疫治疗用于新辅助治疗MIBC的临床研究,尽管RC48-C017研究尚需大型III期临床研究的验证,但其突破性成果已为推动MIBC治疗变革的关键驱动力。未来,期待更多的临床研究能进一步确证该联合策略的临床疗效,重塑MIBC的治疗格局。

令人振奋,ADC药物联合免疫治疗新辅助应用的安全性佳,为III期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Q2. 在安全性方面,维迪西妥单抗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是否增加了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如肺炎、结肠炎)或HER2靶向治疗典型毒性(如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风险?在试验中采取了哪些策略来监测和管理这些不良反应?

专家点评


盛锡楠教授:从常规诊疗经验来看,相较于单药治疗,联合用药方案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通常有所增加。基于相同的治疗场景,这一结论在不同治疗线数(如三线、二线和一线)及新辅助治疗中均存在。根据本中心在Annals of Oncology期刊上最新发表的维迪西妥单抗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晚期尿路上皮癌的II期临床研究(RC48-C014)结果,数据显示[4],确定的客观缓解率(ORR)达到73.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9.3个月,总生存期(OS)达到33.1个月。在安全性方面,≥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的发生率为51.2%,从数据上看该比例确实高于单药治疗。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的发生率并未显著增,免疫性肺炎的发生率也<5%。因此,该联合方案虽增加了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总体毒性,但并未显著提升irAE风险。


在RC48-C017研究中,鉴于新辅助治疗的患者多为初诊患者,基线特征良好,治疗方案采用固定周期模式,即维迪西妥单抗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6个周期,与晚期治疗患者需持续用药直至疾病进展的情况不同,这种限定性治疗策略显著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率。研究数据显示[3]新辅助治疗策略中,联合治疗方案发生3-4级TRAE的比例相当低,仅21.3%(图2),远低于晚期尿路上皮癌治疗阶段(51.2%)。这表明,新辅助治疗的安全性优于晚期治疗。另需强调的是,新辅助治疗中常见的TRAE大多为1~2级,发生率较高的免疫性肝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占比31.9%,其他不良反应如皮疹、血糖升高、手足麻木等的发生率也较低。因此,新辅助治疗不仅在安全性上优于晚期治疗,患者的耐受性也较好。

图片2.png

图2 RC48-C017中的安全性数据


关于新辅助治疗对手术并发症的影响,研究显示[2],33例接受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的患者中,所有级别AE的发生率<50%,其中大部分为1~2级,仅2例患者出现3级手术相关并发症,这一发生率相较常规根治性手术而言并无显著性差异。且来自不同外科中心的反馈表明,新辅助治疗并未对手术本身造成额外影响。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与医生对药物的使用经验增加以及对临床试验患者的更高关注度有关。


总体而言,无论是手术并发症还是药物相关不良事件,新辅助治疗的安全性均优于预期。特别是在围手术期治疗中,ADC药物联合免疫治疗的安全性可控,患者耐受性良好。因此,该联合方案为后续III期临床研究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任重道远,尿路上皮癌相关生物标志物仍待探索,以精准指导治疗决策

Q3. 基于当前结果,您是否发现生物标志物(如HER2表达水平、PD-L1状态或肿瘤突变负荷)可预测患者对联合治疗的应答?这对精准治疗策略有何启示?

专家点评


盛锡楠教授:对于抗HER2 ADC与免疫治疗药物的联合应用,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普遍关注两大关键因素,即HER2表达状态和PD-L1的表达水平对患者疗效的影响。本项RC48-C017研究将入组患者免疫组化(IHC)评分(1+/2+/3+)定义为HER2表达,其中HER2 IHC(1+)患者占比10.6%,IHC(2+)占比57.4%,IHC(3+)占比31.9%。亚组分析显示[3]HER2(IHC 1+和2+)患者的pCR率约50%,而HER2(IHC 3+)患者中观察到更高的pCR率,为84.6%。尽管这一趋势提示HER2高表达可能与更高的pCR率相关,但由于样本量有限,尚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其次,关于PD-L1表达对疗效的影响,本研究中大部分患者均进行了PD-L1检测。在PD-L1阳性和阴性亚组中,pCR率分别为77.8%和62.5%(图3),未进行PD-L1检测的患者的pCR率约为50%[3]这表明PD-L1表达对疗效的影响不如HER2表达显著。既往国际上关于晚期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研究结果也观察到类似趋势——PD-L1高表达和HER2高表达的患者可能具有更好的疗效,但尚未达到严格的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图片3.png

图3 RC48-C017中的亚组分析


鉴于此,就临床角度而言,对于HER2(IHC≥1+)尿路上皮癌患者,新辅助抗HER2 ADC +免疫治疗无需进一步筛选HER2的表达状态。因为HER2低表达(IHC 1+)患者的pCR率亦可达约50%,这已与其他治疗药物的疗效相当,甚至更优。而PD-L1表达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尚不足以作为患者筛选的依据


综上,基于现有证据,HER2和PD-L1表达尚不足以作为新辅助治疗决策的独立筛选指标。这意味着,未来临床需要继续推进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如肿瘤突变负荷(TMB)等,以期建立更可靠的疗效预测模型,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个体化的治疗策略,让更多尿路上皮癌患者从中获益!

参考文献

1. SIEGEL RL, MILLER KD, JEMAL A. Cancer statistics, 2020 [ J ]. CA Cancer J Clin, 2020,70:7 - 30.
2. Xinan Sheng, et al.Preliminary efficacy and safety results from RC48-C017: A phase II study of neoadjuvant treatment with disitamab vedotin plus toripalimab in patients with 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MIBC) with HER2 expression.J Clin Oncol 42, 2024 (suppl 16; abstr 4568).
3. Xinan Sheng, Cuijian Zhang, Yongpeng Ji, et al. Neoadjuvant treatment with disitamab vedotin plus perioperative toripalimab in patients with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 (MIBC) with HER2 expression: Updated efficacy and safety results from the phase II RC48-C017 trial. 2025 ADCO-GU, abstr 665.
4. Zhou L, Yang KW, Zhang S, et al. Disitamab vedotin plus toripalimab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or metastatic urothelial carcinoma (RC48-C014): a phase Ib/II dose-escalation and dose-expansion study. Ann Oncol. 2024 Dec 9:S0923-7534(24)04977-9.


点击以下图片,获取更多2025 ASCO GU专栏资讯!

延展_2.35-1.jpg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明小丽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明小丽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2月20日
雷红艳
平遥兴康医院 | 肿瘤科
感谢分享受益匪浅
02月19日
张剑
锦州市中心医院 | 其他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02月19日
华艳芳
清河县中心医院 | 消化内科
路过学习,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