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CSCO和良医汇联合主办的HOW WE TREAT年终盘点系列活动已于2024年11月正式启动。本次活动聚焦“指南更新”、“年度新药”和“重磅研究”等核心议题,从权威专家的视角出发,全面梳理2024年度肿瘤领域的最新进展。2024年12月22日,备受期待的“2024 HOW WE TREAT年终盘点乳腺癌专场”学术会议在线上成功举办。
【肿瘤资讯】特此整理大会精华内容,以供读者参考。
开场致辞
本次会议,我们有幸邀请到解放军总医院江泽飞教授和江苏省人民医院殷咏梅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会议伊始,殷咏梅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场致辞。殷教授指出,本次学术活动由CSCO和良医汇精心策划与组织,汇聚了众多医学界名家与知名讲者。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不仅回顾了过去的一年中的重要成就,更在SABCS大会刚刚落幕之际,为我们带来了指南更新、重磅研究以及前沿学术资讯。我们期待通过今天的线上交流,与各位专家共同回顾过去一年的辉煌,展望未来一年的发展。江泽飞教授虽因工作繁忙未能亲临现场致辞,但以其他方式向我们传达了祝福。在此,我谨代表江教授,祝愿本次学术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并对各位参会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2024乳腺癌指南更新盘点
在本环节中,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廖宁教授担任主持和讲者,对2024年CSCO乳腺癌指南、中国抗癌协会(CACA)乳腺癌指南以及美国NCCN乳腺癌指南的更新要点进行了详细的回顾和解读。
2024年CSCO乳腺癌指南更新要点
廖教授指出,在HR阳性晚期乳腺癌的治疗中,CDK4/6i的推荐级别有所调整,不再区分不同的CDK4/6i,而是统一作为Ⅰ级推荐。此外,对于CDK4/6i治疗失败的患者,新增了AKT抑制剂的内分泌治疗方案作为Ⅲ级推荐。TAM治疗失败的患者中,依维莫司+AI的证据级别从2A调整为1A。在NSAI/SAI治疗失败分层中,氟维司群+瑞波西利的证据等级由1B调整为1A。
对于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H治疗敏感人群的TH+吡咯替尼治疗方案证据级别由2A提升至1A,同时,THP方案的证据级别也由1B提升至1A。HP方案新增了皮下制剂的推荐。在H治疗失败人群中,T-DM1方案的推荐级别由Ⅰ级调整为Ⅱ级,而T-DXd的推荐级别由Ⅱ级提升至Ⅰ级。在TKI治疗失败人群中,T-DXd在Ⅱ级推荐中的证据级别由2A提升至1A。此外,还更新了HER2低表达和TNBC解救治疗的推荐。随后廖教授介绍了三种亚型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更新要点以及HER2阳性乳腺癌的升降阶治疗进展。
2024年CACA乳腺癌指南更新要点
在CACA乳腺癌指南中,HR阳性晚期乳腺癌的一线治疗标准包括CDK4/6i联合AI或氟维司群或TAM,二线治疗则有更多的选择,对于尚未使用过CDK4/6i的患者,内分泌联合CDK4/6i仍然是二线治疗的优选方案。在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一线治疗中,HP仍为标准治疗,指南新增了H+Pyro+T方案;二线治疗手段涌现,T-DXd的推荐等级由“可选”变为首选,原首选方案推荐等级变更为“考虑”。同时,TNBC人群的区分和治疗策略方面也有重要更新,此外,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的内容也进行了大量更新。
2024 NCCN乳腺癌指南更新要点
在2024 NCCN乳腺癌指南更新中,HR+/HER2-乳腺癌治疗中对CDK4/6i的使用顺序做出了调整。基于NATALEE研究,绝经前女性的辅助内分泌治疗方案也进行了更新。基于INAVO120研究,对于复发不可切除或Ⅳ期病变的靶向治疗及其相关标志物检测新增了伊那利塞+哌柏西利+氟维司群的治疗方案,该方案考虑用于术后内分泌治疗疾病进展或术后内分泌治疗完成后12个月内复发的患者。
讨论&点评
在讨论环节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晁腾飞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昕教授深入探讨了乳腺癌治疗的个体化选择、HER2低表达的诊断标准,以及降阶治疗与辅助强化治疗的平衡等关键议题。专家指出,在临床实践中,应综合考虑药物的可及性、医保政策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等因素,以确保治疗方案能够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特性进行个性化调整。关于HER2低表达的诊断,专家们认为,明确HER2低表达的诊断标准对于乳腺癌治疗至关重要,并提出了实现标准化检测的必要性。最后,专家们探讨了降阶治疗与辅助强化治疗之间的平衡。专家认为,这种平衡是动态的,需要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和病情变化来调整。总之,近年来随着治疗指南的更新和新药物的引入,乳腺癌治疗正朝着更加个体化和精准化的方向发展。
病例分享及点评
解放军总医院李健斌教授分享了一例右乳浸润性导管癌病例(PT2N1M0;免疫组化ER 3+, PR-,HER2 0,Ki67 30%)。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菲教授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莹莹教授对这一病例进行了深入的点评。专家们讨论了新辅助治疗的适应症、术后治疗的选择,以及在多线治疗中如何平衡疗效与安全性。专家们的讨论不仅基于现有的治疗指南,还考虑了药物的可及性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强调了在不断进步的医疗环境下,如何更新治疗策略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通过深入的交流讨论,专家们为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和指导。
药物更新盘点
在浙江省肿瘤医院王晓稼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方仪教授为我们带来了2024年度乳腺癌新药/新适应症的全面盘点,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和洞见。
方仪教授分享了新药及其关键研究的最新进展。2024年的乳腺癌新药治疗领域展现了治疗手段的多元化、生物类似药研发以及精准医疗的进步。治疗手段的多元化体现在国内外监管机构批准了多种作用机制的新药,包括针对HER2的靶向治疗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HDAC抑制剂以及CDK4/6i。
这些新药不仅丰富了乳腺癌的治疗选择,也推动了个性化治疗策略的发展。生物类似药的引入,特别是在HER2靶向治疗领域,为患者提供了更具成本效益的治疗选择。精准医疗的进步则表现在针对特定分子标志物,如PIK3CA突变的靶向治疗药物的获批。这些药物为具有特定分子标志物的患者群体提供了更有效的治疗方案,特别是对于那些对传统治疗无效或产生耐药的患者,精准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总的来说,这些进展为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通过降低成本和提高治疗效果,有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讨论&点评
在讨论环节中,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葛睿教授深入探讨了新药对临床实践的影响、免疫治疗的筛选策略以及药物的多元化选择。葛教授指出,新药物的出现,尤其是在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领域,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治疗剂型,而且预示着临床治疗策略和治疗流程设计的变革。这些新药物的出现,需要我们在关注疗效的同时,也要考虑患者体验。葛教授强调,针对特定分子标志物如PIK3CA突变的靶向治疗药物的获批,为携带这些标志物的患者群体提供了更有效的治疗选择,体现了精准医疗发展的进步。在免疫治疗领域,识别最有可能从免疫治疗中受益的患者群体,并据此调整治疗计划,以最大化免疫治疗的效果,是当前临床实践中的关键任务。未来随着治疗手段的日益多元化,患者的治疗体验将不断优化。
病例分享及点评
江苏省人民医院孙春晓医生分享了一例晚期TNBC病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姚静教授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刘洁琼教授提供了深刻的专业见解。
专家们指出,该患者在接受SKB264的治疗后,实现了长达26个月的无进展生存期,这一结果凸显了新药的显著疗效。此外,专家们还强调,在二线治疗后缺乏明确治疗指南的情形下,临床医生需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个性化的治疗选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SKB264是中国自主研发的药物,对于国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中国原研药物有望绽放更多光彩。
热点研究盘点
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树森教授的主持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碧芸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对乳腺癌热点研究的精彩梳理。
王碧芸教授将乳腺癌的研究进展划分为晚期、早期以及局部治疗/手术三大板块,并分享了近两年的热点研究成果。
在HR阳性乳腺癌的一线治疗领域,INAVO120研究提出了三药联合治疗的新方案。继RIGHT Choice研究之后,PADMA研究进一步证实了CDK4/6i联合内分泌治疗在一线治疗中的有效性。对于内分泌治疗耐药的患者,EMBER-3研究显示,新型SERD药物imlunestrant显著改善了ESR1突变患者的PFS,并且imlunestrant与阿贝西利的联合使用所带来的益处并不受ESR1突变状态的影响。在乳腺癌后线治疗中,ADC药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早期乳腺癌治疗方面,NATALEE研究和KEYNOTE-522研究分别为CDK4/6i和免疫治疗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证据。在乳腺癌的局部精准治疗方面,近期研究探讨了术式选择、小肿瘤低风险肿瘤的降阶梯治疗,以及高龄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这些研究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治疗策略。
讨论&点评
随后,深圳市人民医院胡泓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剑教授就乳腺癌局部治疗的最新研究展开了深入讨论。两位专家对近年来该领域所取得的研究进展表示了高度的赞赏,并认为这些进展正在逐步转变我们对乳腺癌局部治疗的传统观念。专家指出,乳腺癌的手术治疗正在经历一场变革,从以往严格的手术指征,到如今对适应症的放宽,乃至探索在某些情况下豁免手术的可能性,这使得手术方法正变得更加精细化和个体化。专家们特别强调了在多灶性乳腺癌的诊断中,精准定位的重要性,以及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亚洲女性乳腺密度较高的特定情况下的关键作用。
老问题,新视角
在王树森教授的主持下,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曼教授带来了《生命的长度与宽度——乳腺癌骨保护治疗思考与展望》的精彩讲题。随着新药物的不断推出,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得以不断延长,患者生命的【长度】不断扩展,但随之而来的是骨转移的发生率也不断上升,成为晚期乳腺癌患者长生存时代面临的重要挑战。
骨转移是绝大部分乳腺癌首发的转移,而且一旦发生通常难以根治、长期存在、长期导致骨破坏。当患者的骨转移未被规范化管理,患者在一些日常生活中看起来轻松、简单的动作就可能危机四伏,比如一个简单的拥抱或睡梦中的一次翻身都可能导致意外的发生,患者可能就要坐上轮椅甚至长期卧床,在临床实践中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这就是我们想和大家分享的:骨转移制约的是乳腺癌患者生命的【宽度】。李教授从骨转移的发生机制讲起,指出“RANKL恶性循环”是骨转移导致骨破坏、骨转移不断恶化的机制根源,并探讨了如何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并结合临床研究结果和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骨保护治疗视角。地舒单抗是临床常用的强效RANKL抑制剂,也是骨保护治疗的标准选择。来自Study136的结果显示,地舒单抗在乳腺癌骨转移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发生骨相关事件的风险,骨相关事件更少、更晚发生,有助于实现骨转移治疗的目标,守护患者生命的【宽度】,实现真正的高质量长生存。
此外,近期一些新的探索显示,RANKL通路在肿瘤骨转移发生、免疫微环境调控中也有一定作用。在一些前瞻性的探索中,在乳腺癌术前尝试地舒单抗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无病生存期,降低远处复发的风险,患者的肿瘤微环境可能也能得到一定改善,这些潜在的益处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可能在未来,地舒单抗在守护晚期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生命宽度的同时,也能为助力扩展乳腺癌患者生命的长度。
讨论&点评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严颖教授和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杨华教授对乳腺癌骨保护进行了深入讨论。专家们基于临床经验提出了骨相关事件风险较高的两个关键节点。第一个节点是患者首次出现复发转移时,这时患者可能长时间未进行复查,或初诊时已是晚期乳腺癌,骨破坏严重,骨相关事件的风险较高。在这个阶段,多学科综合诊治能够迅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后续的抗肿瘤治疗和骨改良药物治疗争取时间。第二个节点是患者多次疾病进展后,尤其是在抗肿瘤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后线治疗过程中,骨保护药物的及时应用能够降低骨相关事件的发生概率。此外,专家们强调了早期发现骨转移的重要性,期待未来有更多有效筛查措施来辅助早期诊断,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大会总结
会议尾声,大会主席殷咏梅教授对本次大会进行了深刻的总结。殷教授指出,在乳腺癌治疗领域,随着新药物和治疗策略的不断涌现,指南更新的步伐也在加快,这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方向。本次大会内容丰富而深入,不仅覆盖了乳腺癌从早期到晚期治疗的最新指南更新,还包括了新药进展、精彩病例分享、热点研究讨论以及骨保护治疗的深入探讨。这些内容不仅为我们的肿瘤治疗全程管理和疗效提升提供了新的视角,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最后,再次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和贡献,让我们继续携手,为乳腺癌诊治带来多进步和突破!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潘冰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