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聚焦前沿,交汇融合,转化创新,精准诊疗|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盛大召开

2024年12月24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为了进一步促进血液病学领域前沿知识和诊疗进展的交流学习,由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专业委员会、恶性血液病精准诊疗协同转化创新中心主办,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东南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承办的“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2024年度金陵中大恶性血液病精准诊疗新进展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暨第九届精准诊疗转化创新大会”于2024年12月19日下午盛大召开。
本次会议聚焦血液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前沿,邀请江苏省内血液病和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了深度的探讨。在此,【肿瘤资讯】特对12月20日的会议内容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会议伊始,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葛峥教授进行了开场致辞,她对于各位专家教授的莅临参会表示欢迎,希望通过本次会议的召开能够促进江苏省血液疾病诊疗领域的蓬勃发展,进而更好的为血液病患者服务。

图片 1.png

MLL转位白血病发病机制探究

主持: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徐敏教授、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周民教授
讲者:东南大学林承棋教授
林教授对于自己团队所从事的混合谱系白血病(MLL)发病机制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他指出在MLL中,超级转录延伸复合物(SEC)与MLL基因的转位融合,可以极大地促进SEC相分离,从而促进癌基因快速转录并维持高表达状态。该发现将为SEC相关的人类疾病发病机制探索及药物靶向筛选方案提供了新思路。

图片 2.png讨论环节
学术分享过后,苏北人民医院何斌教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蔡志梅教授针对该议题发表了学术观点。两位专家表示MLL的治疗日益趋向精准化发展,想要实现该病的精准治疗,的确需要从发病机制进行探寻,如此才能寻找到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治疗。

微纳免疫磁珠合成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主持: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吴光启教授、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张秋蓉教授
讲者:东南大学武昊安教授
武教授指出,希望通过微纳免疫磁珠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目前已经研发了高度分散、快速分选、生物相容,无需去除,兼容性好的纳米磁珠MagBeads®,其T细胞磁分选效果可以与德国美天旎细胞磁珠。未来希望能够突破关键科学问题,建立核心技术,研发磁操控平台,进而形成产业示范基地。

图片 3.png讨论环节
学术分享过后,徐州市中心医院薛燕教授针对该议题发表了学术观点。她表示通过本次学术分享,对于免疫磁珠的合成原理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未来希望免疫磁珠能够进行更多的探索,从而为血液疾病临床诊疗服务。

黄芩来源活性组分抗白血病的研究

主持:南京市中医院朱翔教授、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朱伟教授
讲者:中国药科大学惠慧教授
惠教授指出,药物筛选发现黄芩来源活性组分汉黄芩素进行了化学结构改造,经优化、筛选,从200余个化合物中获得了抗肿瘤活性高、安全性好、成药性佳的系列候选化合物。其中,GL-V9可以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其中以抗恶性血液肿瘤作用尤为突出。药物对于AML细胞株和临床样本来源的AML原代细胞都有明显的凋亡诱导作用。如今,GL-V9已有相关专利和适应症获批。

图片 4.png讨论环节
学术分享过后,兴化市人民医院汤华教授针对该议题发表了学术观点。她表示诸多抗白血病的药物都是从中药中提取,这些药物为白血病的治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未来,小分子提取药物治疗白血病,将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边缘区淋巴瘤治疗进展

主持:江阴市人民医院徐茂忠教授、苏州市立医院吕明恩教授
讲者: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于亮教授
于教授表示,边缘区淋巴瘤(MZL)是常见的惰性淋巴瘤。既往研究显示,传统免疫化疗之间疗效无差异,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与免疫化疗相比,“无化疗”疗效相当且更安全。MZL治疗应在兼顾疗效和安全性的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BTK抑制剂推动MZL迈入“无化疗”新纪元,BTK抑制剂联合CD20单抗一线治疗MZL客观缓解率(ORR)达到90%,治疗MZL疗效显著,安全性俱佳,堪称新药时代下MZL治疗的优化选择。

图片 5.png讨论环节
学术分享过后,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徐金格教授针对该议题发表了学术观点。他表示于教授对于MZL治疗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让人看到了MZL治疗令人欣喜的前景。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预处理方案优化进展

主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王春玲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弘慈血液病医院李晓莉教授
讲者: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骁教授
马教授指出,基于自体移植的GBM/GBC与BEAM/BEAC方案的对比研究,GBM/GBC可以作为BEAM/BEAC的替代预处理方案。总之,对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的预处理,低毒性方案能显著降低并发症和提高生存率。精准分层个体化预处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方向,创新药物的联合应用及替代治疗策略逐渐展现出了临床潜力。

图片 6.png讨论环节
学术分享过后,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袁红建教授针对该议题发表了学术观点。他表示随着预处理方案强度的增加,患者的毒性亦在增加,如何找到平衡点是个位专家学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铁基纳米酶催化机制、标准及协同治疗应用

主持: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费小明教授、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林国强教授
讲者:东南大学张宇教授
张教授表示纳米酶种类繁多,揭示其催化机制尤其是共性规律面临挑战。纳米酶可调控细胞及其微环境氧化还原稳态,可发展抗氧化及促氧化治疗策略,结合纳米材料传感/成像功能,可发展纳米酶诊疗一体化技术。应重视纳米酶的批量制备及标准研制,推动纳米酶诊疗技术的临床转化及应用。

图片 7.png讨论环节
学术分享过后,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张桂芳教授针对该议题发表了学术观点。她表示纳米酶在心内科、检验科都有应用,而且,仿生纳米酶可以提升血液肿瘤化疗疗效。

CAR-T与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治疗ALL的研究进展

主持:南京市江宁医院师锦宁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朱雨教授
讲者: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曹江教授
曹教授表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前的肿瘤负荷与移植的远期疗效密切相关。复发/难治(R/R)ALL移植前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消除肿瘤负荷可以更好的提高移植的疗效。Allo-HSCT 治疗后可动态监测微小残留病(MRD),并与复发的高危因素相结合,有助于预防性CAR-T细胞治疗的决策,但移植后预防性CAR-T细胞治疗的价值有待进一步证实。CAR-T细胞治疗和Allo-HSCT不是对手,而应该并肩作战,两者强强联合的价值有待进一步开发。

图片 8.png讨论环节
学术分享过后,南京市第二医院龙启强教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柴星星针对该议题发表了学术观点。两位专家表示对于ALL的治疗未来究竟采取CAR-T还是移植,主要取决于技术手段的进步程度以及事宜的时机,在现阶段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状态。

联合基石,高效安心:靶向治疗时代复发难治AML患者的一线治疗新选择

主持: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施小凤教授、东部战区空军医院廖辉教授
讲者:靖江市人民医院孙淼教授
孙教授指出AML患者初始治疗后复发难治比例高、预后差,5年总生存(OS)率仅为10%,化疗仍是R/R AML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背景下,权威指南一致推荐含克拉屈滨的化疗方案作为“fit”R/R AML的一线治疗选择。靶向治疗时代,靶向联合方案治疗R/R AML,ORR高达90.5%,1年OS率高达91.7%。靶向治疗时代R/R AML一线治疗应优先选择以克拉屈滨为基石的联合方案可能更具完全缓解(CR)优势。

图片 9.png讨论环节
学术分享过后,南京市江北医院苏杰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周小钢教授针对该议题发表了学术观点。两位专家表示AML复发后通过传统治疗手段治疗疗效差,需要诱导治疗后再进行移植可能会取得不错的疗效。

微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

主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王莹教授、盱眙县人民医院王莲教授
讲者: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卢绪章教授
卢教授指出微移植是一种自体+异体治疗新模式,简单而言,就是微毒预处理,供体微量植入和微小毒性。微移植治疗中青年AML(大量化疗-血细胞延迟恢复)的患者,可以起到快速恢复造血,提高生存率,避免GVHD的情况发生。随后卢教授还分享了两个病例表明微移植的骨髓抑制时间短且感染发生率低。

图片 10.png讨论环节
学术分享过后,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汤虎成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韩旗教授针对该议题发表了学术观点。两位专家表示微移植与传统的大移植存在诸多不同,例如:微移植对于供者和受者的HL配型要求不高,该特点使其在临床推广颇有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

主持:江苏省中医院朱光荣教授、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邢海燕教授
讲者:江苏省中医院朱学军教授
朱教授首先进行了白血病中医治疗的学术分享,指出中医在化疗毒副反应处理中的作用和地位。其次,分享了当前在AML治疗中的最新西医治疗的前沿进展,指出VA-MAG联合诱导方案是AML治疗最值得推荐的方案;最后,进行了ALL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分享,诸多学术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图片 11.png讨论环节
学术分享过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严欣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顾岩教授针对该议题发表了学术观点。两位专家表示朱教授的分享学术干货满满,获益匪浅。

省卫建委“中大-连云港”“中大-盱眙”项目临床和科研创新发展推进会

在当天学术分享结束后,在葛峥教授的主持下,举行了省卫建委“中大-连云港”“中大-盱眙”项目临床和科研创新发展推进会,三位相关科室的科主任进行了“中大-连云港”“中大-盱眙”科室融合发展工作汇报,令人对于亚专科的建设具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并对该项目的前景充满了期待。

图片 12.png

融汇贯通,未来可期|大会总结

会议尾声,与会嘉宾纷纷表示,本次会议既是对血液肿瘤前沿进展的梳理,也是对未来可能研究方向的探寻。希望本次会议中所产生的诸多医工转化成果,能够早日在临床推广,惠及广大血液肿瘤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