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守正创新,中西整合|全国肿瘤综合治疗新进展论坛圆满举办

12月20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24年12月13-14日,南粤禅城。为展示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建立更加完善的肿瘤早诊早治体系,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联合主办,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癌症姑息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及精准医学分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委员会、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佛山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及佛山市中医院承办,南方中医肿瘤联盟、周岱翰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林丽珠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田华琴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广州抗癌协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医肿瘤学杂志社及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协办的“世界中联癌症姑息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全国肿瘤综合治疗新进展学术大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肿瘤分会第十届学术年会、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肿瘤综合治疗新进展学习班’(项目编号:BJ20241909019)”开幕式于广东·佛山隆重召开。大会主席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全国最美医生林丽珠教授。

1.jpg

2024年12月14日下午,全国肿瘤综合治疗新进展论坛在各位同行热切期盼中隆重开始。

会议伊始,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张英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裴晓华教授主持下,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林娜教授进行了“基于“病-证-症结合”探索突出疗效优势环节的中药有效性评价模式“”的学术报告。林娜教授讲到,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加强中药优势品种是满足临床需求的有效途径。中药优势品种创新研究的方法技术瓶颈日益凸显,把握时代机遇,建立中医药人用经验向新药转化的关键技术迫在眉睫。林娜教授指出,“病-证-症结合”是在中西结合优势病种中突出临床疗效优势环节的“双优”诊疗模式,也是体现中药药效优势的有效性评价方法。最后,林娜教授以慢性骨关节病为例,分享基于“病-证-症结合开展中药有效性评价的创新实践,同时对基于中药药性智能平台对经方和临床效验方优化研发新药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分享与总结。

图片1.png

图片2.png

在武汉市第一医院胡作为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蒋士卿教授主持下,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柴可群教授进行了“病证结合诊治肿瘤的思考与实践”学术报告。柴可群教授从恶性肿瘤诊治现状、病证结合思考、病证结合实践、病证结合主攻方向及总结五个方面入手,提出了三点目标:①构建肿瘤证候分子辨证诊治数据库,揭示不同证候的分子基础差异;②运用证候分子基础,阐明肿瘤复发转移不同靶器官的发病机制;③建立以同病异治,异病同治防治规律为指导的肿瘤防治技术框架。最后,柴可群教授总结,创建病证结合的肿瘤诊断技术与标准,形成中西医结合诊治肿瘤新方案,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标准化、客观化、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与作用的有效途径。

图片3.png图片4.png

在余秋良教授、张军一教授的主持下,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药非临床评价分中心杨威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中药毒理与安全性评价研究策略与展望”的精彩报告,从中药毒理与安全性评价研究现状、新监管要求下的非临床研究策略、典型案例分析与展望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当前中药非临床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并通过复方阿胶治疗癌因性疲乏和心阳片治疗心力衰竭两个经典案例深入探讨了中药复方的非临床研究设计与结果。最后,杨教授强调,中药非临床研究需要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建立系统的安全性评价体系。针对毒性发现与风险预测,需加强动物实验与人用经验的结合,推动中药研发与临床应用的规范化发展。同时,需注重中药复方中的配伍研究及现代药理学机制探讨,为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提供科学依据。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京旭教授、陈汉锐教授的主持下,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平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基于免疫检查点疗效提升,中西整合方案的建立”的精彩报告。李教授从免疫逃逸与正气失司、中西整合免疫治疗策略、T细胞功能调控与肿瘤免疫微环境优化、联合用药疗效提升与毒副作用减轻等方面,深入剖析了中西整合对于免疫治疗的优势。李教授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实践分析,并强调中药独特的整体调理优势在免疫治疗中的重要价值。针对肿瘤免疫治疗的难点与不足,李平教授提出了一套以“扶正祛邪”为核心的中西整合策略,即通过改善卫气不足、疏通气血阻滞等方法,增效减毒免疫治疗。

在阿不都外力·阿不都克里木教授及邓海滨教授主持下,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继刚教授在大会上作“中药活性成分的靶标研究”报告,王教授首先介绍了四个多组学研究平台:基于活性的化学蛋白质组学、中药芯片技术、细胞热变分析技术以及单细胞药理学研究平台。 接着,王教授深入探讨了近十几年来对青蒿素抗疟机制的研究进展,首次证实血红素是青蒿素的主要激活剂,激活后的青蒿素能够结合一系列靶标蛋白,导致疟原虫死亡。此外,他还指出青蒿素是一种天然的抗癌物质,但目前东南亚地区已出现耐药性问题,因此对青蒿素耐药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王教授进一步介绍了青蒿素除了在抗疟疾领域的研究外,还在探索其新的适应症,如抗肿瘤和抗感染。他详细探讨了其他中药靶标与机制的研究,包括阿可拉定、辣椒素和马兜铃酸等。在演讲的最后,王教授表达了对未来在天然中药中发现下一个青蒿素的期待。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侯丽教授在会议上就中医药防治抗肿瘤药物导致的骨髓抑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她从学科交叉的角度出发,围绕实体肿瘤相关骨髓抑制的重要性、中医药在防治该领域的优势,以及未来的展望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侯丽教授首先阐述了肿瘤的发生与血液系统改变之间的密切联系,包括肿瘤相关性贫血(CRA)、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TIT)和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IN),这些症状的发生率极高,且骨髓抑制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随后,侯丽教授通过一个具体病例,展示了新时代肿瘤诊疗中血液系统问题的新挑战,并提出了中成药如益髓颗粒、苗药艾愈胶囊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应用。她引用了多项临床研究结果,证实这些药物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升血象,并提高整体治疗的有效率。最后,侯丽教授强调,中医药防治骨髓抑制的理念与中医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原则相契合,这为未来跨学科领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有望发挥引领作用。

会议最后,广东省名中医、佛山市中医院肿瘤中心学术带头人田华琴教授以“乳积方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研究进展”为题,从多个方面阐释了乳积方的成方依据、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田华琴教授认为乳腺癌病机虚实夹杂,“扶正消积”作为根本大法应该贯穿于乳腺癌治疗的全过程。田华琴教授团队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乳积方具有诱导铁死亡、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等多通道多靶点抑瘤作用,同时能够影响巨噬细胞、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增加抗肿瘤免疫反应,降低Th17细胞和MDSC的表达,这为乳积方在临床的深入应用提供了有力的依据。田华琴教授通过一则临床医案说明了乳积方能够降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肿瘤复发转移风险,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最后,田华琴教授表示要坚定中医自信,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三阴性乳腺癌作用机制,加强学科合作交流。


通讯员:林也丁、朱迪、李艳桃、廖定君
核对:蔡陈浩、胡磊颢、余玲
审核:林丽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