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学术周看点|两项中国研究成果,为EGFR突变肺癌一线、后线治疗增添新证据

08月09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8月4日~2025年8月10日,肿瘤资讯一周要闻。

1. 两项中国研究成果,为EGFR突变肺癌一线、后线治疗增添新证据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诊疗模式重塑了现代医学的诊疗路径,肺癌作为研究更新较为迅速的疾病,集中体现了精准医学的诊疗前沿。

【肿瘤资讯】定期总结肿瘤领域权威期刊发表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帮助同行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了解前沿进展。本期,我们聚焦“中国好声音”,与读者分享来自中国的最新研究证据。

石远凯教授团队:利厄替尼对比吉非替尼一线治疗EGFR敏感突变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一项随机、双盲、III期临床研究

文献来源: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研究结论

在EGFR敏感突变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中,利厄替尼相较于吉非替尼具有更好的疗效及可管理的安全性,因此可以作为新的一线标准治疗选择。 

张力&方文峰教授团队:艾帕洛利单抗/托沃瑞利单抗(QL1706)联合化疗、贝伐珠单抗治疗EGFR突变且TKI耐药的NSCLC患者:DUBHE-L-201研究更新数据

文献来源: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

研究结论

QL1706联合含铂双药及贝伐珠单抗在EGFR-TKI治疗失败后的EGFR突变患者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长期预后和可管理的安全性。需要进一步的随机对照研究以验证疗效和安全性。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


2. 殷咏梅&欧阳取长教授团队:芦康沙妥珠单抗在HR阳性乳腺癌中的Ⅰ/Ⅱ期研究结果揭晓

乳腺癌是中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HR+/HER2-乳腺癌占比60%-70%,是最常见亚型,三阴性乳腺癌(TNBC)占比15%-20%。近年来,乳腺癌治疗进展显著。2024年11月,基于Ⅲ期OptiTROP-Breast01研究的积极结果,中国原研的靶向TROP2的ADC药物芦康沙妥珠单抗获NMPA批准用于TNBC二线及以上治疗。近期,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发表了该药Ⅰ/Ⅱ期首项人体研究[1],评估其对标准治疗失败的不可切除局晚或转移性实体瘤的疗效。该研究由湖南省肿瘤医院欧阳取长教授MD Anderson 癌症中心Jordi Rodon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liang yan教授共同担任第一作者,江苏省人民医院殷咏梅教授为通讯作者。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


3. 中国好声音 | 中山一院牵头,首创EHC/GBC辅助治疗新范式:免疫+放化疗显著延长患者生存 

胆道恶性肿瘤(BTC)是全球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5年总生存率不足15%。虽然手术切除是可切除BTC的首选治疗,但术后复发率高达80%,生存率依然不理想。尤其是肝外胆管癌(EHC)和胆囊癌(GBC),其分子及临床特征均与肝内胆管癌不同,缺乏有效且特异的辅助治疗方案,亟需新的临床策略。

近日,JAMA Oncology发表了一项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牵头的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ACCORD研究,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该研究旨在评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放化疗在已切除的EHC和GBC患者辅助治疗中的安全性与疗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中心沈顺利教授和肿瘤中心放射治疗科彭振维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论文发表的同期,JAMA Oncology还邀请了美国的两位领域大咖进行点评,彰显了对该研究成果的重视。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


4. 顶刊重磅社论:MRD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部分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或可免于移植! 

对于新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NDMM),如何选择恰当的治疗强度,尤其是否应用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是临床实践中的核心议题。其关键在于平衡治疗获益与潜在的毒性风险。近期,NEJM发表社论,对同期刊登的III期临床试验MIDAS研究进行深入解读。该社论由美国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学者撰写,文章指出,MIDAS研究证实了可测量残留病(MRD)评估在指导个体化治疗决策中的重要价值。研究结果提示,对于部分诱导治疗后达到MRD阴性的患者,或可安全地省略ASCT;而对于MRD阳性的患者,单次ASCT已能提供充分的疗效,无需接受更为强化的串联移植。这一发现为MM治疗从相对固定的模式向基于风险分层的精准策略演进,提供了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


5. NEJM | Shitara教授发表社评:剖析MATTERHORN与KEYNOTE-585结局不同的潜在原因

近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 )全文刊登了 MATTERHORN 研究的结果,并同期发表了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 Kohei Shitara 教授的随刊社评。Shitara 教授深入解析了该研究在胃癌围手术期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并将其与另一项设计类似、但结局截然不同的 KEYNOTE‑585 研究进行对比,探讨了两者疗效差异背后的潜在原因。

MATTERHORN是一项多国多中心、随机、双盲、Ⅲ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在FLOT(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多西他赛)标准围术期化疗方案中加入PD-L1抑制剂度伐利尤单抗的效果。

Shitara教授强调,尽管 MATTERHORN研究的OS数据仍在等待中,但现有结果已支持将 FLOT + 度伐利尤单抗作为新的围手术期治疗标准。该研究标志着局部进展期胃癌和胃食管结合部癌根治性治疗的一个关键进步。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


6. “温和”与“强效”——“TKI+BCL-2抑制剂”为基础的轻化疗方案或能助力Ph+ALL患者告别强化疗

对于新诊断的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患者,联合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化疗及免疫治疗已逐渐发展成为标准治疗方案。然而,TKIs联合BCL-2抑制剂方案在新诊断Ph+ ALL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尚未得到充分阐明。

为填补这一领域的认知空白,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王建祥教授魏辉教授秘营昌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II期临床试验并发表于Leukemia杂志。该研究旨在探索新型TKI奥雷巴替尼联合维奈克拉及减低强度化疗,作为Ph+ ALL一线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肿瘤资讯】特将该研究的主要结果整理如下,并邀请主要研究者魏辉教授进行点评,详情如下。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

7. 三大权威机构联合发布全球首部NUT癌临床诊疗国际指南

2004版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标准将NUT癌归类为胸腺恶性肿瘤,并因为其主要发生在中线器官并将其命名为“中线癌”,这可能是NUT癌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名称。然而,越来越多的非中线器官的NUT癌被报道后,2015年版WHO将NUT癌重新归类为独立实体“胸部 NUT 癌”。

近年来,各国陆续成立了相关的NUT癌专委会,美国创建了国际NUT癌注册中心(NMC Registry),以记录NUT癌患者的临床、遗传、病理特征和结果,涵盖了1993年至今诊断的患者。中国NUT癌研究协作组(Chinese Alliance of Research for NUT carcinoma, ChARN)在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IASLC)罕见肿瘤委员会的支持和帮助下,于2023年开始筹建,2024年底成立,拥有112家成员单位,致力于发挥中国特色NUT癌的的各项研究(涵盖发病机制探索、病理诊断方法探索、治疗方案探索和耐药机制探索)。其中,成立之初建立的数据库为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回顾性数据库录入了2000-2024年的NUT癌数据,为进一步加深对NUT癌的研究,前瞻性数据库于2024年底建成上线,内容涵盖人体各大器官(肺,鼻腔,腮腺,胰腺,骨,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软组织等)。目前启动中国首个NUT癌真实世界研究。为与世界NUT癌研究接轨,ChARN协作组基于回顾性和前瞻性数据库所发布中国NUT癌临床诊治状况,以期与相应高校或研究所研发探索发病机制,相应诊断类企业研发探索诊断特异性标志物,相应药企开展新药临床前开发及临床研究,从而相应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


8. 基于临床需求的宫颈癌基因检测规范化选择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版)

基因检测在宫颈癌诊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 DNA检测是健康人群宫颈癌筛查的首选方法,HPV E6/E7 mRNA反映HPV基因活性状态,DNA甲基化检测可识别宫颈癌或癌前病变风险患者,两者均可用于HPV阳性患者的筛查分流。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建议行STK11基因突变检测,指导筛查和治疗。晚期及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患者推荐行PD-L1、错配修复/微卫星不稳定性、肿瘤突变负荷检测及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转染重排(rearranged during transfection,RET)、神经营养型酪氨酸受体激酶(neurotrophic tyrosine receptor kinase,NTRK)基因检测,以指导宫颈癌精准治疗。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FF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FF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8月10日
马坊
漳州市医院 | 大肠外科
模式重塑了现代医学的诊疗路径,肺癌作为研究更
08月10日
刘宏兵
濮阳市华龙区孟轲乡卫生院 | 中西医结合科
QL1706联合含铂双药及贝伐珠单抗在EGFR-TKI治疗失败后的EGFR突变患者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长期预后和可管理的安全性。需要进一步的随机对照研究以验证疗效和安全性。
08月10日
韩宪春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 肿瘤内科
研究结论 在EGFR敏感突变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中,利厄替尼相较于吉非替尼具有更好的疗效及可管理的安全性,因此可以作为新的一线标准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