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3-14日,南粤禅城。为展示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建立更加完善的肿瘤早诊早治体系,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联合主办,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癌症姑息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及精准医学分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委员会、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佛山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及佛山市中医院承办,南方中医肿瘤联盟、周岱翰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林丽珠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田华琴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广州抗癌协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医肿瘤学杂志社及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协办的“世界中联癌症姑息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全国肿瘤综合治疗新进展学术大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肿瘤分会第十届学术年会、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肿瘤综合治疗新进展学习班’(项目编号:BJ20241909019)”开幕式于广东·佛山隆重召开。大会主席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全国最美医生林丽珠教授。
2024年12月14日上午,全国肿瘤综合治疗新进展学术大会·中医药高峰论坛在佛山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肿瘤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医药在肿瘤治疗领域的新进展、新成果,交流实践经验,推动中医药的创新与发展。
此次中医药高峰论坛荣幸地邀请了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全国名中医贾英杰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李杰教授、原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中药民族药临床部部长韩玲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岭南肿瘤研究所所长林丽珠教授作学术报告。
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论中医肿瘤学的疗效优势与学科发展意见
主持嘉宾:赵英杰教授、柴可群教授
周岱翰教授首先提出中医学是维护人类健康的生命科学,这项科学是先进的,它从“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出发,将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精神活动和生理功能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突出“神气”对形体的统率作用,具有人文和医学科学双重属性。在治病中突出“整体观念”、“三因制宜”、“以时为本”“身心并治”指导的辨证论治,是医学领域最早的先进模式精准治疗。
其次,周岱翰教授表示中医肿瘤学是古老而发展中的临床分科,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就已发现对“瘤”这种疾病的记载,并且在《黄帝内经》、《伤寒论》以及后世诸多古籍中都涉及到中医治疗肿瘤的实践,是现代中医治疗癌症的重要参考和借鉴,但是尚未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具有创新和发展必要;在中西医防治肿瘤的认识上,周岱翰教授提出医学的本质,无论中西医,皆是维护健康,必须发挥中西医之长提高治癌疗效,并对中西医抗癌治疗进行对比,认为西医适应人群多为早中期癌症或部分晚期患者体质状况较佳者,而中医适应人群为后期癌症,偏向晚期病人、高龄体虚或有共病患者,治疗中常出现“带瘤生存”的状态,而懒癌过度治疗的危害性必须引起重视;周岱翰教授紧接着分享两例癌症患者的中医治癌理念全程管理过程,面对不耐受西医抗肿瘤治疗的情形,在纯中医治疗下均取得了病情稳定的效果,应积极挖掘中医抗肿瘤治疗的优势。
最后,周岱翰教授对发展中医肿瘤学提出几点意见,第一,需要坚持“传承不泥古”以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同时也要做到“创新不离宗”在促进学术发展中保持中医属性,特色和精华。第二,尽管一个人身上有好几个病,但有一个共同的证候,这就是“方证相应”的对象,按照方证相应选方,可以一方同时治疗主病和共病,这类人可称为经方治癌的优势人群,需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以提高经方治癌的疗效。第三,尽管以“整体观”为核心的中医学和以“系统论”主导的西医学,彼此性质和特色不可通约,但两者各有所长,应优势互补,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同时应该坚持在中医肿瘤学学术特色上以中医导向,最大限度发挥中医优势。第四,在“带瘤生存”的核心内涵上,可以理解为控制肿瘤、延长生命、而且更重于后者。在治疗上应权衡局部(人得的病)和整体(得病的人),掌握和分析机体本身正邪相争的态势,发现和促进其内在自发的抗病反应和能力,控制或消灭肿瘤,恢复生命功能。
贾英杰教授:黜浊培本的理论与实践
主持嘉宾:陈乃宏教授、何明丰教授
贾英杰教授在开场发言中,首先强调中医研究者应树立中医文化自信,践行“做优秀的中医人”的理念。他指出,“黜浊培本”学术思想源于对“虚”“毒”“瘀”研究思维的深化,认为肿瘤的发生基础在于“正气内虚”,加之病邪长期刺激,最终导致“三焦气化失司”与“浊邪内生”的一类疾病。
接着,贾教授从“浊”的元概念、生理涵义、病理机制及现代研究视角,详细解读了“癌浊”在肿瘤诊治中的意义。他指出,癌浊是肿瘤发生的始动因素,贯穿肿瘤发展的全过程。对此,“黜浊培本”的核心治法是“罢黜邪浊、培植本元”。“罢黜癌浊”的重点在于切断病邪来源、疏导浊邪去路,其具体用药思路包括“芳香化浊,调燮中州”“解毒清浊,消癥化积”“化瘀散浊,畅达血脉”“通腑泄浊,疏利三焦”和“淡渗利浊,畅达水源”。而“培植本元”的目标则是实现“阴平阳秘”,即肿瘤治疗的根本追求,其要点在于鼓舞气血、调燮脾胃,通过补益气血、健运脾胃和滋补肝肾三方面来实现;在临床实践中,“黜浊培本”显示了其在特定病种及人群中的优势。该疗法尤其适用于生长速度较慢的肿瘤患者、体质虚弱或年老体弱患者,以及实体肿瘤经密集性治疗后的长期生存期患者。此外,这一理论对肿瘤并发症的治疗和内分泌治疗阶段患者同样具有显著疗效。
最后,贾英杰教授以常见的前列腺癌和肺癌为例,进一步分析了“黜浊培本”理论在诊疗中的具体应用。他还对肿瘤治疗中的常见不良反应(如癌性发热、癌因性疲乏及阿片类药物副作用)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深入阐述。这一理论为中医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向。
李杰教授:中医药防治肿瘤原创理论构建及实践
主持嘉宾:许玲教授、蒋益兰教授
根据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李杰教授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促进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关键”,并对“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深入阐释。他指出,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和关键所在,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是中医药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其大有可为的领域。
李教授从传承、创新和发展三个方面,对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在“新质生产力”指导下的中医肿瘤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回顾。在传承方面,医院聚焦各类肿瘤治疗,积极传承经典理论,致力于减毒增效的临床实践,并开创扶正理论的新篇章,提出了“固本清源”“调气解毒”等理论。在创新方面,医院倡导融合共进,传承名医精粹,建立了中医防治肿瘤的“五期演变”“五观辨治”体系,并进一步深化“扶正培本”原创理论,首创“扶正五法”分阶段辨治模式。在发展方面,医院通过益气温阳解毒方、参草手足润肤膏、芪术郁灵汤等中药复方及中成药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充分展现了中医药在肿瘤防治中的优势。此外,李杰教授对“扶正解毒”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提出“郁”为核心,探索了疏肝健脾法在抗肿瘤中的机制,并创新性地运用中药纳米递送系统,推进中医药新药的创新转化研究。
最后,李杰教授指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已在“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中成功立项,针对重大疑难疾病开展深入研究,并取得北京市中西医协同攻关项目8项的支持。医院整合多学科交叉优势,组建中医肿瘤传承创新团队,利用AI技术助力中医药防治肿瘤,且搭建“中西协同·相向而行”的学术交流平台。同时,医院积极推进肿瘤专科帮扶工作,加速中医药现代化步伐,以赋能传承创新,构建新质生产力,最终实现中医药的高质量发展。
韩玲教授:现阶段中药新药研发的思考
主持嘉宾:练祖平教授、曹洋教授
韩玲教授从“相关政策及技术标准体系背景介绍”和“‘三结合’体系下的中药新药研发”两部分探讨了现阶段中药研发的思路。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建立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三结合”审评证据体系。之后,国家药监局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意见与指导原则,其中《关于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应进一步重视人用经验对中药安全性、有效性的支持作用,按照中药特点、研发规律和实际,构建“三结合”审评证据体系,这是中药新药审评的重大变革。
符合“三结合”路径的中药新药研发模式基于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包括古代经典名方与临床经验方医疗机构制剂。诸多新发布的指导原则聚焦在具有中医药治疗临床优势和特点的适应症,增加了人用经验的相关内容。人用经验指的是具有中医药理论支持的固定的中药处方或中药复方制剂,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经较长时间和/或较大人群范围临床使用而积累形成的处方来源与演变、关键药学资料、临床使用情况、临床实践数据。韩教授详细介绍了人用经验临床实践数据的治理与评估、基于人用经验的中药复方制剂临床研发策略、基于人用经验数据获取时间的研究分类、基于人用经验获得的证据或数据的应用与人用经验资料存在的主要问题。
几个与肿瘤相关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指出,肿瘤中药新药应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患者为中心,充分考虑现有治疗手段作用特点,明确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和特点。主要研发方向包括改善生存质量,肿瘤相关并发症及其关联症状,预防和/或减轻肿瘤治疗相关并发症、症状,提高患者对现代医学推荐方案的耐受性,延长生存期或缩小瘤体等。在人用经验研究和临床试验中,重点需关注研究人群、给药方案、偏倚控制、质量控制、症状研究、有效性评价(生存质量、症状、生存期、肿瘤)这几个问题。
随后,韩教授分阶段列举了几种药物的工作要点,为中药新药研发相关指导原则的应用典范。例如,RAG-17注射液在临床试验开展前Pre-IND阶段计划开发和验证一项评价ALS患者生活的PRO量表(ALS-QoL)并将上述临床结局评估(COA)指标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同时计划在临床试验中应用数字健康技术。
最后,韩教授总结,中药新药研发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各位专家教授通过掌握法规、指导原则及技术要求,积极研发,能够把自己的一些经验方法成功的转化成中药新药,共同推进人用经验的实践,使“三结合”落地。
林丽珠教授:从理论创新到临床实践——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治疗肝癌的辨治思路与临床应用
主持嘉宾:刘延庆教授、沈红梅教授
林丽珠教授在周岱翰教授的指导下,扎根临床,在近40年的医疗实践中不断追溯肝癌的中医治疗源流,探索出了肝癌的中医辨治体系;同时以学术为翼,在肝癌的中医药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尝试,总结出了肝癌全程管理的思路与方法。
林教授指出,《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肿瘤学的临床诊疗规范,具有与六经提纲相类似的“从病统证,依证论症”的辨治特点。周岱翰教授拓展“辨证论治”法则在肿瘤治疗中的内涵,将“辨病、辨证、辨症”相结合,以人为本,以平为期。肝体阴而用阳,累及上、中、下三焦,外因每以湿热郁蒸、瘀毒蕴结为多见;内因多为七情所伤,肝郁化火,横逆犯脾,肝肾阴亏。肝癌的辨证注重肝、脾、肾三脏的病理生理联系,在临床实践中,应注重舌脉特征、标本兼症。
目前我国中晚期肝癌具有许多治疗困境,例如抗肿瘤的治疗与肝脏功能储备不足的矛盾,药物治疗应答率低及耐药性的产生,靶向、免疫治疗缺乏有效的预测指标等。在此基础上,周岱翰教授提出分阶段治疗肝癌的原则。对于早期肝癌患者,围手术期可配合中医药治疗扶正补虚,术后稳定期则配合中医药抗转移、防复发,可提高肝癌术后远期生存率,改善术后肝脏功能;对于中期肝癌,中医药配合微创治疗,可减轻微创治疗的副反应,保肝抑瘤,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带瘤生存;而对于晚期肝癌,中医药治疗占主导地位,应以扶正固本为主,治疗目的为缓解症状,维护肝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周教授、林教授团队主导了一系列临床研究,证实了中医药在延缓肝癌术后复发、促进术后体质恢复、保护肝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延长总生存时间等方面的作用。
最后,林教授分享了5个典型病例,深度展现了肝癌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及全程管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林教授总结:肝癌的诊疗应坚持将西医局部瘤体控制与中医药全身辨证施治结合,发挥中医药在肝癌全程管理中的优势,抑制癌毒,减少复发,保护肝功能。
才思泉涌,妙语如珠;书香浸润,风骨卓然。在这次中医药高峰论坛的落幕之际,我们不仅收获了宝贵的学术成果,更深化了对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独特价值的理解与认同。通过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我们共同见证了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也为未来的肿瘤治疗指明了方向。今天的讨论与分享,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在不久的将来,中医药必将在全球肿瘤治疗领域展现出更加璀璨的光芒。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通讯员:刘雪婷、王景锐
校对:余玲
审核:林丽珠
排版:肿瘤资讯-HA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