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24日,由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CSCO胃癌专家委员会与杭州东方临床肿瘤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2024 CSCO胃癌专家委员会学术年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立足学科前沿,汇聚国内胃癌领域顶尖专家学者,通过专题报告、热点话题讨论等多种形式,就胃癌诊疗的创新突破与未来发展展开深入探讨。会议内容涵盖胃癌新药研发、精准细胞治疗、外科技术革新、免疫治疗策略优化、腹膜转移诊治等重点领域,充分展现了我国胃癌诊疗领域的最新进展。【肿瘤资讯】特别整理了11月23日全体大会、胃癌综合治疗专场、胃癌药物治疗专场的学术精粹。
全体大会
11月23日上午,全体大会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李进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的开幕致辞中拉开帷幕。三位专家欣喜地指出,在各界同仁的不懈努力下,晚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取得明显提升。他们期待通过本次大会的深入交流,进一步推动胃癌诊疗水平的提升,最后预祝本次学术年会圆满成功召开。
Session 1 聚焦前沿:高屋建瓴,聚领胃来
全体大会第一环节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周志伟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金晶教授的主持下展开。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李进教授以《乘风破浪-胃癌的新机遇和挑战》为题,系统回顾了近十年胃癌免疫治疗的重要突破。他重点解析了多项里程碑研究成果,并深入探讨了Claudin 18.2阳性和FGFR2b过表达胃癌的最新进展。李进教授强调,在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胃癌精准治疗日渐成熟的同时,胃癌围手术期免疫治疗、ADC药物研发以及新型免疫检查点靶点(如LAG-3、TIM-3、TIGIT等)都展现出广阔前景。
紧接着,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刘宝瑞教授以《胃癌精准细胞治疗:进展与探索》为题,深入剖析了靶向Claudin 18.2 CAR-T细胞治疗和SmarT细胞治疗的创新进展。他着重介绍了细胞膜修饰技术这一突破性方向,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该技术提升T细胞的肿瘤靶向性和穿透性。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金晶教授在《基于临床实践和研究进展的胃癌放疗定位与思考》报告中,系统梳理了胃癌放疗的三大关键议题。她指出,术后放疗需要精准筛选高危人群,术前放(化)疗虽前景可期但仍需更多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免疫治疗时代,放疗与免疫联合已显示出令人鼓舞的初步疗效(高pCR率/R0切除率)。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卫江鹏教授在《中国胃癌外科发展的热点问题思考》报告中,系统阐述了五大关键领域的发展现状/趋势:胃癌精准分期、胃保功能手术、食管胃结合部肿瘤治疗策略、人工智能的应用,以及5G远程机器人等新型手术平台的发展。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小田教授带来了《免疫治疗时代局部进展期胃癌综合治疗决策》,重点聚焦于新辅助免疫治疗的共识与争议,包括人群选择、治疗时机、疗程等核心问题。她指出,MSI-H胃癌患者可从新辅助免疫治疗(双免、化免)中获益,且安全性可控,但仍需进一步探索免疫方案优化、原发耐药应对策略、手术方式选择等问题。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俊教授则就《胃癌腹膜转移诊治的立与破》进行了精彩报告。他指出,胃癌腹膜转移患者以全身系统化疗为主,转化治疗可使部分患者获益。同时强调,术中腹腔化疗、广泛腹腔灌洗等治疗方式仍缺乏统一标准,新型治疗手段(如PIPAC)的应用及基础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值得关注。
Session 2 胃癌指南:各抒己见 凝聚共识
全体大会第二环节由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梁军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天舒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毕锋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周爱萍教授主持。首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风华教授作《2024胃癌诊疗指南更新对比与梳理:ESMO vs NCCN vs CSCO》专题报告,重点解析了三大指南在晚期转移性胃癌一、二、三线治疗方面的最新变化。她总结了三个关键趋势:一是晚期胃癌已进入生物标志物指导的精准靶向治疗新时代,目前主要聚焦HER2、PD-L1、MS-H三个靶点;二是HER2阴性胃癌的一线免疫治疗实现了精准分层,我国在国产PD-1单抗药物选择方面具备独特优势;三是HER2阳性晚期胃癌迎来全线抗HER2治疗时代,新型ADC药物为攻克耐药难题提供了新选择。
随后,会议进入三个重要引导话题的深入探讨环节。首先,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周俊教授分享了《基于PD-L1表达胃癌一线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选择考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锦飞教授、湖北省肿瘤医院徐慧婷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肖秀英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勾红峰教授针对该话题进行了对话。
接着,浙江省肿瘤医院应杰儿教授以《不同HER2表达晚期胃癌人群治疗定位与策略》为题进行分享,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邱红教授、新疆肿瘤医院唐勇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袁瑛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陈晓锋教授针对该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最后,中国医学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刘静教授介绍了《晚期胃癌一线维持治疗人群定位与方案选择》,福建省肿瘤医院林榕波教授、湖南省肿瘤医院殷先利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朱陵君教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赵达教授共同针对这一话题进行了交流。
在专家们的热烈讨论中,上午的全体大会进入尾声,大会主席李进教授进行了总结致辞。他指出,本次全体大会吸引了近80位专家现场参会,同时有2.7万人在线观看,充分体现了CSCO胃癌专家委员会的强大影响力。大会得到11家药企和4家医学媒体的鼎力支持,为学术交流提供了坚实保障。上午的专家报告和研讨聚焦胃癌诊疗前沿进展,从免疫治疗新突破到精准诊疗新策略,从外科技术创新到PD-L1表达、HER2治疗策略和维持治疗等多个热点话题讨论,全面展现了我国胃癌诊疗领域的蓬勃发展态势。专家们的真知灼见不仅深化了对胃癌规范化诊疗的认识,更为推动中国胃癌诊疗水平迈向新高度注入了强劲动力。
胃癌综合治疗专场
下午的胃癌综合治疗专场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周志伟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张涛教授的开场致辞中拉开序幕。
Session 1 大医精诚 根治与生活质量并举
第一环节由辽宁省肿瘤医院赵岩教授、解放军总医院戴广海教授主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孙凌宇教授进行了《近端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的现状与挑战》主题报告,系统阐述了近端胃切除的适应症及消化道重建的基本要求。他强调,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需要同时兼顾肿瘤学和功能学双重考量。同时,他还分享了减孔手术与机器人手术在该领域的创新应用前景。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警教授在《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的进展》报告中,系统阐述了早期胃癌内镜切除的五大进展:适应症的扩大、技术发展、创面缝合技术革新、标本处理及治愈性评价、围手术期管理的优化。他特别指出,内镜切除技术的进步需要多学科协作,内外科联合才能实现精准治疗。同时强调了术后标本处理对病理诊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前景。随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彭俊生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赵群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夏昌发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超教授就相关热点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Session 2 砥砺前行 攀登高峰迎曙光
第二环节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张涛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周志伟教授的主持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玉晶教授作《胃癌放疗的挑战与机遇》主题报告。报告深入探讨了当前胃癌放化疗面临的困境,包括围手术期放化疗研究阴性数据、靶区和照射方式的复杂性等挑战。同时,她强调了放疗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并介绍了最新研究数据,特别指出免疫联合放化疗为胃癌治疗带来新机遇。随后吉林省肿瘤医院杨永净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王莎莎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岳金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刘红利教授就相关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黄华教授通过《中国胃癌微创手术的现状与展望》,全面回顾了中国腹腔镜胃癌手术的发展历程,并介绍了中国专家在胃癌微创技术创新方面的探索成果。他指出,未来胃癌治疗中外科角色将逐步转变,人工智能将在精准诊断和手术中发挥关键作用。特别强调了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微创化(如单孔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的蓬勃发展、功能最大化保留,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对手术创新的重要性。与浙江省肿瘤医院杨立涛教授的对话进一步深化了这些观点。
Session 3 智领未来 内外兼修克难题
第三环节由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臧爱民教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李国新教授主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峰教授以《晚期胃癌转化治疗的规范化》为题,深入探讨了不同转移部位人群的转化治疗策略及治疗方案选择。他指出,通过规范化的转化治疗,部分晚期患者可以获得R0手术机会,显著改善预后。同时强调当前面临的挑战:如何实现真正的个体化治疗、准确甄别适合转化治疗的患者、把握手术时机等。王峰教授对未来发展提出几点展望:加强分子分型研究以指导方案选择、开发新靶点和新方案、强化全程MDT合作,并呼吁开展更多前瞻性、多中心研究。随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肖秀英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宁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刘芹教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曲颜丽教授展开深入讨论,臧爱民教授进行了精辟点评。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元方教授以《AI引领胃癌外科革新》为题进行了报告,系统介绍了AI在胃癌外科领域的多维应用现状,包括术前精准分期、分子分型、术中辅助及预后预测等。他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模型优化、手术自动化、伦理法规等关键问题,并对未来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在术前阶段实现精准分期和个体化治疗推荐;术中助力决策判断和手术教育;术后协助并发症预判和预后预测,全面提升胃癌外科诊疗水平。随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姚宏亮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方圆教授、云南省肿瘤医院李文亮教授进行对话,由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李国新教授点评。专场在周志伟教授、张涛教授的真知灼见中圆满收官。
胃癌药物治疗专场
下午同期举行的胃癌药物治疗专场由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梁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袁响林教授主持开幕。专场分为三个环节,聚焦检测技术创新、免疫治疗策略及靶向治疗优化。
Session 1 论道新思 检测技术新考量
第一环节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盛伟琪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饶圣祥教授主持。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孙燕教授进行了《胃癌免疫治疗相关分子病理检测》报告,重点阐述了MMR/MSI、PD-L1、TMB等免疫治疗相关分子检测的规范化要求。她强调,dMMR/MSI-H是预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的重要指标,建议所有新诊断胃癌患者常规检测。同时指出,PD-L1检测和评分仍面临挑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而TMB和EBV检测的预测价值仍需更多临床研究验证。随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闫泓霏教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董超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卢瑗瑗教授的讨论为这些观点提供了新视角。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嵘教授进行了《胃癌免疫治疗的影像评估》报告,重点介绍了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腹盆腔转移性淋巴结辅助诊断系统的建立与验证成果。该系统能够自动检出转移性淋巴结并进行测量,有效减轻临床工作压力,降低漏诊风险。她同时表示,淋巴结定位诊断模型正在开发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唐磊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杨升教授、海南省人民医院黄琰菁教授就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
Session 2 追根溯源 免疫治疗布局利弊说
第二环节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曾珊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石敏教授的主持下,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魏嘉教授作《双免疗法在胃癌治疗中的机遇与挑战》报告,深入探讨了HER2阳性和阴性胃癌双免疗法的挑战和应用前景,特别关注了MSI-H胃癌的双免治疗策略。她分析了PD-1+CTLA-4+抗HER2等治疗模式的潜力,以及双免疗法在不同PD-L1表达水平人群中的应用挑战。山西省肿瘤医院白威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黎军和教授、浙江省人民医院杨柳教授的讨论丰富了这一话题的临床思考。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彭智教授分享了《胃癌免疫治疗耐药机制与应对策略》,强调虽然免疫治疗改变了胃癌治疗模式/格局,但获益仍有限,需要深入研究原发和继发耐药机制,探索合理的联合治疗策略。甘肃省人民医院刘小军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邱妙珍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董旭媛教授就此展开了讨论。
Session 3 靶向之议 精准实施和策略优化
第三环节由贵州省人民医院谭诗生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王畅教授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义富教授通过《Claudin18.2阳性胃癌临床诊治现状与困境》,详细解读了SPOTLIGHT和GLOW研究结果,强调抗体类药物联合化疗在改善Claudin18.2阳性胃癌患者预后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他同时指出,Claudin18.2 ADC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CAR-T药物虽然抗肿瘤活性强,但在安全性和监管方面仍面临挑战。随后广东省人民医院肖健教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陈萍教授、内蒙自治区人民医院苏日拉教授参与了讨论。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邓婷教授分享了《胃癌ADC药物联合策略方向与进展》,重点阐述了抗HER2 ADC在重塑晚期胃癌治疗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她指出,ADC联合治疗正从后线向前线推进,但在追求疗效提升的同时,需要特别关注联合治疗的安全性。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韩莹教授、拉萨市人民医院普布仓决教授就此讲题内容展开了深入讨论。
本次大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袁响林教授的总结发言中圆满落幕。本次学术年会不仅展现了胃癌诊疗领域的最新突破与挑战,更通过专家们的深入交流与探讨,为推动胃癌精准治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多位专家的精彩报告和深入讨论,为与会者带来了极具价值的学术盛宴,为提升我国胃癌诊疗水平注入了新动力。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H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