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MCL病例分享:含新一代BTKi泽布替尼的无化疗/轻化疗方案可为高危MCL带来快速且持久的缓解

2024年12月16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套细胞淋巴瘤(MCL)作为独特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表现出高度的异质性和侵袭性。尽管目前免疫化疗方案是MCL的推荐治疗方案,但仍有部分患者因年龄较大或身体状况较差可能无法耐受相关治疗。此外,部分MCL患者还可能携带高危突变,从而对化疗产生耐药性。因此,针对无化疗或轻化疗方案的探索已成为MCL治疗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期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南映瑜教授针对三例MCL患者的治疗经过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接受专访时分享了其独到的临床见解。【肿瘤资讯】将相关内容进行特别整理,期待为MCL临床治疗与管理提供有效参考。

南映瑜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血液肿瘤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委员

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中西部免疫缺陷相关淋巴瘤协作组委员
重庆市医学会血液学专委会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重庆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常委
重庆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常委
重庆市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常委
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精准医疗与分子诊断专委会常委
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淋巴肿瘤专委会常委

病例分享

基本信息

一般资料:患者男,68岁

主诉:确诊“淋巴瘤”1年余,复发2月余

现病史:2023-02-28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腹部隐痛不适,外院就诊胸腹CT提示纵隔、双侧腋窝、腹腔及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请结合临床。

辅助检查

胸腹盆增强CT:2023-03-17患者的双侧颈部、纵隔及心膈角、双侧腋窝、腹腔内及腹膜后、双侧髂血管旁、双侧腹股沟多发淋巴结肿大,符合淋巴瘤影像表现。

病理:2023-03-21 本院病理会诊:组织病理学:淋巴结被膜不厚,正常结构破坏,可见单一性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部分累及被膜外脂肪,淋巴样细胞中等大小,胞浆稀少,胞核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椒盐样”,核仁不明显,核分裂像多见,背景内见组织细胞吞噬形成“满天星”现象。

免疫组化结果:CD21(残存萎缩的FDC网+),CD20(+),PAX-5(+),CD19(+),CD5(+),CyclinD1(+),SOX11(部分+),CD10(-),Bc1-6(-),MUM-1(-),C-myc(+,约5%),Bc1-2(+,约70%),P53(+,约5%),CD23(-),CD30(-),CD3(-),Ki-67(+,约90%)。

原位杂交:EBER(-),阳性对照(+)。

病理诊断意见:非霍奇金淋巴瘤,结合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符合套细胞淋巴瘤,母细胞变异型。

骨髓活检:送检组织镜下见弥漫小淋巴细胞浸润,结合临床病史、形态学及免疫表现,符合套细胞淋巴瘤侵犯骨髓(考虑经典型)。

临床诊断

套细胞淋巴瘤 IVA期,MIPI评分为高危组

治疗经过

2023-04-21 行R-GHOP方案化疗3次,后出现肺部感染,第4次化疗开始给予CHOP加用泽布替尼化疗5次,期间每2次CT评估部分缓解(PR)

末次治疗(2024-01-20),2024-03-04行终期PET/CT:淋巴瘤化疗后,全身多枚淋巴结显示,Deauville 评分 1-2分。患者疗效评价为完全缓解(CR),此后长期口服泽布替尼160mg BID至今。

专家访谈

观看视频,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新一代BTKi泽布替尼在高危MCL患者中的应用前景和优势

南映瑜教授:高危MCL患者的初始治疗目前仍然是临床中的一大挑战,高危因素主要包括母细胞变异型病理类型、肿瘤负荷高、患者年龄较大以及肿瘤本身的生物学行为,如TP53突变、高Ki67等。高危因素常常导致传统治疗效果较差,患者预后不良。目前,针对高危患者的治疗探索仍面临瓶颈,传统方法如ASCT、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和CAR-T细胞疗法尚未成熟,且在老年患者中应用较为受限。

泽布替尼作为一种新型的BTKi,在高危MCL患者中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和优势。泽布替尼的设计旨在提高对BTK靶点的选择性,同时减少脱靶效应,可能带来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泽布替尼相比于一代BTKi,可能提供更高的缓解率和更持久的疾病控制。在ALPINE头对头研究中,相较于一代BTKi治疗组,泽布替尼组的CLL患者存在显著PFS获益,特别是对于17p-这部分高危患者[1]。除此之外,泽布替尼的设计减少了脱靶效应,可能导降低心血管事件和出血风险,这对于高危MCL患者尤为重要。通过与其他免疫化疗或靶向药物的联合使用,以及在不同治疗阶段(如诱导治疗、维持治疗)的应用,可改善高危MCL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克服耐药性。

无化疗治疗新时代下BTKi的潜在探索方向

南映瑜教授:在当前对MCL的治疗研究中,尤其是在无化疗背景下,BTKi的应用正逐步成为重点。研究者们正在积极探索并优化含BTKi的治疗方案,包括与其他靶向药物的联合应用,以及在不同治疗阶段(如诱导和维持治疗)中的应用。例如,将BTKi与BCL-2抑制剂联合使用,以提高其在MCL中的治疗效果并克服耐药性。

个体化治疗也是未来MCL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研究者们正致力于寻找相关生物标志物,以更好地预测MCL患者在BTKi治疗中的缓解情况,从而制定最适合每位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这一过程需要深入分析MCL患者的分子特征和临床表现,以提供精准的治疗指导。

在治疗过程中,虽然BTKi在MCL中展现出显著疗效,但其应用也可能伴随不良事件。因此,研究者正在探索降低治疗相关毒性的策略,包括调整药物剂量和治疗周期,以及引入新型BTKi(如泽布替尼),旨在减少脱靶效应并提高治疗的安全性。这些改进措施不仅有助于提升BTKi治疗的安全性,还能为MCL患者提供更精确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

关于BTKi治疗的持续时间和停药策略,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评估在达到MRD阴性后,MCL患者是否可以停止BTKi治疗。这些研究将帮助优化持续治疗方案,并制定相应的随访和监测策略,旨在探索最佳停药时机,减轻MCL患者长期治疗的负担。通过这些探索,未来有望提高治愈率,改善MCL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风险。

总体而言,随着临床试验数据的不断积累及研究的推进,BTKi在MCL治疗中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推动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实施,为患者提供更有效和安全的治疗选择,从而显著提升患者的生存期和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Brown JR, Eichhorst B, Hillmen P, et al. Zanubrutinib or ibrutinib in relapsed or refractory 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N Eng J Med. 2022;388:319-332.

责任编辑:cherry
排版编辑:kk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