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聚焦前沿 融合创新:2024年CACA整合神经内分泌肿瘤大会成功举办

2024年10月30日
来源:肿瘤资讯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中国抗癌协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委会年会暨2024年CACA整合神经内分泌肿瘤大会在天府之国成都隆重召开。通过中国抗癌协会官方平台及肿瘤资讯平台直播,线上点击量近16万人次。本次大会汇聚了国内众多神经内分泌肿瘤领域的顶级专家,共同探讨最新的诊疗进展与科研成果。大会内容涵盖了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多学科诊治、新版指南的更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践等多个重要领域,充分展示了这一“小病种”领域的广阔研究前景。特此整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推进指南推广与学术教育,专委会积极总结未来发展方向

DSC02711.JPG

陈洁教授

会议开始前,中国抗癌协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委会总结了近年在指南推广、巡讲活动及学术教育方面的进展。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洁教授指出,指南推广旨在确保临床专家能够认可和应用规范化的诊治指南,预计2024年全国共开展16场巡讲。除此之外,专委会还推进“CACA指南进校园”计划,将指南知识纳入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中,进一步推广学术影响力。年会及其他学术会议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扩大了信息的普及面。此外,专委会也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尤其在每年11月7日的世界神经内分泌肿瘤日,组织线上线下的患者教育,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相关疾病。临床研究方面,通过与多省、市专家的合作,推进研究者发起的多项临床研究,旨在深化肿瘤诊疗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最后,会议还进行了新委员的增补,强调未来发展中的组织要求和持续推广任务,展望更高质量的学术协作与学科建设。

大会开幕:专家齐聚,聚焦中西医结合新方向

曹丹教授、陈洁教授、徐巍教授.jpg

曹丹教授、陈洁教授、徐巍教授

会议伊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曹丹教授代表四川地区的医疗同道,热烈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神经内分泌肿瘤领域专家们,并对他们长期以来给予四川地区的支持与帮助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她特别提到陈洁教授在神经内分泌肿瘤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强调了各位专家的到来为四川的医疗同仁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曹丹教授随后介绍了本次会议的主题和内容。她指出,本次大会内容丰富,涵盖了神经内分泌肿瘤领域的常见病和少见病,是一次难得的学术交流与学习机会。她还特别提到,神经内分泌肿瘤虽然是“小瘤种”,但研究内涵深广、学问重大,每次大会座无虚席,专家们都充满热情与投入。曹丹教授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感谢,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此外,她也表达了对中西医结合发展方向的肯定,并分享了四川地区在神经内分泌肿瘤领域发展的一些情况和体会,希望各位专家继续给予支持和帮助。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洁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神经内分泌肿瘤领域近年来取得的进展,并特别强调了本次会议的独特之处——中西医结合的探索。陈教授表示,此次大会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是促进指南更新、推动新药研发的重要契机。她鼓励专家们积极参与未来的临床研究,继续推动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技术的发展,为提升患者疗效贡献力量。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巍教授也在致辞中表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项充满潜力的方向,希望通过此次会议加强交流,推动更多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治疗方案。

2024版CACA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指南更新介绍

李洁.JPG

李洁教授

图片3.jpg

陈洁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洁教授的主持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洁教授详细介绍了《2024版CACA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指南》的更新要点。新版指南更加注重整合和细化,参与编写的学科增加到18个,医院扩展到43家,专家增至71位。指南内容大幅扩充,参考文献增加到353篇,并更加重视国内研究成果的引用。

新版指南的一大亮点是采用了2022年WHO上皮型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类分级框架,覆盖更多神经内分泌肿瘤类型,如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副神经节瘤和甲状腺髓样癌。对免疫组化标记物、基因检测、影像学检查等提出了详细推荐,并新增不明原发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思路。在治疗方面,指南细化了各部位的治疗原则,并新增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PRRT)的推荐。此外,还增加了中医中药和心理治疗等内容,提供更全面的诊疗参考。新版指南将于CCHIO会议上发布,并于2025年1月在中国癌症杂志以单行本形式发表,方便临床医生参考和应用。

2024版指南病理更新解读

薛玲、罗杰.JPG.jpg

薛玲教授、罗杰教授

图片4.jpg

黄丹教授

中日友好医院罗杰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薛玲教授的主持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黄丹教授对指南病理学部分进行了深度解读。新版指南采用了最新的WHO分类框架,系统梳理了神经内分泌肿瘤家族,并统一了命名,强调病理诊断应基于细胞形态、组织结构和免疫组化,三者缺一不可。

指南推荐使用Syn、CgA和INSM1等神经内分泌标记物进行诊断,特别介绍了INSM1抗体的优势。此外,指南详细讨论了Ki-67增殖活性的判读及免疫组化在鉴别NET G3和NEC中的应用。对于不明原发灶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指南推荐结合影像学和转录因子辅助判断组织起源。

指南还对胃NET的临床病理分型、肺和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副神经节瘤、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及Merkel细胞癌的病理诊断进行了阐述,并对病理报告的规范化要求提出了明确标准。此次指南更新为病理医生提供了更加系统的诊疗指导。

讨论环节

要文青教授、林原教授、曾珊教授.jpg

要文青教授、林原教授、曾珊教授

在黄丹教授讲解结束后,三位讨论嘉宾围绕病理诊断在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中的重要性展开讨论,并提出了一些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要文青教授从临床医生角度肯定了MDT多学科诊疗模式在提升病理报告解读能力上的作用,并指出部分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例在形态学、免疫组化甚至分子水平上难以区分NET G3和NEC,导致病理诊断存在差异,希望病理专家给予更多指导。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林原教授回应了这一问题,建议对难以区分的病例可先使用Captain方案治疗观察,或结合病史和肿瘤标志物综合分析,而非完全依赖病理诊断。同时,林教授强调MDT模式的合作,尤其在面对新增的少见部位神经内分泌肿瘤时,多中心合作研究尤为重要。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曾珊教授进一步强调病理诊断在鉴别诊断、分级和预后评估中的重要作用。她指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异质性和生物学行为跨度大,病理诊断帮助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总而言之,三位嘉宾的讨论不仅突出了病理诊断在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中的关键作用,更体现了MDT多学科诊疗模式的优势,也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2024版指南分子影像及核素治疗更新指南

程超、汤伟.JPG

程超教授、汤伟教授

图片5.jpg

于江媛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程超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汤伟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于江媛教授对指南中分子影像及核素治疗部分进行了详细解读。她梳理了常用的分子影像技术,如生长抑素受体显像、FDG显像、68Ga-Exendin-4显像等,强调每种技术的靶点及临床应用场景。于教授指出,分子影像不仅辅助诊断、分期,还能反映肿瘤的生物学特性,预测预后并指导治疗,最终实现诊疗一体化。她特别提到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和FDG显像可与肿瘤分化程度和增殖活性相关联,补充病理诊断。

随后,她介绍了PRRT的最新进展,分析了NETTER-1、NETTER-2和COMPOSE三大关键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PRRT适应症已从晚期G1/G2级扩展到一线治疗及G3级肿瘤。最后,于教授总结了分子影像和核素治疗的关键要点,呼吁临床医生优化分子影像应用,个体化制定诊疗方案,并期待未来研究为核素治疗提供更多循证医学证据。

讨论环节

罗宴吉教授、何巧教授、徐俊彦教授、苏鸣岗教授.jpg

罗宴吉教授、何巧教授、徐俊彦教授、苏鸣岗教授

于教授讲解结束后,四位专家围绕分子影像和核素治疗在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中的应用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罗宴吉教授首先肯定了核医学技术在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中的重要价值,并强调了常规影像与核医学影像的互补性。罗教授认为,常规影像在显示细微结构和解剖变异方面具有优势,可以与核医学影像相结合,为临床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巧教授对核医学技术的发展成果表示肯定,并期待未来有更多分子探针和新靶点的临床应用。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俊彦教授分享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PRRT治疗方面的经验,指出国人患者的ORR率似乎更高,并建议未来应加强对罕见部位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子影像研究,进一步探索PRT治疗在不同类型和更高级别肿瘤中的应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苏鸣岗教授则关注到核医学检查费用较高以及微小病灶检出能力的限制,建议结合结构影像综合判断,并表达了对未来更多头对头临床试验的期待。

2024版指南内科治疗更新解读

陈小兵、李洁.JPG

陈小兵教授、李洁教授

陆明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洁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陈小兵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陆明教授对指南内科治疗部分进行了详尽解读,强调了在核医学治疗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内科医生需不断提升对疾病的认识和药物使用的精准度。

指南更新了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目标,包括转化治疗、新辅助治疗、症状控制和个体化评估等。陆教授介绍了生长抑素类似物、干扰素、靶向药物、化疗和免疫治疗等策略,特别强调根据肿瘤原发部位、分化程度和Ki67指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NET G3和NEC,术后建议辅助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对于进展期GEP-NET,推荐替莫唑胺或奥曲肽联合方案;肺和胸腺来源的NET则可考虑术后辅助化疗或放疗。陆教授还介绍了药物使用、剂量调整及不良反应管理,特别提到靶向DR3的T细胞衔接器药物(如Tarlatamab和BI 754076)在小细胞肺癌及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潜在应用前景。

最后,陆教授强调多学科诊疗模式的重要性,鼓励内科医生积极参与MDT团队,共同制定最佳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优化的治疗策略。

讨论环节

高峻教授、蔺蓉教授、梁婷婷教授.jpg

高峻教授、蔺蓉教授、梁婷婷教授

陆明教授的精彩分享结束后,三位嘉宾从不同角度对新版指南发表了体会并提出建议。山西省肿瘤医院高峻教授肯定了指南的丰富性和实用性,尤其期待神经内分泌癌新靶点药物的研发进展,认为这将为临床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蔺蓉教授从消化内科医生的角度分享了参与指南更新的体会,并对如何提高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水平、规范内镜治疗边界、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加强新药研发和关注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梁婷婷教授则强调了指南更新对临床诊治思路的清晰化和规范化作用,并建议加强基层医生的培训和多中心研究合作,以提高诊疗水平和改善患者预后。

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进展

李永强教授、巩平教授.jpg

李永强教授、巩平教授

图片7.jpg

张朝云教授

广西医科大附属肿瘤医院李永强教授石河子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巩平教授的主持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朝云教授在会上分享了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PitNET)的治疗进展,并重点介绍了新版指南中关于PitNET的更新内容。

张教授首先回顾了PitNET的分类,分为分泌型和无功能型。分泌型包括生长激素瘤、泌乳素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等,而无功能型则多为静默型肿瘤。新版指南更新了病理诊断标准,新增了几类高侵袭性和高复发率的肿瘤类型,如多激素Pit-1谱系肿瘤等。她重点介绍了生长激素瘤、泌乳素瘤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的治疗,强调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尤其随着神经外科内镜技术进步,许多肿瘤可一次性切除,减少终身用药需求。对于无功能型PitNET,他指出需通过病理诊断进行鉴别,特别关注高侵袭性类型。最后,张教授强调了MDT模式在PitNET治疗中的重要性,并分享了华山医院PitNET MDT团队的成功经验,为规范化诊疗提供了宝贵见解。

讨论环节

胡涵光教授、刘雪梅教授、邱萌教授.jpg

胡涵光教授、刘雪梅教授、邱萌教授

张教授精彩的分享结束后,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就PitNET的诊治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和思考。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胡涵光教授从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家的角度,肯定了将PitNET纳入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体系的重要性,并强调了MDT多学科合作在复杂病例中的关键作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刘雪梅教授作为消化内科医生,表示对PitNET的了解有限,但将加强学习,并将其纳入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全程管理体系中,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诊疗服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邱萌教授则对PitNET的异质性、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联等问题提出了思考,并探讨了分型标准的差异性及其与其他肿瘤基因背景的区别,引发了更深入的学术讨论。

甲状腺髓样癌及甲状腺腺瘤的诊治

卢俊教授、崔久嵬教授.jpg

卢俊教授、崔久嵬教授

图片8.jpg

王宇教授

山东省立医院卢俊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崔久嵬教授的主持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宇教授分享了关于甲状腺髓样癌(MTC)和甲状旁腺瘤的诊治进展,内容涵盖流行病学、病理分类、基因突变、诊断、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及术后随访等多个方面。

王教授首先介绍了MTC的流行病学,指出MTC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虽然发病率稳定,但国内检出率有所上升。其恶性程度介于分化型和未分化甲状腺癌之间,预后中等。随后,他讲解了MTC的病理分类和RET基因突变的关键作用,并根据突变类型将遗传风险分为低、中、高及极高危,建议携带极高危RET突变的患者进行预防性手术。

在诊断方面,王教授强调了降钙素、基因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尤其是PET-CT在评估肿瘤侵袭和转移中的应用。治疗方面,外科手术仍是唯一根治MTC的手段,王教授建议根据肿瘤分期和基因突变情况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对于晚期或复发病例,推荐使用靶向治疗,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和RET抑制剂。此外,他还介绍了甲状旁腺瘤的诊治要点,强调手术的目标是控制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减少骨骼和肾脏损害,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

讨论环节

赵鑫教授、谢琳教授、唐映梅教授.jpg

赵鑫教授、谢琳教授、唐映梅教授

王教授演讲结束后,三位内科专家分享了他们对MTC和甲状旁腺瘤诊治的经验与见解,并探讨了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疗现状与发展方向。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鑫教授肯定了新版指南的指导意义,特别强调了MTC遗传性筛查和基因检测的重要性,并分享了中心在诊治中的多学科合作与个体化治疗经验。云南省肿瘤医院谢琳教授从专科建设角度,介绍了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的进展,感谢CACA平台提供的学习机会,并表达了对未来发展的期许,认为这一平台提升了各级医院的诊疗水平。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唐映梅教授从学科交叉和医生学习热情的角度,分析了神经内分泌肿瘤吸引专家关注的原因,认为其复杂性激发了医生的学习热情,而CACA平台为交流学习提供了宝贵机会,推动了诊疗事业的发展。

支气管肺及纵膈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外科治疗

祁玉娟教授、殷飞教授

谷志涛教授

青海省人民医院祁玉娟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殷飞教授的主持下,上海市胸科医院谷志涛教授在会上分享了支气管、肺及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外科治疗经验,并对指南更新提出了建议。他指出,胸部神经内分泌肿瘤主要包括肺和胸腺来源的肿瘤,其中肺神经内分泌肿瘤以典型类癌多见,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则以不典型类癌为主。由于发病率低,过去对此类肿瘤的关注较少。

指南推荐外科治疗策略取决于肿瘤的大小、位置、分期及功能状态等因素。对于肺神经内分泌肿瘤,指南建议采用解剖性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谷教授提出,随着技术进步和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深入了解,未来应更多采用保留肺实质的手术方式,如肺段切除、楔形切除和支气管袖状切除等。

对于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指南建议切除所有可手术的肿瘤并进行N2淋巴结清扫。谷教授结合临床研究,强调了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的重要性,以提高肿瘤控制率。最后,谷教授呼吁加强临床研究,积累更多高质量证据,进一步完善指南,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讨论环节

陈光献教授、王馨教授、陆海波教授.jpg

陈光献教授、王馨教授、陆海波教授

谷教授分享结束后,三位专家就肺和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外科治疗展开了热烈讨论,分享了各自的经验与思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光献教授从心脏外科角度,分享了与神经内分泌肿瘤外科医生合作进行减瘤手术的经验,强调对于晚期、广泛侵犯的肿瘤,减瘤手术可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提升疗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馨教授总结了谷教授的演讲,期待在陈洁教授的带领下,制定更完善的肺和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全程管理方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陆海波教授则分享了在诊治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如早期肿瘤的过度治疗和晚期肿瘤的治疗不足等问题,强调了病理诊断的重要性,并呼吁加强临床研究,为更精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副神经节瘤的诊治

王于教授、李胜棉教授.jpg

王于教授、李胜棉教授

图片10.jpg

曹丹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于教授河北医科大第四医院李胜棉教授的主持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曹丹教授分享了副神经节瘤的诊治经验,详细介绍了其病理生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她指出,副神经节瘤包括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二者均源自交感神经母细胞,具有共同的胚胎起源。

在诊断方面,她强调了血尿儿茶酚胺检测、影像学检查和基因检测的重要性,推荐使用CT、MRI、MIBG显像及生长抑素受体显像等核医学检查。副神经节瘤的治疗需多学科合作,制定个体化方案。对于功能性症状明显的患者,优先使用α受体阻滞剂控制血压等症状。在抗肿瘤治疗中,可选择化疗、生物治疗、靶向治疗或PRRT。

最后,她分享了华西医院神经内分泌肿瘤MDT团队的经验,强调多学科合作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为副神经节瘤的规范化诊治提供了宝贵见解。

讨论环节

张素珍教授、柯能文教授、汤靓教授.jpg

张素珍教授、柯能文教授、汤靓教授

三位专家就副神经节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分享了各自的临床经验和困惑。

山西省肿瘤医院张素珍教授感谢陈洁教授的引领,分享了中心在副神经节瘤诊治中的经验,特别是SDHB等免疫组化标记物的应用。她还提出了关于FDG摄取与Ki67指数相关性的疑问,引发了进一步学术讨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柯能文教授分享了诊治中遇到的教训,如术中血压控制不佳导致患者死亡,提醒临床医生需深入了解副神经节瘤的诊疗规范以避免误治。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汤靓教授从外科角度强调了MDT多学科合作的重要性,指出副神经节瘤具有较高的恶性潜能,术前必须充分评估,包括影像检查、功能评估和药物准备。

Merkel细胞癌的诊治

宋敏教授、刘自民教授

宋丽杰教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宋敏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刘自民教授的主持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宋丽杰教授分享了Merkel细胞癌(MCC)的诊治经验,详细介绍了该肿瘤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策略。她指出,MCC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皮肤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能与紫外线照射和Merkel细胞多瘤病毒感染有关,预后较差。MCC早期症状无特异性,常表现为无痛性结节,容易误诊为良性病变,延误治疗。因此,宋教授强调临床医生需提高警觉,及时进行活检和病理诊断。MCC的病理特征为小蓝色未分化细胞,免疫组化标记物如CK20、TTF-1等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在治疗方面,手术切除为首选,需重视切缘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后辅助放疗可显著提高生存率。对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MCC,宋教授强调PD-1/PD-L1抑制剂的有效性,已成为免疫治疗首选方案。她还建议患者终身随访,PET-CT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查工具。

讨论环节

陈萍教授、杨润祥教授、吴炜新教授.jpg

陈萍教授、杨润祥教授、吴炜新教授

在讨论环节,三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分享了他们的体会和思考。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医院陈萍教授分享了一例无原发灶Merkel细胞癌病例,强调该病的异质性和多样的临床表现,并探讨了免疫治疗的机制和未来方向,如双免疫疗法及靶向Merkel细胞多瘤病毒的治疗。云南省肿瘤医院杨润祥教授回顾了他从接触到逐渐重视Merkel细胞癌的历程,强调提高对该病的警觉性,避免误诊误治。他还提出,CACA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委会为各级医院和医生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类似于一个大型MDT团队。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炜新教授则从外科治疗角度,探讨了Merkel细胞癌手术切除的安全边界,并认为未来应将免疫治疗纳入辅助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神经内分泌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与实践

刘岳鸿教授、徐巍教授

谭煌英教授

海南省肿瘤医院刘岳鸿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巍教授的主持下,中日友好医院谭煌英教授在会上分享了神经内分泌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与实践经验,特别介绍了中医药治疗的应用。她指出,神经内分泌肿瘤种类繁多,临床表现复杂,西医诊断占优势,但中医药能通过调理机体平衡、扶正培本、缓解症状,补足西医治疗的不足。

谭教授介绍,中医药可贯穿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各个阶段,包括早期、晚期、姑息治疗及康复。在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内镜下切除联合中医药治疗能缓解症状、减少复发;术后中医药干预可降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复发风险,延长无复发生存期;晚期病例中,中医药联合生长抑素类似物、索凡替尼或化疗能减轻不良反应、提高疗效。

最后,谭教授总结了中日友好医院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成果,并期待未来进一步开展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讨论环节

刘娜教授、刘莹教授、胡海一教授.jpg

刘娜教授、刘莹教授、胡海一教授

在讨论环节,海南省人民医院刘娜教授首先发言,她高度评价了谭主任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报告,并提出了两点问题:如何促进中西医之间的沟通,以更好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在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例较少的地区,如何提高中医对该病种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莹教授询问了树木六君子汤是否适用于慢性胃炎患者的消化不良,以及是否需要舌苔、脉象等中医辨证。谭主任做了详细的解答。最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胡海一教授分享了临床中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对中医治疗的需求,并肯定了中医药在这一领域的潜力,期待未来中医药能发挥更大作用。

会议总结

图片13.jpg

陈洁教授

会议最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洁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发言。她回顾了会议的精彩内容,并对新版CACA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指南的发布进行了展望。陈教授感谢了各位专家对指南编写所付出的努力,指出新版指南内容全面、实用,将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指导,体现了中国在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领域的进步。

她鼓励各位专家积极参与指南的学习和推广,推动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技术的提升。陈教授特别提到,胸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外科治疗、药物研发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领域是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展望未来三年,她希望专家们能够提出更多临床研究课题,推动国内研究成果的积累,并在国际舞台上取得突破。

图片1.jpg

责任编辑:Kingsley
排版编辑:xiaodon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2024年10月31日
赵学红
临汾市中心医院 | 肿瘤科
胸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外科治疗、药物研发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领域是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
2024年10月30日
徐晓东
来安家宁医院 | 肿瘤内科
胸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外科治疗、药物研发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领域是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
2024年10月30日
李海志
常州市中医院 | 乳腺外科
学习指南,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