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例57岁男性患者,确诊为腮腺恶性肿瘤,一线安罗+特瑞普利,病情缓解时间为8个月,出现2级免疫性心肌炎。二线亮丙瑞林+比卡鲁胺联合姑息性放疗,病情进展。三线靶向联合放疗,缓解时间为5个月。因患者乏力明显,要求更换方案。四线维迪西妥单抗9个周期,缓解时间为6个月。复查CT肿瘤进展,五线化疗联合靶向,具体为:白蛋白紫杉醇+贝伐珠单抗,病情稳定2月有余。后自行外院会诊要求更改方案为阿帕他胺+戈舍瑞林进行六线治疗两周期后疾病进展,调整为原来的化疗方案白蛋白紫杉醇+贝伐珠单抗后2月复查CT病情再次进展。本着患者及家属的治疗目标:减少痛苦,延长生存期。为此,我们立足于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并告知患者及家属重启免疫治疗相关风险。为患者选择了PD-1和CTLA-4双特异性抗体卡度尼利单抗,作为后线治疗,目前为止患者获得了20个月的肿瘤缓解时间且生活质量比较理想。此案例显示了国研创新双抗药物卡度尼利单抗潜力无限,前途可期。
病例分享专家
肿瘤内科一科专科后备人才、科研秘书,肿瘤学博士,在站博士后
江苏省免疫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江阴市医学会肿瘤化疗与生物治疗分会委员兼秘书
江阴市人民医院免疫治疗不良反应MDT协调员
主持和参与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篇,以第一作者发表SCI 5篇,北大核心1篇
获得"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二等奖"一项、获"江阴市卫生健康委先进工作者"、"江阴市卫健委优秀共产党员"、"江阴市优秀党务工作者"、"江阴市科学技术优秀论文三等奖"等荣誉
擅长肺癌、头颈部肿瘤、消化道肿瘤、泌尿生殖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包括肿瘤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热疗、内分泌治疗
病例介绍
一般资料
患者陆某,男性,57岁(起病年龄),无特殊既往史及个人史。2019年4月右侧耳垂下出现肿块,检查提示右侧腮腺中度富血供占位,后症状逐渐加重。经过影像学、病理等评估检查,确诊为腮腺导管癌。
检查资料
病理诊断:(右腮腺肿块及切缘)唾腺源性肿瘤,考虑为唾腺导管癌,恶性成分以中-高级别腺癌为主。
治疗经过
一线治疗
2020-03-24起口服安罗替尼12mg,肝功能异常,积极保肝治疗后,肝功能有好转,后恢复安罗替尼10mg。08-13开始安罗替尼8mg联合特瑞普利治疗,末次用药时间2020-12-14。
2020-12-15患者出现心悸,偶有背部疼痛,疼痛部位不固定,查谷丙转氨酶31U/L,谷草转氨酶67U/L,乳酸脱氢酶936U/L,肌酸激酶同工酶96U/L,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考虑2级免疫性心肌炎,予以强的松75mg qd(15片)口服一周后,12-22减量为35mg qd口服,并予口服抑酸剂,2021-01-01减量为20mg qd口服,01-05减量为10mg qd口服,患者未再出现心悸症状。
二线治疗
2020-12-26查血常规:血红蛋白81g/L,血小板计数58*10^9/L,12-31行骨髓穿刺,骨髓涂片:骨髓增生活跃,粒:红=1.64:1,粒系增生活跃,增生以杆状、分叶核粒细胞为主,形态比例大致正常;红系增生活跃,增生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形态大致正常,成熟红细胞形态大致正常;全片见巨核细胞2只,血小板中小簇,散在均可见;易见异常细团。考虑肿瘤骨髓浸润。予改善贫血、升血小板等对症治疗。
2021- 01-08起予亮丙瑞林+比卡鲁胺抗肿瘤治疗。2021-01-12起予以姑息性放疗,CT模拟定位,勾画靶区,包及CT上可见双侧肋骨肿块,处方剂量95%PTV为40Gy/10次。于02-05、03-04、04-01、04-29、05-27、06-24予亮丙瑞林+比卡鲁胺抗肿瘤治疗,并予地舒单抗抑制骨破坏治疗。
三线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就诊建议放疗,联合索凡替尼靶向治疗,排除禁忌,2021-07-26起予以姑息性放疗,已予CT模拟定位,勾画靶区,参考盆腔MRI,包及盆骨、股骨颈及股骨上段,处方剂量90%PTV为44Gy/20次,8月初开始口服索凡替尼300mg qd。地舒单抗120mg q4w抗骨转移治疗。患者因不良反应索凡替尼减量至250mg qd。
四线治疗
患者自觉乏力明显,要求更换治疗方案,2022-01-17、01-31、02-14、02-28、03-15、03-29、04-12、04-26、05-10予靶向治疗:维迪西妥单抗 120mg d1 q2w。地舒单抗120mg q4w抗骨转移治疗。
五线治疗
2022-04-26复查胸部薄层CT:胸廓诸骨、双侧肩胛骨、肱骨骨转移伴周围软组织肿胀、双侧胸膜增厚;两侧少量胸腔积液,较前2021-11-12增多。排除禁忌,05-26、06-20予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具体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200mg d1、8+贝伐珠单抗400mg。地舒单抗120mg q4w抗骨转移治疗。
六线治疗
患者2022-07-12复查CT评估病情稳定,自行外院会诊后要求口服阿帕他胺联合戈舍瑞林内分泌治疗,结合患者意愿,07-12、08-10开始予阿帕他胺240mg qd 口服联合戈舍瑞林内分泌治疗,并行地舒单抗抗骨破坏治疗。2022-08-26患者因高钙血症来院对症治疗后好转。
2022-09-08、10-02、10-24、11-20予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具体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200mg d1、8+贝伐珠单抗400mg,并继续予地舒单抗骨治疗。
诊断
右腮腺癌多发骨转移、骨髓浸润、后腹膜淋巴结转移、肝转移 IV期 AR(+) Her-2(++-+++30%)FISH检测示阴性,PD-L1 TPS<1%,CPS=3
患者及家属治疗目标:减少痛苦,延长生存期。
经我院MDT讨论,告知患者及家属重启免疫治疗相关风险,结合患者及家属意愿,予卡度尼利单抗免疫治疗+仑伐替尼靶向治疗。继续予地舒单抗骨治疗。
结合患者及家属意愿,2022-12-18、2023-01-01、01-15、01-30、02-16、03-02、03-17予卡度尼利单抗 250mg q2w免疫治疗,同时仑伐替尼4mg qd口服靶向治疗,患者定期地舒单抗抗骨破坏治疗至今。
治疗困境
此时患者已行多线治疗,一般状况较差,更换两种PD-1抑制剂免疫治疗后,再次出现进展,后续的治疗该如何选择呢?
经过多方讨论,患者于2022年7月7日开始行卡度尼利单抗治疗,方案为:250mg d1 q2w,复查评估病情稳定。
最新肿瘤评价结果:SD
全程回顾
本例57岁男性患者,确诊为腮腺恶性肿瘤,一线安罗+特瑞普利,病情缓解时间为8个月,出现2级免疫性心肌炎。二线亮丙瑞林+比卡鲁胺联合姑息性放疗,病情进展。三线靶向联合放疗,缓解时间为5个月。因患者乏力明显,要求更换方案。四线维迪西妥单抗9个周期,缓解时间为6个月。复查CT肿瘤进展,五线化疗联合靶向,具体为:白蛋白紫杉醇+贝伐珠单抗,病情稳定2月有余。后自行外院会诊要求更改方案为阿帕他胺+戈舍瑞林进行六线治疗两周期后疾病进展,调整为原来的化疗方案白蛋白紫杉醇+贝伐珠单抗后2月复查CT病情再次进展。本着患者及家属的治疗目标:减少痛苦,延长生存期。为此,我们立足于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并告知患者及家属重启免疫治疗相关风险。为患者选择了PD-1和CTLA-4双特异性抗体卡度尼利单抗,作为后线治疗,目前为止患者获得了20个月的肿瘤缓解时间且生活质量比较理想。此案例显示了国研创新双抗药物卡度尼利单抗潜力无限,前途可期。
专家点评
病例点评专家
江阴市人民医院肿瘤一科主任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
江苏省青年医学人才
德国海德堡大学附属医院访问学者
无锡市医学会肿瘤化疗与生物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康复医学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免疫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疗专委会姑息治疗学组委员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营养学部精准营养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肿瘤复发与转移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江苏省医师协会结直肠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无锡市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腮腺恶性肿瘤多来源于腮腺腺体或腺管上皮细胞,以黏液表皮样癌、恶性混合瘤、腺样囊性癌和腺癌常见,占80%~90%。腮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颇似良性肿瘤,可良性肿瘤仅根据其临床表现也难于确认其组织病理类型。
该患者一线安罗+特瑞普利,病情缓解时间为8个月,出现2级免疫性心肌炎。二线亮丙瑞林+比卡鲁胺联合姑息性放疗,病情进展。三线靶向联合放疗,缓解时间为5个月。因患者乏力明显,要求更换方案。四线维迪西妥单抗9个周期,缓解时间为6个月。复查CT肿瘤进展,五线化疗联合靶向,具体为:白蛋白紫杉醇+贝伐珠单抗,病情稳定2月有余。后自行外院会诊要求更改方案为阿帕他按+戈舍瑞林进行六线治疗两周期后疾病进展,调整为原来的化疗方案白蛋白紫杉醇+贝伐珠单抗后2月复查CT病情再次进展。后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免疫治疗继发性耐药。针对多线疾病进展,为了更好的延长患者生存期,七线治疗方案的制定更为严谨,结合了循证医学证据。这是根据此前的一项CTLA-4抑制剂伊匹木单抗单药或伊匹木单抗联合PD-I治疗对抗PD-(L)1单一疗法耐药的转移性黑色素瘤研究的结果[3],发现联合治疗组与单药组的完全缓解率(CR)分别为11% vs 2%,客观缓解率为(ORR)31% vs 13%,疾病控制率为40% vs 27%,结果显示CTLA-4抑制剂联合PD-I单抗的治疗组比单药组取得了显著更好的疗效。
对于抗PD-1耐药的患者,使用双抗药物仍然可以获取疗效,本例患者同样经历了多线PD-1治疗进展。受到黑色素瘤研究的启发,我们聚焦于我国自主研发的双特异性抗体卡度尼利单抗,可同时阻断PD-1和CTLA-4两个免疫检查点通路,不受限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的局限性,目前为止获得了20个月的肿瘤缓解时间,且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理想,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本次临床实践取得了不错的疗效,患者目前病情稳定,生存期被再次显著延长,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与希望。
1.Ferlay J , Lam F , Colombet M, et al. Global cancer observatory : cancer today[ E B /O L ]. [ 2022-05-10]. https://g eo . iarc. fr/ today.
2.Arnold M, Ferlay J , van Berge Henegouwen MI, et al. Global burden of oesophageal and gastric cancer by histology and subsite in 2 0 1 8 [J ]. Gut, 2020, 69 ( 9 ) : 1564-1571.
3.Pires da Silva I, Ahmed T, Reijers ILM, et al. Ipilimumab alone or ipilimumab plus anti-PD-1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melanoma resistant to anti-PD-(L)1 monotherapy: a multicentre,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ancet Oncol. 2021 Jun;22(6):836-847.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De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