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8.1 每日资讯:伊鲁阿克治疗ALK融合基因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Cancer Res | 复旦王红霞/丁琛/朱玮系统解析乳腺癌血清外泌体图谱,并发现治疗新靶点

08月01日
来源:肿瘤资讯

今日要点
1. 伊鲁阿克治疗ALK融合基因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2. Cancer Res | 复旦大学王红霞/丁琛/朱玮系统解析乳腺癌血清外泌体图谱,并发现治疗新靶点

3. 王启鸣教授:多维度梳理非小细胞肺癌相关耐药机制及免疫治疗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

4. 【中国好声音】朱军教授、宋玉琴教授团队:I期研究结果显示Syk抑制剂在R/R B细胞恶性肿瘤中表现良好

5. AACR 官方博客《Cancer Research Catalyst》发文 - TIL疗法:酝酿30年的黑色素瘤新疗法

1. 伊鲁阿克治疗ALK融合基因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2024年1月16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伊鲁阿克用于ALK融合基因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为了帮助广大医师更好地了解伊鲁阿克的疗效和安全性,使伊鲁阿克得到更合理的临床应用,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伊鲁阿克治疗间变性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点击阅读原文


2. Cancer Res | 复旦大学王红霞/丁琛/朱玮系统解析乳腺癌血清外泌体图谱,并发现治疗新靶点

2024年6月20日,复旦大学王红霞、丁琛及朱玮共同通讯在 Cancer Research 在线发表题为 “ Proteomic Profiling of Serum Extracellular Vesicles Identifies Diagnostic Signatures and Therapeutic Targets in Breast Cancer ”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阐明了BC患者血清EVs的蛋白质组改变,以指导改进诊断、监测和治疗策略的发展

研究应用了一种基于质谱的、数据独立采集(DIA)的蛋白质组学方法来表征一个发现队列中来自BC患者(n=126)和健康供者(HDs, n=70)的人血清EVs,并在五个独立队列中验证了研究结果。检测EV蛋白组可以构建特异性EV蛋白分类器,用于诊断BC和区分转移性疾病患者。值得注意的是,TALDO1被发现是BC远处转移的EV生物标志物。体外和体内分析证实了TALDO1在刺激BC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最后,通过高通量分子对接和虚拟筛选由271,380个小分子组成的文库,鉴定出一种有效的TALDO1变构抑制剂AO-022,可抑制BC的体外迁移和体内肿瘤进展。

点击阅读原文


3. 王启鸣教授:多维度梳理非小细胞肺癌相关耐药机制及免疫治疗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

2024年第十八届CSCO长白肿瘤年会日前在北国春城圆满落幕。本次大会盛情邀请我国肿瘤研究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多位顶级专家和行业翘楚共聚一堂,针对国内外肿瘤临床诊疗先进理念及转化研究领域的最新前沿成果和学科热点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

会议期间,【肿瘤资讯】特邀河南省肿瘤医院王启鸣教授接受现场专访,解读最新学术成果,分享临床诊疗心得,展望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未来发展方向。

点击阅读原文


4. 【中国好声音】朱军教授、宋玉琴教授团队:I期研究结果显示Syk抑制剂在R/R B细胞恶性肿瘤中表现良好

近日,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宋玉琴教授团队在Haematologica上报告了一项I期临床研究的结果。该研究探索了Sovleplenib(HMPL-523)在中国复发/难治性(R/R)成熟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有效性和药代动力学特征。

结果显示,在RP2D剂量下疗效可评估的59例惰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为50.8%,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12个月,表明该疾病易受Syk抑制。亚组分析显示,在43例疗效可评估的滤泡性淋巴瘤(FL)患者中,ORR为60.5%,mPFS为11个月。

点击阅读原文


5. AACR 官方博客《Cancer Research Catalyst》发文 - TIL疗法:酝酿30年的黑色素瘤新疗法

 Lifileucel ( Amtagvi )是一种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TIL )疗法,也是同类中首款个性化免疫疗法,可增强患者黑色素瘤中已有的抗癌免疫细胞。Steven A. Rosenberg博士(MD、PhD、AACR会士),作为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兼外科主任,他凭借在免疫疗法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荣获2024年AACR癌症研究终身成就奖。

本文介绍了TIL疗法以及Rosenberg 博士 等研究者数十年来开展的基础、转化与临床研究,正是这些研究最终成就了这一重大临床批准。

点击阅读原文


6. 【Haematologica】≤40岁多发性骨髓瘤的预后、临床特征和治疗结局

多发性骨髓瘤(MM)多发于老年患者,中位年龄约为70岁,但有部分患者发病年龄不足40岁,这部分患者占所有MM患者的1%左右。《Haematologica》近日发表一项研究,阐述了诊断时年龄≤40岁的MM患者的具体临床特征和预后。

研究表明,与41-65岁的患者相比,诊断时年龄≤40岁的年轻MM患者的10年OS率明显更高。此外ISS I期的发生率较高(43% vs 28%),但髓外骨髓瘤的发生率更高(38% vs 18.2%)(特别是骨外16.5% vs 3.7%),可见与普通骨髓瘤人群相比,年轻骨髓瘤患者似乎具有独特的生物学习惯的临床特征。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更好地了解年轻的骨髓瘤患者的复杂生物学特征,从而为≤40岁时诊断的MM患者提供具体的建议和优化骨髓瘤治疗。(来源:聊聊血液)

截屏2024-07-31 14.19.43.png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tcz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tcz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8月01日
刘敏
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 | 肿瘤内科
通过高通量分子对接和虚拟筛选由271,380个小分子组成的文库,鉴定出一种有效的TALDO1变构抑制剂AO-022,可抑制BC的体外迁移和体内肿瘤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