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这一目标。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恶性肿瘤防控事业和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进步,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CSCO YOUNG)和良医汇联手打造了【35Club—菁英加速营】系列活动,为领域内的青年肿瘤医生提供和业内大咖 1V1 交流机会,覆盖科研能力提升、领导力培养、演讲口才技能提升等内容,聚集交流共享空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2024年6月29日,一群优秀的青年肿瘤医生齐聚上海,首期【35Club—菁英加速营】正式起航。
YOUNG •时代 崭露头角
枕典席文,一脉相承 —《抗癌必修课》新书发布
会议伊始,《抗癌必修课》新书发布仪式正式启动。该书是由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联合良医汇共同出版,由解放军总医院江泽飞教授、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李进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殷咏梅教授共同担任名誉主编,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碧芸教授、上海市东方医院薛俊丽教授担任主编,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多位专家担任审编。该书涵盖癌症治疗与康复的全方位指导,包括抗癌方式、患者自我修养、家属关怀等。并特别增设家属指南,强调家属在抗癌中的重要性。 不仅能满足患者诊治知识的需求和渴望,更能通过对技术、治疗前景的介绍和心理调适而激励和引导患者,帮助他们点亮希望,提高诊疗效果,改善生存预后。
江泽飞教授首先致辞,他指出《抗癌必修课》是一本为癌症患者和家属量身定制的实用宝典。在现代医疗环境中,患者和家属通过互联网获取的信息量日益增加,但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相关性却参差不齐。为了提高患者对治疗方案的理解和接受度,我们编撰了这本书,希望通过清晰和权威的信息解释复杂的医学知识,以增强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
江泽飞教授致辞
王碧芸教授在发言中提到,《抗癌必修课》一书汇集了广泛的专家智慧和努力,不仅深入探索和总结了医学知识与临床治疗,也旨在为癌症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必要的帮助和科普信息,将医院的治疗延伸至院外服务。感谢主编教授及所有参与编撰的同仁们的辛勤付出。《抗癌必修课》旨在成为癌症患者及其家属的坚实后盾,为他们带去希望与力量。
王碧芸教授致辞
在现场各位医学专家同仁的共同见证下,江泽飞教授、王碧芸教授、薛俊丽教授及良医汇董事长王珏先生上台推动启动杆,宣布《抗癌必修课》新书发布会圆满成功。
《抗癌必修课》新书发布
【35Club】菁英加速营 —— 主席致辞
随后,菁英加速营活动正式开始,本次大会荣誉主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解放军总医院江泽飞教授分别为本次盛典作开幕致辞,表达了对于青年肿瘤医生的殷切希望。
徐瑞华教授表示很荣幸能与CSCO及良医汇合作,共同打造这一平台,致力于培养和提升青年肿瘤医生的专业技能,将医学智慧的火炬传递给更多优秀的青年才俊,共同策划和推动医学领域的未来发展,让公众更广泛地了解到这群青年医生的努力与成就。希望青年医生能珍惜这次宝贵的机会,积极投入学习与交流,保持对医学的热情与执着,不断创新与尝试,勇于面对各种挑战。一同携手并进,点燃学术的激情,塑造未来医学的新格局,为我国肿瘤医疗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最后徐教授衷心祝愿参与【35 Club—菁英加速营】的学员通过本次大会的交流与学习实现自我超越,达到新的专业高峰。
徐瑞华教授致辞
于金明院士指出作为医生的一员,不仅要追求医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更要致力于医学技术的实践、保障与创新,从而为患者的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这要求医务工作者不仅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还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出色的领导能力。本次加速营围绕领导力和科研能力两个主题,设置了专家讲座、汇报点评等环节,邀请了众多国内医学界的权威,希望年轻医生们能充分利用这一平台,积极交流、相互学习,收获满满。期望各位未来能够成长为具有创新力、领导力和科研力的医学精英,为我国乃至全球的医学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愿大家在未来成为医学界的璀璨新星。
于金明院士致辞
江泽飞教授回顾了其自身与35活动的深厚渊源。期待35活动十周年之际,首届获奖者和杰出学者齐聚一堂,分享他们过去十年的成长和成就,同时也为【35 Club】的年轻学者们提供启发和指导。最后,江教授衷心预祝本次加速营活动圆满成功,并希望更多青年才俊能通过这个平台,迈向更高的舞台。
江泽飞教授致辞
第八届35under35入围第二轮风采展示名单公布
随后,大会公布了入围第八届35under35风采展示第二轮的选手名单,共108位青年医生脱颖而出。
菁英加速营Session1 —— 领导力发展
接下来,江泽飞教授围绕“当代青年医生的领导力修炼之路”作经验分享。其发言涵盖了医学领域的发展历史、个人职业成长和领导力培养的重要性。江教授首先回顾了医学领域的历史变迁,尤其是外科手术和治疗技术的进步,强调了医学界的科学探索和创新对疾病治疗的革命性影响。此外,他分享了自己的教育和职业经历,展示了持续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在医学领域的成就上所起的核心作用。
在领导力的培养方面,江教授强调了医学领域中领导者的角色不仅是管理和决策,更是推动科学创新和团队合作的关键。他指出,一个有效的领导者应具备前瞻性思维、卓越的决策能力和激励团队的能力。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观察,江教授建议医学领域的领导力培养应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专业知识的深化以及人际交往和团队管理的技能。不仅如此,未来医学领导者的培养应结合临床经验、科研能力和国际视野,以适应全球化的医疗卫生挑战。通过这种全面发展,可以更好地推动医学领域的创新和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保障。同时,领导力的赋能也被视为医学教育和职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助于培养能够引领变革的医学领袖。最后,江教授再次强调了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鼓励大家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勇于创新,持续进步。
江泽飞教授分享
头脑风暴—小组讨论及汇报
分享结束后,组织者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小组讨论环节,以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会议通过头脑风暴方式进行,旨在激发学员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汇报环节,来自北京医院赵喆医生代表A组展示了关于领导力构成的精彩讨论。团队利用五角星模型,探讨了领导力的五个关键组成部分,重点讨论了医患关系、科普教育、临床研究、领导力管理和社会价值这五个方面。首先强调的是医患沟通的重要性,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增进医患之间的理解和信任,这是医疗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科普教育,不仅是满足医生个人或医院的需求,更是提升公众健康意识和疾病预防的关键。而在临床研究方面,小组认为当前医生有幸参与从基础到国际化的各类研究,这不仅是一个学习的机会,也是提升医疗技术和更新治疗指南的重要途径。在领导力管理方面,小组讨论了合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多学科团队中的合作,强调了领导者需要具备的协调和包容能力,以促进团队的整体效能和谐运作。最后,小组探讨了社会价值的问题,认为作为医生,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专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患者和社会创造价值。
北京医院-赵喆医生
随后的点评环节,吉林省肿瘤医院柳菁菁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碧芸教授就A组讨论内容交流了看法。他们认为赵喆的发言强调了医疗领导力的全方位影响,包括在医患沟通、科普教育、临床研究以及整体医疗服务管理中的应用,为未来的医疗行业领导者提供了深刻的见解和激励。总的来说,该讨论既呈现了医疗领域内领导力的多方面构成,反映了医疗服务不仅仅关注技术和知识的提升,还包括了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这些观点不仅为参会者提供了深刻的洞察,也为未来医疗领域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指引。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碧芸教授和吉林省肿瘤医院-柳菁菁教授
随后,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GCP中心的吴大维医生作为B组代表发表了关于如何提升医生领导力的精彩演讲。吴医生围绕“提升医生推送影响力”这一主题,从专业能力和精神层面对医生的核心影响力进行了深入探讨。吴医生将医生的核心影响力概括为四个关键词:专业、精神、人格魅力及奉献精神。在专业方面,他提出了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的深化,强调了医生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医疗和科研能力,也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和患者需求。在精神层面,吴医生讲述了人格魅力的重要性,他认为医生应具备高尚的人文精神和奉献精神,这不仅能够提升医生与患者间的互信,还能增强医生在同行及社会中的影响力。他提到,医生的人文关怀和专业责任感是其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吴大维医生
随后的点评环节,柳菁菁教授高度评价了吴医生对医生核心影响力的精彩阐述,并对B组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表达了赞赏。B组讨论内容特别指出,学习力、沟通力和组织力是医生职业发展中的关键能力。传达了医疗领导力的多维性,以及医生在提升个人职业影响力方面需要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人文关怀和管理技巧的重要性。
吉林省肿瘤医院-柳菁菁教授
C组代表发言者由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敬然医生担任。敬医生结合了前述讲者的见解及自己的实际经验,探讨了医生如何提升领导力和对团队的积极影响。敬医生提出,领导力的本质在于设定目标,影响他人,并共同实现这些目标。其中,领导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个人的医疗技能,通过高水平的治疗为患者带来实际好处;二是通过科研和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三是将个人影响力扩展至对社会的贡献。最后,敬医生总结道,领导的基本素质包括专业能力、对学科的贡献以及优秀的管理才能。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了解并善用团队的每个成员的特长,以提高管理效率,并实现医学的核心价值观——用最低的成本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敬然医生
最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贺思佳医生作为D组代表上台发言。贺医生结合自己在国家区医疗中心酒泉医院的支援工作经验,并综合小组团队成员的讨论意见,从个人、团队、患者以及公众四个层面详细分析了医生的核心影响力。贺医生强调,领导力首先应从个人能力提升开始,包括专业技术和科研能力。在团队层面,贺医生讨论了如何与不同专业的同事合作,并通过多学科团队(MDT)的方式展示领导力。对于患者层面,贺医生着重讨论了医生如何通过高效的沟通技巧获得患者的信任,并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提供心理疏导。最后,在公众层面,贺医生强调了医生在进行健康宣教和疾病预防方面的责任,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时代,医生应积极参与公众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贺思佳医生
随后的点评环节,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李娟娟教授特别表扬了这两个团队的表现,强调了他们的凝聚力、亲和力和有效的表达方式。并指出,C组的发言人表现得非常稳健,发言充分中展示了其对于领导力的深刻理解和实际应用。不仅总结了团队内部的专家意见,还展示了对未来个人发展方向的明确规划。对于D组,李娟娟教授使用了“真实”和“真诚”来形容她的发言,认为她通过分享个人和团队在工作和学习中的实际经历,有效地阐述了领导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性。李娟娟教授总结说,这些分享像是江泽飞教授在年轻专家心中种下的种子,期待这些种子未来能够成长并开花结果,象征着医疗领导力的繁荣发展。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李娟娟教授
菁英加速营Session2 —— 科研力发展
活动下半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江一舟教授以“临床医生如何结合自身情況开展科学硏究 ” 为题作经验分享。江教授首先强调,科学研究对临床医生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不仅因为职业晋升的需求,还因为科研活动可以有效地解决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升患者治疗效果。江教授详细介绍了如何从临床工作中提炼研究课题,特别是如何识别和定义关键的临床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科研的出发点。他建议临床医生应从实际工作中发现和细化这些问题,并利用现有的资源如公共数据库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索。他特别提到,利用如TCGA和SEER等数据库,可以无需大量初始投资即开始科研项目,这对资源较少的研究者尤为重要。
接着,江教授讨论了如何将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项目,强调了研究设计的规范性和与多学科专家合作的重要性。他提出,高质量的研究不仅需要精确的实验设计,还需要跨领域的协作,包括基础科学家、统计学家和其他临床医生。
在策略上,江教授建议临床医生应该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资源条件选择适合的研究类型,并提出三种研究场景:资源丰富时,可以开展前瞻性研究和转化研究;资源有限时,建议建立本中心数据库,聚焦于特定人群或疾病;资源极为有限时,则应利用公共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或探索性研究。
江一舟教授分享
头脑风暴-小组讨论及汇报
在讨论环节中,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谢一兆医生作为D组发言人展示了年轻医研团队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进行科学研究的策略和成果。他强调了团队在进行前瞻性和验证性研究中的多个项目,特别提到了针对新兴靶向药物和治疗策略的实际应用研究,如对国际新药上市后在中国实施的研究,以及临床未满足需求的探索。此外,谢医生也分享了如何扩展到多学科合作,与其他科室共同推进临床与基础研究的结合,以全面推动医疗实践的改进。最后,谢医生呼吁年轻医生和研究人员利用现有资源,通过科学合理的研究设计,解决临床上的关键问题,增强研究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谢一兆医生
在嘉宾点评环节,江苏省人民医院陈晓锋教授指出,谢医生从主导研究项目中细化并拓展出分支研究是一种高效的策略,这不仅可以深入探索特定现象,还能增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此外,与其他学科的合作是扩展研究影响力的重要方式,例如与上游科室合作探究更广泛的科学问题。陈教授鼓励年轻研究者利用这种方法,从导师的主要研究中发掘新的问题,进一步探索未知领域。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在原有研究基础上进行创新,提高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科学价值。这种策略不仅促进了科学研究的深入,也为年轻学者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江苏省人民医院-陈晓锋教授
随后,来自辽宁省肿瘤医院周明祎医生代表C组分享讨论结果。周医生强调,作为一线临床医生,从实际临床工作中识别问题并转化为研究题目是科研工作的起点。并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医生的科研力:首先是临床科研的“规范”。临床研究的终极目标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因此研究的规范化操作至关重要。年轻医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参与国内外的多中心研究,学习研究设计和规范执行过程。其次,周医生讨论了基础科研的“创新”和“热爱”。持续的创新是基础科研的核心,而对科研工作的热爱则是支持医生持续进行研究的动力。此外,周医生提到了与上级和前辈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利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扩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辽宁省肿瘤医院-周明祎医生
随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刘静教授作总结点评。刘教授指出作为一线医生,早期参与多中心研究,尤其是国际合作项目,是积累经验和学习研究设计的良机。
此外,刘教授肯定了周医生发言中提到的基础科研的挑战,尤其是在面对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时如何调整心态和策略,并强调了热爱和持续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这是科研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驱动力。刘教授认为周医生的分享不仅为年轻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科研指导,也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在全球化科研环境中,维持和利用国际联系的必要性。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刘静教授
在B组的发言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艾罗燕医生分享了如何从临床实践中挖掘科研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艾医生通过临床实例引出三种科研路径:资源丰富型("财大气粗型"),能够进行大规模的队列研究和验证;资源有限型("小家碧玉型"),主要依赖公共数据库和文献研究;以及适合临床医生的"弯道超车型",利用现有的临床资源和简单实验设计进行创新研究。艾医生特别强调了第三种路径的实用性,提出临床医生可以利用现有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在日常医疗实践中设计小规模的创新试验,通过实际治疗反馈来调整研究方向。例如,通过结合抗血管治疗和免疫治疗来探索新的治疗组合,即使是单中心的小规模试验也可能发展为具有更广泛影响的多中心研究。此外,艾医生提倡将这种实验性治疗和研究通过伦理审查,并与制药公司合作,以提升研究的规范性和影响力。通过这种方式,临床医生不仅能解决病人当前的治疗需求,也能为未来的临床指南提供科学依据。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艾罗燕医生
随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秦文星教授在点评环节充分肯定了艾罗燕医生的分享为临床医生如何参与并推动科学研究提供了实际的指导,强调了临床与科研结合的重要性,并鼓励医生利用现有临床经验和资源开展创新研究,极具实践价值。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秦文星教授
在A组汇报环节,北京医院赵喆医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万蕊医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孙博洋医生、广东省人民医院张嘉涛医生和上海市胸科医院纪文翔医生共同参与发言,详细介绍了A组在头脑风暴会议中的讨论成果。诸位医生提出,科研思维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五个D”:Difference(差异), Deny(否认), Debate(辩论), Detail(细节), 和Duration(持续性)。A组成员用具体的研究案例,阐述了这些元素如何在医学研究中找到应用,并推动科研项目的进展:1. Difference(差异):科研的起点通常源于发现新问题或新现象,从而定义研究方向。例如,在肺癌免疫治疗中,不同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差异促使研究人员探索基因突变的分布情况。2.Deny(否定):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即在不断地否定中达到螺旋式上升的过程。3. Debate(辩论):科研设计和执行过程中的反复讨论和评估是提高研究质量的关键。通过多次迭代,可以优化研究设计和实验方案。4. Detail(细节):关注实验和临床观察中的细节可以揭示新的科研方向和治疗方法。例如,化疗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的机制探讨,可以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5. Duration(持续性):科研是一个长期且连续的过程,每项研究的完成都可能引出新的问题和新的研究方向。维持研究的持续性不仅可以解决现有的科学问题,还可以促进科研人员的成长和发展。
北京医院-赵喆医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万蕊医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孙博洋医生、广东省人民医院-张嘉涛医生、上海市胸科医院-纪文翔医生
随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魏嘉教授对A组成员的展示进行了深入点评。魏教授赞赏了A组通过五个关键词展示的科研思维,强调这种方法体现了对科学问题深刻的探索和好奇心。魏教授通过比喻描述科研过程,象征性地提到了“水面下的鸭子”来形容科研工作的隐秘努力和挑战。尽管资源充足,真正推动科研前行的还是科研人员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决心。魏教授认为,科研团队应以解决实际临床问题为出发点,这不仅有助于科学的进步,也能直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魏嘉教授
最后江一舟教授对本环节进行了小结,对小组学员们的讨论予以肯定和赞赏。
大会总结
在本期菁英加速营步入尾声之时,大会主席王碧芸教授进行了精彩的总结。王教授首先感谢了会议中江泽飞教授和江一舟教授的贡献,其演讲不仅为青年医生提供了学习的典范,也激发了参与者对科研和实践的热情。随后,王教授对各小组的展示表示赞赏并充分肯定了这一学术交流平台的重要性。最后,王教授对未来的医疗和科研工作表达了美好的祝愿,希望通过会议能够助推青年医生在职业道路上取得更大的进展和成功。
王碧芸教授总结
现场精彩瞬间
排版编辑:35under35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