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4国际血液病学临床与转化研讨会 | 胡豫教授:从出凝血疾病诊疗研究看多学科融合发展

06月14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24年5月31日至6月2日,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主办,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血液病与微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承办的“2024国际血液病学临床与转化研讨会暨第十三届血液肿瘤两江论坛”在渝顺利召开,来自国内外的血液学研究领域专家同道齐聚山城,共探血液病领域新进展。在本次大会现场,【肿瘤资讯】有幸邀请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教授接受采访,基于出凝血疾病诊疗研究进展深入解读多学科融合发展,详情如下。

胡豫
教授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
华中科技大学血液病学研究所所长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
“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
中华医学会 血液学分会候任主委(血栓与止血学组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副会长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实验血液学会副主委
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医学会血液病分会主委
中华血液学杂志/临床血液学杂志副主编
Thrombosis Research/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副主编

出凝血疾病治疗的机遇与挑战

胡豫教授:目前,出凝血疾病治疗领域已取得长足进展。例如,血友病的基因治疗技术为该疾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愈性希望,且当前国内已开展多项相关临床试验。对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已有众多国产新药问世,例如促进血小板生成药物海曲泊帕等。同时,国内ITP的治疗指南也在不断更新,旨在及时纳入这些最新研究成果。在静脉血栓诊疗方面,国内的分子诊断技术同样发展迅速,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开发适用于临床的血栓芯片。结合深入的遗传学研究和新兴的抗凝药物等治疗手段,血栓性疾病的防控已经迎来了新的机遇。总体来看,在出凝血疾病治疗领域,如今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各方都在积极开展新诊疗方案的探索。

然而,个人认为出凝血疾病的诊疗在跨学科应用及多学科融合方面尚显不足。包括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小板减少症、血栓性疾病等在内的出凝血疾病,在临床上非常常见且不仅限于血液科范畴。因此,形成多学科专家联合探讨的机制显得尤为迫切。此外,在多学科合作中,如何处理不同学科间理念的差异,如何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形成共识和指南规范,既体现科学性和特色,又具有普适的指导意义,这都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多学科协作,探索在出凝血疾病诊疗中的创新实践

胡豫教授:出凝血疾病的诊疗因其疾病本身特性,涵盖了临床多个学科理念。在本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07年便成立了血栓与止血医学临床研究中心。该中心汇集了血液科、心内科等多个临床常见血液病诊疗专科,共同收集病例数据和制定评估标准,并形成了统一的诊疗共识,确保在DIC和静脉血栓等疾病诊疗方面实现全院范围内的规范化管理。这样的共识不仅对各专科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而且在临床实践中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举例来说,静脉血栓的复发率曾高达25.5%,而目前在我院已显著降低至5.6%,降幅达20个百分点。正如我们血管外科主任所感叹的,目前所采取的多学科协作模式非常有效,以至于现在因静脉血栓住院的病人数量已大幅减少。

总体而言,通过构建多学科团队,我们实现了研究资源与成果的共享,共同制定并遵循指南规范,全院上下统一行动,最终实现了卓越的诊疗成果。

展望未来,将进一步深化多学科融合实践工作

胡豫教授: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多学科融合的实践工作。鉴于出凝血疾病的特性,其本身就涉及多个专科领域,因此无论是临床研究还是基础研究都应当采取多学科协作的发展路径。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不仅能够促进综合治疗方案的创新,而且其研究成果也将惠及各参与学科的自身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责任编辑:沈杉杉
排版编辑:xiaodon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6月16日
刘海燕
丹东市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在静脉血栓诊疗方面,国内的分子诊断技术同样发展迅速
06月14日
赵瑞
漯河市中医院 | 血液内科
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不仅能够促进综合治疗方案的创新,而且其研究成果也将惠及各参与学科的自身发展,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