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性乳腺癌较为常见,属于高发乳腺癌,其肿瘤细胞对人体有较强的侵袭性,威胁生命。该癌症难治性、复发率、远端转移率均高[1]。常规治疗虽可见一定疗效,但不同亚型三阴性乳腺癌的预后差异显著。新辅助化疗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该癌症对机体健康、生命安全等的影响,能改善乳腺病变组织体积、占位情况,抑制恶性肿瘤细胞侵袭,延长患者的生存期[2]。目前,三阴性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方式多样,期间所用的药物类型不同,效果略有差异。因此,本文探讨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报告如下。
张芳.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4,41(02):137-138.DOI:10.13586/j.cnki.yjyx1984.2024.02.035.
三阴性乳腺癌
三阴性乳腺癌发病机制及疾病特点
该病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肥胖、机体性激素水平、生活环境等有关。肥胖者的雌激素将对乳腺上皮细胞产生影响,易干扰腺体组织状态、诱发恶性病变。性激素水平异常对诸多组织器官及腺体状态均有影响,雌、孕激素水平异常升高将对性激素受体产生干扰。因此,乳腺恶性病变的发生与机体性激素水平有一定相关性。生活环境对乳腺恶性病变存在诱发性,于生活中接触辐射性物质、化工业污染,易导致细胞恶性病变、诱发肿瘤[3]。三阴性乳腺癌早期发病无特异性症状,多数患者无法及时就诊,仅少数经体检早期发现。随着病情发展,将逐步出现乳房局部肿胀、乳头溢液、腋窝淋巴结肿大、乳房皮肤不对称及酒窝征、局部组织隆起等。因病变组织质地较坚硬且表面不光滑,患处与周边组织无分界,因此不易被发现而影响了治疗时机[4]。此外,三阴性乳腺癌病变细胞侵袭性强、远处转移风险高、病死率较高、预后普遍较差、复发率较高,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存期限,给患者带来痛苦的同时降低了生活质量,加剧了经济负担。
三阴性乳腺癌分型
1. 基底样 1 型、基底样 2 型
该类型于就诊三阴性乳腺癌中属于高发类型,影像学中病变组织近似良性病变,且形态规则、可见平滑边缘。随着病情的进展,有明显淋巴细胞浸润,该类型需辅以病理检测确诊。
2.间充质样细胞型
以侵袭性强、易转移为特点,影像学显示化生性乳腺癌形态;病理检测可见肉瘤样、鳞状上皮样分化。因肿瘤细胞黏附性低,其发生远端转移率高。
3.间充质干细胞型
间充质干细胞型是三阴性乳腺癌亚型之一,以癌细胞具有干细胞性质为特点。因其有多细胞分化功能,故复发率高,有高侵袭转移性,影像学检查见毛刺征、尖角征影,病变组织形态不规则,边缘较光滑且病情进展较快。
4.雄激素受体型
影像学可见高密度影,且病变组织形态不规则伴组织钙化,淋巴组织发生远端转移概率较高,其病变组织占位明显、体积大。
5.免疫调节型
影像学以局部炎症引起水肿、免疫细胞浸润肿瘤病灶为特点,因具有免疫系统激活延迟特点,其发病期间症状反应并不明显或病症反应出现较其他类型更具隐匿性。
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现状
目前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 3 种。手术采用经乳腺切除处置,能有效清除病灶。化疗采用化疗药物,能对恶变细胞进行消杀、抑制恶性病变进程,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癌症对生存期限的影响[5]。放疗是以放疗机对病灶释放放射性物质,以达到消杀恶变细胞,促进病变坏死、萎缩的目的,有一定功效。3 种方法于疗效方面均略有不足。手术对患者身心状态影响较大,且该方式不足以抑制术后疾病复发,因此后续需配合放、化疗。放、化疗相比手术的创伤性较低,但化疗药物及放疗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均对人体有影响,因此患者常出现不良反应、免疫功能下降或肝肾功能损害等。
新辅助化疗
新辅助化疗特点
新辅助化疗作为新型化疗方式,于术前予以化疗,对恶变组织体积进行干预,使病变体积缩小,进而满足手术要求,有利于手术开展。在恶性肿瘤治疗中,新辅助化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提高生存率有积极影响。
新辅助化疗药物类型
1.铂类
铂类药物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率,其具有较强的抗肿瘤功效。药物进入肿瘤细胞后与其基因充分结合,使其产生 pt-dna 加合物,使恶性肿瘤细胞坏死或凋亡,进而抑制肿瘤细胞对健康组织的侵蚀性,管控其病变组织占位情况,使肿瘤得到治疗,病情、病程等得以减缓。顺铂、卡铂、奥沙利铂、奈达铂、洛铂等均为铂类化疗药物。顺铂适用于多种类型恶性肿瘤的铂类化疗,属于第一代铂类药物,以静脉注射进行给药,顺铂药物成分与恶性肿瘤细胞相结合,对其基因产生干预、抑制,从而使其凋亡。卡铂以抗肿瘤生长为作用机制,其与顺铂较相似,其原理是以抑制肿瘤细胞基因合成为主要方式,对恶性肿瘤细胞毒杀伤作用显著,同时能抑制肿瘤细胞活跃度,产生抗肿瘤的功效。奥沙利铂作为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物,其作用机制与其他铂类相同,但较其他铂类药物的毒性小,具有一定的用药安全性,适用于对其他铂类药物耐受度差的患者,其治疗作用明显。奈达铂与奥沙利铂均为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物,该药以水溶性好、毒副作用小、抗癌谱广为特点,适用于多种肿瘤疾病类型,且奈达铂能与多种化疗药物联合使用,药用安全性、应用价值等在治疗中具有优势。洛铂在乳腺癌、小细胞肺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中疗效显著,洛铂作为烷化剂,其抑制肿瘤、细胞毒的作用较显著,对恶性肿瘤有明显的治疗功效,病程发展至中晚期的患者使用后的治疗作用明显。
2.吉西他滨、卡培他滨
该两种药物在三阴性乳腺癌晚期治疗中有较高的应用率,是一线化疗药物。吉西他滨属于新的胞嘧啶核苷衍生物,其作为嘧啶类抗肿瘤药物,经代谢进入恶性肿瘤细胞基因,对细胞核苷酸还原酶产生抑制,进而降低细胞内脱氧核苷三磷酸酯,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复制、增殖,对多种类型实体肿瘤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卡培他滨为有机化合物,常用于晚期原发性乳腺癌、转移性乳腺癌治疗。其作为五氟尿嘧啶口服抗癌药物,能对其他类型化疗药物未见成效的恶性肿瘤产生治疗作用,药物以抑制细胞分裂、对性肿瘤细胞蛋白质合成进行抑制的方式干预肿瘤生长,有显著杀灭癌细胞的功效。以吉西他滨、卡培他滨对三阴性乳腺癌实施新辅助化疗,有一定治疗作用,但部分患者用药不良反应明显,该类药物的用药价值、疗效等尚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3.蒽环类、紫杉烷类
该两种药物在新辅助化疗中属于基础治疗用药,蒽环类抗肿瘤药物中的多柔比星、表柔比星、吡柔比星、柔红霉素等均具有抗肿瘤功效,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实体肿瘤治疗中均有显著功效。作为一线治疗药物,蒽环类具有抗瘤谱广、有效性高、抗瘤作用明显等特点,药物通过嵌入 DNA 双链方式,对恶性肿瘤细胞的基因复制、RNA 合成产生抑制,以此干扰肿瘤细胞增长、管控肿瘤体积,对恶性肿瘤产生治疗作用。紫杉烷类抗肿瘤药物成分提取自植物,治疗中常用药物有紫杉醇、多西他赛,其功效为诱导和促使微管蛋白合成微管,抑制干扰细胞微管,进而抑制微管正常循环,干预肿瘤细胞分裂。紫杉烷类药物的生物活性高、水溶性强,且毒副作用低,其成分对肿瘤拮抗具有高选择性,具有一定的用药安全性。蒽环类、紫杉烷类药物联合用于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其效果较显著,可对腺体病变组织充分干预,对肿瘤细胞的消杀功效明显,新辅助化疗疗效基本可达预期,应用率较高。
4.抗微管生成药物
微管生成抑制剂对肿瘤新生血管可产生抑制功效,能对细胞形态、活动等产生抑制,干扰微管蛋白聚合、有丝分裂,进而干预血管生成。该药物用于恶性肿瘤治疗,除抑制肿瘤抗微管生成外,还可干预肿瘤血氧、能量等供给,进而管理其体积增长,规律用药可达到抗肿瘤目的。目前用于肿瘤治疗的微管生成抑制剂,以贝伐单抗、奥瑞他汀、美坦新等较常用。贝伐单抗具有靶向抗血管生成作用,其药物成分可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充分结合,以此管控肿瘤微管的生成,在多种类型恶性肿瘤治疗中均有良好效果。奥瑞他汀属于合成抗肿瘤药物,其作为抗有丝分裂剂,能对微管蛋白聚合产生阻断作用,干预细胞分裂,因此该药具备抗微管生成功效。同时,奥瑞他汀具有细胞毒性,可对肿瘤活性产生拮抗,其抗肿瘤效果显著。美坦新的癌细胞杀伤作用显著,能与癌细胞表面 HER2 受体结合,于细胞内释放其药性,同时该药可抑制微管蛋白。因此,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美坦新应用效果显著。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给予抗微管生成药物,病变体积能在短时间内减小,同时能抑制微管生成,有助于维持患侧腺体组织状态稳定,进而到达预期治疗的目的,为后续治疗奠定了基础。
新辅助化疗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和应用价值
对三阴性乳腺癌实施新辅助化疗,不同类型、不同作用机制的化疗药物,其功效、用药安全性、患者用药耐受度等均有差异。三阴性乳腺癌各亚型对人体生理功能影响、生命安全干扰性及疾病发展进程存在差异,新辅助化疗也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同时还需参考病情进程、年龄及机体状态等合理选择化疗药物,进而促进新辅助化疗发挥功效,维护患者安全,为其后续治疗奠定基础。此外,治疗期间的药物剂量、用药密度、疗程等对疗效存在一定影响,应实施针对性调整,在维护新辅助化疗功效的基础上维护其耐受度,提高治疗有效性。
小结
新辅助化疗意义在于提高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有效性、疾病康复率,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预后。新辅助化疗能使病情得到及时控制,同时保护了患者生命安全及生理功能,对其预后恢复存在积极影响[6]。该治疗用药类型多样,应结合其三阴性乳腺癌亚型、机体状态、病程等合理选择化疗药物,在促进新辅助化疗功效发挥的基础上,保障机体用药耐受度、安全性等,以提高治疗有效性及康复率。
展望
新辅助化疗对三阴性乳腺癌具备治疗功效,但在应用中受恶性肿瘤特殊性、对人体危害性因素的影响,术前予以新辅助化疗虽能控制病情,但术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预后不及预期。目前,临床对新辅助化疗在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中的作用、功效等尚处于探寻阶段,需更为深入研究以明确其应用价值,做进一步完善及革新,进而促进其在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中能切实发挥作用,促进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生存期限等。
略
本文仅供专业人士参看,文中内容仅代表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立场与观点,不代表肿瘤资讯平台意见,且肿瘤资讯并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若有任何侵权问题,请联系删除。版权归文章作者所有,作者拥有所有法定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