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超凡联盟】郑红梅教授:共享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策略,同探乳腺癌免疫治疗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研究要点

04月10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乳腺癌已超越肺癌,成为全球发病率第一的恶性肿瘤。骨转移作为晚期乳腺癌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那么,临床应该如何预防及治疗乳腺癌骨转移?免疫治疗又在乳腺癌临床诊疗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在此,【肿瘤资讯】特别邀请湖北省肿瘤医院乳腺中心牵头负责人郑红梅教授结合其临床诊疗经验,分享乳腺癌骨转移的流行病学现状及治疗策略,探索免疫治疗在乳腺癌中的应用未来。

本期特邀专家—郑红梅  教授 

郑红梅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硕士生导师
湖北省肿瘤医院乳腺中心  副主任/牵头负责人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访问学者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 青年专家
湖北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青委会 副主委
湖北省微循环学会乳腺甲状腺专委会 副主委
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委会青委会 副主委
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乳腺肿瘤专家委员会  副主委
2023 年入选湖北省医学青年拔尖人才
2015 年入选武汉市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
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湖北省卫健委青年人才项目1项,参与国际和国内多中心乳腺癌药物临床试验(GCP)1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第一和通讯作者SCI论文9篇。
《Cancer中文版》编委、《中国肿瘤临床》和《Frontiers in oncology》审稿专家

发生率高,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疗现状分析

郑红梅教授:骨转移是晚期肿瘤患者最常见的转移类型,同时亦是较为常见的伴随转移类型,存在肝转移、肺转移等内脏转移的肿瘤患者可能也伴有骨转移,这是恶性肿瘤骨转移比例相对较高的原因之一。全球每年有超1800万例的新增恶性肿瘤患者,其中50%以上的患者将进展为骨转移。对恶性肿瘤骨转移及骨相关事件(SRES)的管理是目前临床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乳腺癌骨转移多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溶骨性病变,少数患者表现为溶骨成骨混合性病变。骨转移病灶会破坏骨的生理结构和机械强度,常伴有中、重度骨痛,严重者可发展为病理性骨折,而骨转移灶形成的软组织包块可能压迫周围重要神经血管,导致肢体局部功能丧失。SRES则包括骨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等,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自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临床接诊时发现,乳腺癌骨转移最常见的表现往往主要是骨痛、病理性骨折,其中,骨痛是最明显、直观的表现,约占80%;而病理性骨折的发生率约为10%~20%。

综合考量,为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定制个性化治疗策略

郑红梅教授: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目标包括:缓解疼痛、恢复功能、控制肿瘤进展、预防及治疗SRES,从而达到最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乳腺癌骨转移作为一种终末期全身恶性疾病,临床治疗应以全身治疗为主。其中,内分泌治疗、化疗、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靶向治疗已成为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基本治疗方式,而新型靶向治疗药物,如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靶向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TROP2)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抑制剂、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PAM信号通路)抑制剂等则在特定患者群体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免疫治疗,如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抑制剂在乳腺癌,尤其是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双膦酸盐、地舒单抗可用于预防和延缓SRES的发生、发展。此外,合理的局部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可以更好地控制和改善骨转移相关症状,完善的疼痛管理和关怀支持也可明显改善此类患者的生存质量。

总之,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学科协作,综合考虑患者的机体状态、现有治疗手段,以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目前,乳腺癌骨转移的一线、二线治疗相关临床研究数据较多,但后线治疗仍缺乏高水平的循证医学证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骨转移患者往往同时伴随内脏转移,因此,临床需要结合患者的乳腺癌分子分型进行治疗,如Luminal型乳腺癌优选内分泌治疗及内分泌靶向治疗;TNBC考虑化疗、新型ADC药物治疗、免疫治疗;HER2过表达患者,可能会考虑抗HER2靶向治疗联合化疗。

独具优势,免疫治疗TNBC疗效更佳

郑红梅教授:相较于其他亚型乳腺癌,TNBC具有独特的分子特征,使其更适合免疫治疗。TNBC具有以下免疫学特征:一、TNBC患者往往处于PD-L1高表达状态,在早期TNBC患者中达19%;二、TNBC患者的肿瘤突变负荷(TMB)更高,患者往往存在多基因突变,如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突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高表达等,且均高于其他乳腺癌亚型;三、TNBC患者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偏多。T细胞浸润与乳腺癌患者的更好预后相关,而TNBC患者与其他亚型乳腺癌相比,TILs水平更高。这也从另一方面验证TNBC存在“免疫-热”微环境,导致患者对免疫抑制剂的反应率更高,免疫治疗更有效。

未来可期,免疫联合治疗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郑红梅教授:免疫治疗已被写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改变了晚期TNBC的治疗格局,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亦对晚期TNBC的一线治疗做出了明确提示。目前,晚期TNBC仍是以紫杉醇等化疗药物为基石治疗,并在此基础上联合PD-1/L1抑制剂进行治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PD-1抑制剂治疗为Ⅱ级推荐,2A类证据)。

尽管近年来,TNBC免疫治疗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单一药物疗效有效,联合多种作用机制的药物(包括免疫联合化疗、双免联合治疗、免疫联合靶向治疗等)来提高疗效是未来免疫治疗的发展方向。尤其是随着如PARP抑制剂、PI3K抑制剂、抗TROP2-ADC、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EK)抑制剂、热休克蛋白90抑制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以及新型ADC药物等靶向治疗药物的不断问世,新型癌症疫苗、溶瘤病毒、过继性免疫细胞疗法(AC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等新疗法的不断探索,免疫联合靶向治疗将成为未来研究探索重点。
在不同亚型乳腺癌中,正在进行着多项免疫联合新型ADC药物的相关研究,其中应用较多的是免疫联合抗TROP2-ADC治疗TNBC。在HER2阳性乳腺癌中,免疫联合HP双靶(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ADC药物(如恩美曲妥珠单抗、德曲妥珠单抗)治疗方案亦在尝试中。在Luminal亚型乳腺癌中,免疫联合化疗亦在探索中。最近,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SABCS)中公布的KEYNOTE-756研究结果提示,免疫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可以提高雌激素受体阳性(ER+)/HER2阴性(HER2-)乳腺癌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当然,其远期无事件生存期(EFS)或总生存期(OS)数据尚不成熟,期待未来有更多生存数据披露,为临床治疗带来更多信心。总之,免疫联合治疗是临床颇具前景的治疗方案,希望未来有更多突破性进展,能够为乳腺癌患者带来更多治疗希望。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Anni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IRIS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3月21日
胡成如
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骨转移治疗如何更规范值得探讨
01月14日
李国君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 | 血液肿瘤科
乳腺癌免疫治疗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研究要点
01月10日
欧阳波
酒钢医院 | 呼吸内科
内容很精彩,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