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大国医者·时代之光】范虹教授:免疫治疗锦上添花描绘新篇章,精细化全程管理带来更好生存

2023年12月10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多学科规范化治疗是肿瘤全程管理的核心。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外科手术逐步走向精细化,微创手术已成为主流;而免疫治疗的飞速发展如虎添翼,让食管癌综合治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食管癌患者带来了更好的生活质量、更长的生存时间。


【肿瘤资讯】特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范虹教授从外科医生角度畅谈免疫治疗时代下食管癌的全程管理,以及中国经验如何更好解决世界食管癌难题。

本期特邀专家—范 虹 教授

范 虹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副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大外科主任、胸外科执行主任
复旦大学工研院双聘研究员
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院research fellow
da Vinci Surgical System机器人系统Console Surgeon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胸外科专委会常委
上海市医学会胸外科专委会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胸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科委基金评审专家
厦门市拔尖人才

外科技术日新月异扮演重要角色,

免疫治疗成效显著锦上添花

范虹教授: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食管癌新发病例数约占全世界一半以上[1]。目前,外科手术切除是延长食管癌患者生存有效且可靠的方法。食管癌的外科手术方式比较多,几经变化,由最初的开胸、腔镜到现在的机器人手术。目前,微创手术已成为现代医学的主要发展方向,腔镜食管癌手术是常用的主流治疗手段,相信随着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在食管癌治疗中的进一步应用,未来会给食管癌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早期食管癌,手术切除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局晚期食管癌患者则需要进一步综合评估根治性手术的可行性。例如,对于可切除的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建议术前先行新辅助治疗。目前,在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新辅助领域,多项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效。例如,我国单臂、开放性、II期研究TD-NICE研究就探索了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价值。该项研究共纳入45例患者接受治疗,结果显示[2],替雷利珠单抗组的主要病理缓解(MPR)和病理学完全缓解率(pCR)分别为72%和50.0%,与其他PD-1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疗效相当,但安全性更好。

对于不可切除局晚期食管癌患者,根治性放化疗是标准治疗手段,但多数患者最终会出现疾病复发、转移。而PD-1抗体联合根治性放化疗为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五大举措助力更好全程管理,

多学科规范化治疗带来更多获益

范虹教授:对于食管癌患者的全程管理,根据以往的临床经验,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使患者更好地获益:

一是加强营养支持。随着治疗手段的增加以及治疗技术的进步,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期不断延长,因此食管癌患者长期的营养管理至关重要。营养不良会导致不良反应增加、肿瘤治疗周期延长、治疗疗效减弱等,因此营养干预应贯穿治疗的全程。未来,临床可从肿瘤诊断开始就将营养筛查、评估及营养干预贯穿于食管癌患者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

二是多学科诊疗(MDT)。目前,MDT在食管癌全程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食管癌患者可在MDT模式下接受最佳治疗方案。而MDT治疗模式,也让越来越多的食管癌患者延长生存,改善生活质量。

三是合理用药。多数食管癌患者一经发现已是晚期,因此全程管理需要重视食管癌一线、二线、三线等不同阶段的治疗,对药物的应用应进行合理的排兵布阵。首先,药尽其用,将每一个药物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其次,用尽其药,在食管癌全程治疗中实现药物全覆盖。未来,临床也应探索更多的联合治疗模式,如免疫联合靶向、免疫联合放疗、免疫联合免疫等不同的联合治疗组合,为食管癌患者提供更多、更优的选择。

四是加强不良反应的管理。随着药物的不断进展,目前免疫治疗联合方案已成为晚期食管癌一线治疗的新标准。因此,临床实践中不仅要关注免疫治疗的疗效,同时也要关注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irAEs)的识别和处理,以期对患者进行更好的管理,增加治疗依从性,让更多的患者获益。因此,在食管癌全程管理策略中,免疫不良反应的管理及监测尤为重要。

此外,随访可以增加患者依从性,也体现了医学的人文性,提高食管癌患者的随访率亦是实现全程管理的重要一步。

替雷利珠单抗改写治疗新格局,

开拓创新向国际同行展现中国风采

范虹教授:随着我国生物药的不断开拓创新,尤其是替雷利珠单抗的出现,刷新了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癌一线治疗生存记录,也证实了替雷利珠单抗在食管鳞癌二线治疗中的作用及地位,改写了我国食管癌的治疗格局。替雷利珠单抗优秀的临床研究数据也使其成功“出海”,积极推动了我国食管癌治疗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面对我国庞大的食管癌发病人群,未来我国应以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积累更多中国数据和临床经验,同时也应开展更多针对全球人群的食管癌临床研究,才能够更好地反映中国创新药物对于全球食管癌患者的疗效,在国际医学前沿领域贡献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

同时,在临床实践中,应集中精力在微创手术和综合治疗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对食管癌患者的救治能力。未来以更加规范化、精准化的手术技能及优化的治疗模式向国际同行展示中国风采。

参考文献

[1]GBD Oesophageal Cancer Collaborators. The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oesophageal cancer and its attributable risk factors in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J].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0, 5(6):582-5.
[2]Xiaolong Yan, et al. Tislelizumab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as neoadjuvant therapy for surgically resectable esophageal cancer: A prospective, single-arm, phase II study(TD-NICE)[J]. Int J Surg,2022 May 18.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Cynthi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C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