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大国医者·时代之光】江浩教授:国产PD-1单抗全线布局走向国际,精准化、差异化探索更优策略

2023年11月0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近年来,由中国PI牵头发起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不断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替雷利珠单抗打造成为新品类“创新出口药”,在食管癌领域绽放异彩。对于中国原研药物的国际化进程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与困难?在肿瘤精准时代下,放疗与免疫治疗如何助力患者更好生存?


【肿瘤资讯】特邀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浩教授就中国食管癌创新药的国际化发展以及食管癌治疗的未来探索方向分享精彩观点。

本期特邀专家—江 浩 教授

江 浩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安徽省江淮名医,博士生导师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暨附属肿瘤医院)放疗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委员
安徽省医学会放疗分会主任委员
安徽省放射治疗技术质控中心主任
安徽省抗癌协会 放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放疗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CSCO鼻咽癌专家委员会常委
CSCO食管癌、肿瘤放疗、转化医学专家委员会委员

安徽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
蚌医一附院国家GCP中心副主任
以第一完成人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

中国原研药扬帆出海走向国际舞台,

差异化研发为决胜关键

江浩教授:国内食管癌创新药PD-1药物应用的视野应是全球性的。以替雷利珠单抗为例,无论是RATIONALE-302研究,还是RATIONALE-306研究,都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人种中开展。而在替雷利珠单抗于中国及欧洲成功获批的基础上,中国原研PD-1药物逐渐加速走向国际,成为造福全球食管癌患者的良好开端,此为其一。

其二,替雷利珠单抗在食管鳞癌领域中布局为全线出击,不论是在早期、中期、晚期,还是与内科、外科等多学科开展联合研究,均有涉猎。免疫联合治疗所取得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这为临床医生使用该类药物带来了极大的信心,而诸多食管癌患者也纷纷受益于免疫联合治疗方案。

关于中国原研药国际化进程所面临的挑战与困难,首当其冲的是不得不面对新药同质化的问题,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均是如此。面对拥挤的PD-1/PD-L1抗肿瘤药物赛道,需要药企与临床医生共同推进以改变现状。例如,在药物适应证的选择上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创新的差异化,进而扬长避短,发挥不同PD-1/PD-L1抗肿瘤药物在不同肿瘤中的治疗价值,同时也为临床医生带来更好的决策参考。此外,中国原研药物在专利布局、临床推广等也面临着不同国家法律条文不同以及文化差异的挑战。

致力精准治疗,食管癌放疗应用前景可期

江浩教授:食管癌是中国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严重威胁老百姓健康的一种肿瘤。在食管癌治疗中放疗的应用相当普遍,不论是在早期、中期,还是晚期。目前放疗与外科手术、内科药物等的联合应用已极为常见。

但毋庸讳言,仍有接近一半左右的食管癌患者会出现治疗失败的情况,如何将放疗与化疗、免疫治疗、靶向药物等有机联合,提高治疗疗效,成为食管癌治疗中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对于早期食管癌,如何进一步提高放疗联合外科、内科治疗的疗效?对于可切除的食管癌,哪些情况适合术前放化疗,放化疗是否需要加入免疫治疗药物?对于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食管癌,以放射治疗为主,如何进一步提高其疗效,确定靶区照射范围?放射治疗如何与化疗、免疫治疗药物联合应用?放射剂量的分割、正常组织的防护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均需要放疗科医生不断努力探索。期待未来能够进行更多与放疗相关的临床研究,进一步为食管癌的治疗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依据。

  深入精准化与差异化治疗,

探索免疫联合更优策略

江浩教授:关于食管癌放疗与免疫联合的问题,是当前放疗界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如何让敏感人群在联合治疗中获益,在临床中备受关注。找寻食管癌免疫治疗的生物标志物,更为精准地选择患者,是未来食管癌治疗面临的重大问题。诚如免疫治疗在肺癌、直肠癌、黑色素瘤等其他肿瘤中的应用均有明确的生物标志物,未来对于食管癌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的探索还需要进一步挖掘。

此外,更多免疫联合治疗模式的探索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例如,在食管癌同步放化疗的应用中,对不能手术的患者,免疫在放疗前、放疗中和放疗后如何联合?特别是对于存在寡转移的食管癌患者,如何将局部大剂量的放疗技术与免疫治疗、化疗药物联合,进而提升转移性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诸如此类,均是放射肿瘤科医生所需要面对的挑战,但亦是食管癌领域有前景的研究方向。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Cynthi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C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