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是全球范围内最为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大众健康。如何进一步提高食管癌的防治水平成为了全球研究者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以替雷利珠单抗为代表的中国创新药物在食管癌治疗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惊艳成果。而近日欧盟委员会批准中国自主研发的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用于食管鳞状细胞癌经治患者,更是彰显中国在抗肿瘤药物研发领域的强劲实力。
【肿瘤资讯】特邀到福建省人民医院房文铮教授解读替雷利珠单抗食管癌研究数据,并畅谈中国经验解决全球食管癌难题的责任担当。
本期特邀专家——房文铮 教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体评估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委员会 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年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家委员会 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心理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福建省医学会肿瘤内科学分会⻘年委员会 委员 主持/参研国家及省部级课题6项
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1 项 参编专著5部、指南1部
重温替雷利珠单抗惊艳数据,扬帆出海展现中国制药实力
房文铮教授:食管鳞癌和食管腺癌在发病原因、生物学行为和治疗反应等方面均不相同,我国食管癌以鳞癌为主,占90%以上,而西方国家则以食管腺癌为主。RATIONALE 302研究作为一项探索替雷利珠单抗单药对比化疗治疗经治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全球性Ⅲ期研究,更聚焦于食管鳞癌,因此更符合中国患者的特征。此外,RATIONALE 302研究纳入了来自中国、韩国、欧洲和北美等10个国家132个中心的512例食管鳞癌患者,研究人群覆盖更广。
RATIONALE 302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总人群还是PD-L1高表达(TAP≥10%)人群,替雷利珠单抗治疗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S)均较化疗患者显著延长(8.6 个月vs 6.3个月;10.3个月 vs 6.8个月),死亡风险分别降低30%和46%,并在所有预定义的亚组中观察到一致的生存获益,且安全性良好。RATIONALE 302研究表明,食管鳞癌患者无论一线治疗如何,无论是来自欧美、亚洲其他国家还是中国,其结果均为替雷利珠单抗治疗经治食管癌患者生存更优,证实替雷利珠单抗能够为全球各地区食管鳞癌患者带来显著临床获益。
近年来,在药物研发技术飞速发展和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双轮驱动下,国内药企的创新实力日益增强,创新药物研发步伐不断加快,获批数量持续攀升。与此同时,越来越多中国本土药企开始将目光对准全球市场。然而,中国创新药走向国际舞台仍然任重道远,还需要在提升临床数据质量、与国际标准全面对标等方面做足文章。再者,当前全球PD-1单抗药物研发已近饱和,“出海”务必要经受更为严苛的审视。替雷利珠单抗治疗食管鳞癌经治适应证获得欧洲认可,意味着其与支持研究数据终获国际认可,中国学者研究实力得到肯定,替雷利珠单抗疗效与安全性再次验证。这一成功案例预示着替雷利珠单抗及更多中国创新药将造福全球患者,为我国PD-1单抗出海奠定基础,开启抗肿瘤创新药国际化新篇章。
RATIONALE 306改写食管癌一线治疗格局,多方携手助力中国原创走向世界
房文铮教授:RATIONALE 306研究是一项对比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与安慰剂联合化疗用于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一线治疗的Ⅲ期临床试验。该研究共纳入649 例随机患者,其中486 例来自亚洲,370 例来自中国。2022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世界胃肠道肿瘤大会(ESMO-WCGI)上,RATIONALE 306研究公布的结果显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可显著延长患者的中位OS (17.2个月 vs 10.6个月),且OS获益在PD-L1评分≥10%的患者(16.6个月 vs 10.0个月)和PD-L1评分<10%的患者(16.7个月vs 10.4个月)中均可见。在次要终点方面,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较单纯化疗延长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 1.7个月(7.3个月 vs 5.6个月)。
2022 ESMO亚洲年会(ESMO Asia)报道了RATIONALE 306研究亚洲亚组的数据,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对比单纯化疗组中位OS分别为18.3 个月vs 11.5个月,中位PFS分别为7.2 个月vs 5.6个月,与全人群结果一致。
2023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上,进一步公布了RATIONALE 306研究的中国人群研究结果,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对比单纯化疗组中位OS分别为16.6 个月vs 11.2 个月,中位 PFS分别为 8.3 个月vs 5.6 个月,且安全性可控,与已发表的总体人群结果保持一致。
中国医学研究要向国际科研前沿靠拢,需要从多个层面着手:
● 首先,最核心是提高研究的创新性和原创性。中国医学研究需要积极走出“跟跑”阶段,进行更多有价值的原始性创新研究。要敢于提出新的假说,进行新颖的实验设计,寻找解决临床难题的新方法新途径。同时,要注重转化医学研究,使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实用价值,能够有效回应和解决临床的需求。
● 其次,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要选拔培养懂国际规则、有国际视野的年轻一代科研人才,通过境外访学、合作研究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合作能力。同时,也要重视博士后、青年学者的科研能力建设,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项目支持,使之成长为中国医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 最后,完善的科研环境和政策支持也至关重要。要持续加大科研投入,优化科研平台和设备条件,强化知识产权和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并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激励和人才引进政策。同时,要加强科普传播,提高公众对医学科研的理解支持。只有系统性地完善科研生态环境,中国医学研究才能不断取得原创性突破,在国际舞台上获得应有的地位。
食管癌防治任重道远,中国经验彰显责任担当
房文铮教授:食管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2020年全球食管癌的新发病例达60.4万例,死亡人数达54.4万例。我国新增食管癌患者约32.4万例,死亡约30.1万例。如何进一步提高食管癌防治水平,是全球研究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以替雷利珠单抗为代表的中国创新药物在食管癌治疗中取得了诸多成果。本次中国原研的PD-1单抗替雷利珠单抗于欧洲获批上市,是我国医药创新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展现了中国在抗肿瘤药物研发领域的实力。未来如何应用中国经验解决全球食管癌难题,体现中国责任担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 第一,中国可以发挥联合研究平台作用,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食管癌临床研究。充分利用我国患者基数大的优势,收集不同地区的临床数据,评估各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积极开发适合不同经济条件地区使用的食管癌筛查模型,评估其针对性和成本效益。通过开放共享研究成果,让更多国家受益。
● 第二,中国要继续发挥创新药研发优势,针对不同食管癌类型研发靶向治疗药物。中国企业先后研制出多种抗PD-1单抗,为食管癌免疫治疗打开新局面。未来还可以研发突破性靶向药物,应对目前食管鳞癌药物短缺的难题。
● 第三,开展系列食管癌防治技术培训项目,面向发展多个国家医护人员开展外科技能、内镜筛查、病理诊断、药物治疗等方面的培训,并选派优秀人才赴相关国家医院授课。通过人员交流和技能传播,传承中国的食管癌诊疗经验。
● 第四,中国要积极推动构建国际食管癌研究网络和注册系统。连接亚洲、非洲、欧美等高发区医院资源,建立常态化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积极参与全球食管癌防治计划,推动形成统一的筛查、诊断和治疗规范,使各国食管癌防治进入标准化、规范化治理阶段。
本次,替雷利珠单抗食管癌用于经治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适应证成功出海极大鼓舞了国内研究者,同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受理用于一线晚期ESCC患者的上市许可申请。目前,替雷利珠单抗在国内已经获批食管癌一线适应证,期待未来替雷利珠单抗更多适应证海外获批。未来中国应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挥自主创新优势,深耕肿瘤免疫治疗,以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解决全球难题。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宋淇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