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BOC/BOA 2023 China】吴荻教授:探索更精细化与个体化治疗,黑色素瘤重磅研究进展解读

2023年07月13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23年7月7日—8日,2023年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3 China在冰城哈尔滨盛大召开。在此次大会上,来自全国的各肿瘤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对2023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的精华内容进行解读和评述,分享并讨论了国际一流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系统梳理了2022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研究进展,助力我国临床肿瘤领域的深入发展。在会议现场,【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到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吴荻教授,就黑色素瘤领域的重要进展进行解读。

专家简介

吴荻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导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 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 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 肿瘤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 肉瘤专家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 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 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 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 肉瘤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化放疗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 化疗专家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 骨与软组织专家委员会 常务委员
吴阶平基金会营养学部 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在本次BOC/BOA 2023 China会议中,黑色素瘤专场2项ASCO研究入选。首先可否请您介绍一下这两项研究的重要意义?

吴荻教授:在本次BOC/BOA 2023 China会议的黑色素瘤专场中,特别就2023 ASCO年会中的两项重要研究进行了回顾。

其中一项为PRADO和OpACIN-neo研究的3年数据更新解读。在黑色素瘤领域,免疫治疗已经从后线治疗、一线治疗、辅助治疗走向了新辅助治疗。在前些年,黑色素瘤新辅助治疗研究就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其中PRADO和OpACIN-neo研究即是早期的代表性研究。此次3年随访数据的发布,让我们对这两项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由于这两项研究设计不同,此次分析进行了横向比较,并且将关注点放在了黑色素瘤新辅助治疗后是进行标准化治疗还是个性化治疗的探讨。

PRADO研究采取的是个性化治疗,其根据疗效反应将患者分为主要病理缓解(MPR)、部分病理缓解(pPR)以及无反应者(pNR),再分别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当年该研究的设计非常超前,也非常贴合临床实际。因为黑色素瘤虽然对免疫治疗比较敏感,但也存在一部分无反应者,即pNR患者,对于这部分患者在辅助治疗阶段应给予不一样的处理,因此PRADO研究进行了分类管理。而OpACIN-neo研究则是进行标准化处理,只是对于治疗效果欠佳的那一部分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的Ⅲ期患者)允许再加一个术后辅助放疗。上述两项研究的横向比较分析,为新辅助治疗疗效不同群体的治疗策略提供了参考,例如,新辅助免疫治疗后是否所有患者都需要进行手术?疗效好的患者是否可以不做手术?淋巴结清扫手术是否要进行?后续辅助治疗是否要做?不仅是系统辅助治疗,而且对于局部辅助放疗是否要做?诸如此类。实际上这项研究也有其局限性,因为人群细分后,样本量明显偏少,但作为早期的探路者,其为后续研究设计的完善创造了很好的前提条件。

另一项研究即郭军教授团队关于替莫唑胺联合顺铂对比PD-1抑制剂辅助治疗黏膜黑色素瘤的研究,旨在探讨传统治疗(标准的辅助化疗)与免疫治疗相比,哪种治疗更有优势。该研究结果显示,免疫治疗当前仍无法撼动化疗辅助治疗的地位。该研究由中国学者发起,解决了黏膜黑色素瘤这一中国特殊亚型黑色素瘤的术后辅助治疗问题。

在本次会议中,有讲者汇报了2022黑色素瘤年度研究进展,这其中哪些研究对临床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可否请您进行简要分享。

吴荻教授:每年的BOC/BOA会议都会对上一年度黑色素瘤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从中也可看到中国学者从基础研究、转化研究到临床研究的进步。虽然2022年度并没有太多改变临床实践的重磅研究,但仍有可圈可点之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相较于1990年,2017年我国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增加了约1倍(110.3%),且我国黑色素瘤发病率正逐年递增。国内各大学术团体,特别是CSCO在黑色素瘤诊疗指南的制定上一直走在前列,发挥着引领作用。当前我国黑色素瘤研究主要为临床研究,特别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团队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转化研究方面,他们针对中国黑色素瘤特殊亚型进行了机制探讨,其不仅仅聚焦于EGFR通路,还探讨了PI3K、mTOR、CDK等通路,并且还对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瘤常见突变的分子机制和潜在靶点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这种尝试非常有价值,因为其偏向基础与转化,可促进将来药企的药物研发、临床医生设计临床研究更有针对性,进而减少盲目性。

实际上,郭军教授团队还带领了国内研究者们进行了肢端、黏膜以及特殊部位转移,如脑转移、肝转移等临床流行病学的基础研究。基于这样的数据库所构建的分期系统,解决了中国黑色素瘤特殊亚型的基本问题,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作出了重要贡献。诚然,这些偏基础性的研究无法像创新药物那样可以直接改变临床实践,但将黑色素瘤的基本问题搞清楚后,我们再进行后续研究时才有更充分的数据。

此外,国内的其他一些专家教授团队也进行了相关生物标志物及新靶点的探索与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结果,但距离改写临床实践还有一段路要走。

基于当前黑色素瘤领域的前沿研究进展,对黑色素瘤治疗未来的发展之路,您有哪些建议或期待?

吴荻教授:在国际上,皮肤黑色素瘤是主要研究领域,当前ASCO的热点聚焦于新辅助治疗这一块,今年纳入了进展期黑色素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未来还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在免疫治疗时代,对于免疫治疗进展后的后续治疗,希望能够更进一步,或是免疫治疗再挑战,或是调整方案。当前基于临床问题的研究,从临床逻辑出发,目前也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个人认为更深入的研究还是要从基础向临床进行转化。例如,涉及肿瘤微环境的研究,其原发性耐药与继发性耐药并不单纯,可能会细分为很多类型,后续需针对不同类型进行管理。对于免疫治疗再进展,其治疗方案的选择还应向精准化方向发展,这也是中西方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对于中国黑色素瘤研究团队而言,可能还是需要做好中国患者的研究,即在我国占比较高的肢端和黏膜型黑色素瘤的研究。虽然相对于皮肤黑色素瘤免疫治疗“多线开花”,我们对于肢端和黏膜型黑色素瘤的研究水平还远远落后,但我们中国团队尝试应用联合治疗进行弥补也取得了初步成果。例如,对黏膜黑色素瘤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免疫的联合、化疗与靶免三药联合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未来还可进一步前推,向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方向发展。又如,对于多药联合,怎样的联合方式才是科学、合理的?当早期应用联合治疗进展后,后续该如何进行选择?诸如此类,可能面对的问题会更复杂、更繁重,而这些问题未来都需要中国团队重点进行解决。再如,一些皮肤黑色素瘤已经解决的问题,但肢端与黏膜型黑色素素瘤尚未解决,则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期待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可以为黑色素瘤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mari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huqin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2023年07月14日
万军鸽
叶县人民医院 | 血液肿瘤科
黑色素瘤重磅研究进展解读
2023年07月13日
王冬梅
岳池县中医医院 | 肿瘤科
恶性黑色素瘤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