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会议报道】2023 CSCO肿瘤患者新冠病毒感染临床诊疗热点难点系列专题会第二期顺利召开

2023年01月19日
来源:肿瘤资讯

image1.png

在目前疫情依旧严峻的形势下,肿瘤患者新冠病毒感染相关临床诊疗面临较大挑战,CSCO患者教育专家委员会在近期举办系列专家线上交流会议,对相关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并在肿瘤资讯平台直播,希望对肿瘤患者以及肿瘤专业从业人员有所帮助。本次会议第二期于1月16日顺利召开。

福建省肿瘤医院林根教授,重庆新桥医院朱波教授为本次会议做开场致辞

林根教授首先对各位参加会议的专家同道表达了关切的问候与衷心的感谢,同时强调了目前形势下肿瘤患者新冠病毒感染相关临床诊疗问题是不可忽视的重中之重。本次CSCO患者教育专家委员会线上交流会议即针对相关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度研讨,旨在对肿瘤专科医务人员与肿瘤患者带去帮助与福音。最后林根教授介绍并肯定了重庆新桥医院朱波教授为此次线上教育会议的倡导与支持。

image2.png林根教授

重庆新桥医院朱波教授指出在目前的特殊时期,作为肿瘤科医生同时肩负着参与新冠病人的救治与针对肿瘤病人的救治这两大艰巨任务,在进行准确监测,新冠疫苗接种,新冠肿瘤患者诊断,决断治疗方案与治疗过程等方面存在众多重要问题亟待解决,此次线上学习会议将针对这些问题提供新思路与新方向,必将是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最后朱波教授向所有参加会议的嘉宾教授表达了衷心的感谢与热烈的欢迎。

image3.png朱波教授

福建省肿瘤医院林根教授主持了以下环节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褚倩教授以感染或密接肿瘤患者的抗肿瘤治疗终止和重启以及个性化处理为题进行了相关内容的分享。褚倩教授表示肿瘤患者新冠易感性高,且发生重症及死亡风险增高;感染或密接肿瘤患者的抗肿瘤治疗应适当推迟;重启抗肿瘤治疗的时机应视新冠感染严重程度、恢复情况等因素而定;部分抗肿瘤疗法削弱免疫系统,增加新冠感染风险;新冠流行大环境下,个体化管理肿瘤患者,适时调整治疗方案还需更多探索与临床数据。褚倩教授最后指出对于抗肿瘤治疗终止和重启以及个性化处理,较多情况下实则正在寻找治疗与推迟,获益与风险之间的平衡,希望能够不止步于常态化的先表后里,最终能达到表里同治,让新冠患者与肿瘤患者均得到最佳的救治。

image4.png褚倩教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俊教授从肺癌合并新冠患者的流行病学数据与抗肿瘤治疗对肺癌患者新冠病毒感染的影响两个方面讲解了肺癌不同治疗手段对新冠病毒感染的影响,涉及免疫、化疗、靶向治疗、放疗等领域。王俊教授指出肺癌患者有较高发生新冠感染的风险;肺癌患者合并新冠的预后较差如重症、死亡;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放疗等抗肿瘤治疗可能影响新冠肺炎患者的预后,但不同的研究偏倚较大,涉及治疗是否延迟、治疗方案是否联合免疫、肿瘤特征、患者特征等;是否进行抗肿瘤治疗,以及何时抗肿瘤治疗,必须个体化考量,如患者特征、新冠肺炎转归肿瘤特征、预期方案、预期疗效、预期AE等,权衡利弊;同时需注意新冠后综合症对抗肿瘤治疗的影响。

image5.png王俊教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宋勇教授引导主持了讨论环节,围绕以下三个方面与全体专家展开热烈的讨论

  •  抗肿瘤治疗的停用和重启,如何个性化处理,目前的证据级别是?

  • 新冠流行大背景下,未来肿瘤诊疗模式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如何主动适应和应对?

  • 重启抗肿瘤治疗,胸部CT检查有没有必要作为肺癌患者的常规检查?

  • 长新冠综合征或后遗症对后续抗肿瘤治疗的影响? 如何评估?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章必成教授表示,抗肿瘤治疗在新冠急性期,即有急性症状时要停用,包括放化疗、靶向、免疫治疗。不同的治疗手段可能对新冠影响不一样,例如现在公认化疗可能会导致一些细胞因子过度释放,从而导致新冠感染加重;肺部的放疗对新冠肺炎有影响,但是其他部位放疗,可能影响不大;靶向治疗对新冠肺炎病情的发展影响是最小的,但也有病例表明靶向药物与新冠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免疫治疗停用和重启的时间,目前争议比较大。重启的标准包括三方面,第一为急性症状消失,第二是核酸检测结果,第三为CT检查。

福建省肿瘤医院林根教授表示,是否要对连续两次核酸阴性的患者采取重启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对新冠病毒的检测目前有三大手段,即核酸检测、抗原检测、抗体检测。核酸检测是最敏感的,核酸阳性并不等于还没有恢复。抗体是大约十天才能检测出,所以它是一个维护性诊断。重启的时间要根据这个新冠的严重程度,其中包含了对新冠病程的认识,以及对综合因素的考量,需要根据病情及患者的配合程度来决定,进行个性化处理。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俊教授提到几个问题,一为此后不做核酸,诊断标准难以确定。二是以CT值为界定缺少证据,需要在将来借鉴更多指南。此外,部分患者病毒转阴,且肺部无症状,但是患者会存在其他症状,如心慌等,或出现其他脏器损伤,因此在治疗时考虑多学科治疗。若长新冠长期存在,对治疗方案,决定及延续性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比如是否减量,是否切换药物,目前临床尚无标准答案,但至少我们仍在努力探索当中。

image6.png专家讨论

福建省肿瘤医院林根教授引导主持了Session 2环节。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章必成教授分享了肿瘤患者新冠感染的实际病例,及其入院诊断,治疗经过,胸部CT变化等,并讲解了肿瘤患者如何预防感染。章必成教授讨论了肿瘤患者如何预防感染,肿瘤患者新冠疫苗接种,肿瘤患者的新冠治疗策略等延伸思考问题。特别在疫苗接种方面,章必成教授指出大多数接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或放疗的患者应尽可能接种疫苗;接受干细胞移植或CAR T细胞治疗的患者治疗后应等待至少3个月才能接种疫苗;癌症患者与非癌症患者对于疫苗接种的副作用相似;肿瘤患者接种新冠疫苗的效力下降更快,或应优先考虑接种额外的疫苗剂量,并且ICIs和新冠疫苗甚至有协同作用,ICIs治疗可能提高新冠疫苗接种的病毒保护效应而几乎不影响其安全性。最后章必成教授介绍了WHO第十版新冠药物治疗指南。

image7.png章必成教授

全体专家围绕病例分享进行了热点讨论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俊教授表示,在用免疫治疗后,出现肺部的一些特征,还是得需要去考虑是否是免疫性肺炎的问题,虽然新冠肺炎特征典型,但仍需要进行鉴别,因此本病例非常有代表性,涉及到免疫治疗避免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担心肺炎加重,目前我们缺乏证据,但是根据美国的综合数据,免疫治疗整体是获益的,但化疗在有些研究中报道是有损伤的。王俊教授的观点为,能检测还是要坚持去检测,建议将来把这个抗体检测也进行考虑。

对于选用何种激素治疗,湖南省肿瘤医院邬麟教授表示,激素治疗能够减轻症状,是舒缓病症的好方法,至于用地塞米松还是甲强龙,其实没有太大区别。福建省肿瘤医院林根教授表示,WHO指南里推荐地塞米松,但是从理论上来看,新冠肺炎的发生主要是局部免疫过激,产生免疫风暴,因此本质上跟免疫相关性肺炎的机制是相类似的。地塞米松和甲强龙都有相当强的抗炎作用,抗炎的机制是减轻血管的渗透性、组胺等。其次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生成,从抑制炎症因子释放的角度来说,甲强龙能效远高于地塞米松,目前还是需要大样本量的研究可能才有差异。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章必成教授补充道,甲强龙副反应少于地塞米松,并可以在病情反复时再次使用。

image8.png专家讨论

福建省肿瘤医院林根教授为本次会议作出了简明扼要的总结。林根教授表示在此岁末非常时期,非常欣慰各位专家能够云端相聚,共同探讨交流以应对紧急情况,尤其是肺癌作为此次新冠疫情的重灾区,肺癌专科医生面临着更大的考验与挑战。最后林根教授向所有积极参与本次会议的嘉宾与教授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image9.png林根教授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y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