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疫情依旧严峻的形势下,肿瘤患者新冠病毒感染相关临床诊疗面临较大挑战,CSCO患者教育专家委员会在近期举办系列专家线上交流会议,对相关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刻研讨,并在肿瘤资讯平台进行直播,旨在对肿瘤患者以及肿瘤专业从业人员提供建议与帮助。
本次会议由重庆新桥医院朱波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林根教授担任大会主席,特邀福建省肿瘤医院院长陈传本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宋勇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洁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李敏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林心情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承志教授等专家云端参会,共商热点。本次会议分为三期进行,第一期于1月13日隆重召开。
福建省肿瘤医院林根教授,重庆新桥医院朱波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院长陈传本教授为本次会议做开场致辞。
首先,福建省肿瘤医院林根教授指出新冠病毒在现阶段及未来较长时间内持续流行的形势,是所有医务人员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作为肿瘤专业医生如何应对肿瘤患者感染新冠病毒的诊治问题,也受到了CSCO患者教育专家委员会与福建省肿瘤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因此在CSCO患者教育专家委员会的主导下,福建省肿瘤医院承办了本次肿瘤患者新冠病毒感染临床诊疗热点难点系列专题会,邀请到来自肿瘤界与呼吸界的大咖专家共同探讨。最后林根教授对所有专家教授百忙之中云端参会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林根教授
重庆新桥医院朱波教授指出了当前新冠流行形势已成为肿瘤科医务人员 的极大考验,一方面体现在日常收治患者的耽误延迟,一方面体现在患者感染后的诊疗决策。在目前需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的状态下,朱波教授表示此次会议旨在能够为全国专家与患者及时地带去帮助与福音,并向全体参会人员表达了真诚的感谢与慰问。
朱波教授
福建省肿瘤医院院长陈传本教授代表福建省肿瘤医院、福建省抗癌协会,对会议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对各位专家的积极参与、支持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陈传本教授表示随着我国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医疗机构面临较大压力,重症患者的救治已成为医疗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在肿瘤学科方面如何及时提前干预,处理抗肿瘤与抗病毒治疗,以及抗基础相关疾病治疗等问题已成为临床格外关注的热点,也是处理棘手的难点。因此在新冠疫情防控的新时态下,陈传本教授表示作为肿瘤专科医务人员不仅应具有风险预判干预能力与重症诊治能力,还需与更多学科共同参与,确保抗肿瘤治疗安全有效的同时解决新冠感染造成的其他病症。最后陈传本教授点明此次会议聚焦新冠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治热点与难点,邀请专家授课交流,互相学习,旨在提升肿瘤专科医务人员面对新冠病毒感染方面的服务能力,造福患者,共度时艰。
陈传本教授
重庆新桥医院朱波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宋勇教授主持了第一环节。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洁教授进行了以肿瘤患者疫苗接种的免疫应答、疗效及安全性为主题的演讲,包含肿瘤合并新冠患者的流行病学、肿瘤患者新冠疫苗接种的相关问题、肿瘤患者新冠疫苗接种的未来方向三个方面。胡洁教授指出,新冠肺炎对中国乃至全球造成极大影响,医疗压力不堪重负;目前流行毒株奥密克戎及其变种有传播快,重症率较低的特征,且病毒变异的可能性依旧存在;肿瘤患者是新冠肺炎的高危人群,疫苗建议应接尽接,因肿瘤患者情况复杂,需要考虑肿瘤患者的肿瘤类型、治疗阶段、使用的治疗方案等具体情况;目前对于肿瘤患者疫苗疗效的数据有限,但多次接种对肿瘤患者疫苗的有效性有积极意义应在建议时间内完成连续接种;新冠疫苗目前观察到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为临床可控可预期,但仍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收集来完善。
胡洁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李敏教授以WHO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指南解读为题,聚焦肿瘤患者的临床证据。李敏教授从肿瘤患者新冠重症风险相关因素、NIH新冠病毒感染肿瘤患者临床推荐、WHO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指南解读三个方面展开讲解。在肺癌患者中,新冠严重程度与年龄(>65岁)、吸烟史、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高血压、冠心病、心衰因素相关。NIH新冠病毒感染肿瘤患者临床推荐中对癌症患者新冠疫苗接种包括:新冠肺炎疫苗接种仍然是预防新冠感染的最有效方法,应被视为第一道防线;新冠肺炎治疗指南小组建议尽快为所有符合条件的人接种新冠肺炎疫苗(AI),包括活动性癌症患者和接受癌症治疗的患者(AIII)。由于癌症患者的疫苗应答率可能较低,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为这些患者提供了疫苗接种的具体指导,对于癌症患者,专家组建议对中度或重度免疫功能受损的人群遵循最新的新冠肺炎疫苗接种计划;为癌症患者提供护理的家庭成员、密切接触者和医疗保健提供者接种疫苗对保护这些患者免受感染至关重要,强烈鼓励所有密切接触者尽快接种新冠肺炎疫苗(AIII)。 在WHO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指南解读方面,李敏教授介绍了Paxlovid、Molnupiravir、瑞德西韦、Sotrovimab、Casirivimab-lmdevimab、糖皮质激素、IL-6受体阻滞剂、JAK抑制剂、恢复期血浆、丙种球蛋白等药物治疗原则。
李敏教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宋勇教授引导主持了讨论环节,围绕以下三个方面与全体专家展开热烈的讨论。包括:1.新冠大流行可能持续存在,患者多次感染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对肿瘤患者而言,多次感染的重症和死亡风险有没有增加?对肿瘤治疗的影响有多大?2.如何筛选重症高危人群?临床上关键预测因素的权重?分享经验;3.新冠病毒不同毒株的流行,差异比较大,我们如何利用不同时机的研究结果进行指导临床?证据应用方面需要注意哪些偏倚?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承志教授表示,新冠大流行可能持续存在,患者多次感染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对肿瘤患者而言,多次感染的重症和死亡风险增加。从国内外现状以及胡洁教授与李敏教授的数据中提示,国外肿瘤患者肝癌的次数,死亡风险都有所增加,肺癌、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受新冠影响较大。有许多患者化疗之后感染新冠,提示化疗的影响最大,免疫治疗影响较小,我觉得个人觉得免疫治疗是双刃剑,一部分患者在免疫治疗之后无不良反应,还有一部分人群容易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免疫细胞应分化,感染新冠后免疫反应非常强,包括肺炎、心肌炎,死亡风险剧增。因此,使用大数据分析将两类患者区分开是临床最需要做的工作。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李敏教授针对第二个问题表示,筛选重症高危人群的经验和临床研究数据显示高龄患者、重度吸烟患者、肥胖患者、尿毒症患者,患有肿瘤,心脏或肺部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以及孕妇等特殊人群易成为重症患者,但目前的奥密克戎病毒在儿童群体中发生的重症较少。针对具有重症高危因素的非重症患者,李敏教授建议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避免迅速发展到肺炎甚至肺癌等无法逆转的情况出现。针对奥密克戎流行初期筛查出的早期病人,进行早期的抗病毒治疗可以较好抑制后期的免疫风暴产生,因此在当时同种毒株,同等规模的流行形势下,发生白肺的患者较少。但目前由于抗病毒药物的不可及性以及患者的治疗意识等因素,若延误了第一时间的抗病毒治疗可能导致病情发生不可逆转的情况。虽然呼吸科医生方面有插管后拔管的成功病案,但并不属于多数,因此希望借此面向肿瘤患者的科普教育平台着重强调早期的抗病毒干预是至关重要的。针对具有重症高危因素的患者,尤其是患有肺癌、血液性肿瘤等癌症的患者,在感染早期务必及时使用抗病毒药物,或许是目前减少重症的最佳方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洁教授针对第三个问题表示,新冠病毒不同毒株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在不同的个性之间,如果我们能够在不同的区域、不同时间进行数据积累,接着有选择地、客观地解释这些证据,应该有非常大的指导及参考价值,在数据收集中注意增加样本量,进行实际的研究,并注意具体细节。
专家讨论
福建省肿瘤医院林根教授引导主持了第二环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林心情教授,以肿瘤合并新冠的一些思考为题,进行了一例关于右肺小细胞肺癌(cT4N3MO IIIc期)局限期合并双肺肺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轻型)的病例分享。林心情教授提出了COVID-19是否会加速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肺炎是否将减轻新冠肺炎严重程度,对免疫治疗是否具有影响等延伸思考问题。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承志教授,主持了热点讨论环节,全体专家围绕病例分享进行了讨论。
福建省肿瘤医院林根教授表示,患者从目前的病程及CT表现,考虑放射性肺炎。高龄肿瘤患者,淋巴细胞明显下降,又合并放射性肺炎,存在非常危险的因素。这种情况下,再合并有新冠病毒,互相促进、恶性循环,发展成重症的可能性比较大。因此,目前所做的临床诊断及处理都比较到位的,但还是要强调一点,在重症或者高危人群中,要极早上抗病毒治疗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李敏教授表示,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在症状很轻的时候,及时处理是非常重要的,此前我们也遇到肺癌患者患有新冠肺炎,进行抗病毒及激素治疗,好转后突然快速进展加重。在新冠肺炎患者的探索性研究方面,新冠肺炎在肺受累时,主要的机制为免疫风暴,淋巴细胞的聚集后,导致免疫耗尽,尤其是多次感染后,整个机体免疫耗竭。因此低剂量的放疗,从作用机制上讲,有可能会导致炎症增强,尤其是炎症细胞细胞因子释放的增强,因此真实的疗效,目前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专家讨论
福建省肿瘤医院林根教授为此次大会进行了提纲挈领的复盘总结。林根教授总结道,此次患者教育专家委员会肿瘤患者新冠病毒感染临床诊疗热点难点系列专题会的第一期,各位专家针对新冠疫苗与新冠肿瘤患者的诊治处理,以及大量典型病例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讨,助力肿瘤科医生迅速熟悉这一崭新领域,搭建起供广大肿瘤医生交流学习的优质平台,并向各位授课专家的精彩分享表达了衷心的感谢。最后,林根教授表示希望通过各位中青年专家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地为中国肿瘤患者提供更高级别的诊治服务,为未来医学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至此,2023 CSCO患者教育专家委员会肿瘤患者新冠病毒感染临床诊疗热点难点系列专题会第一期圆满结束。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y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