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张曦教授:聚焦血液病诊疗痛点,协同攻关共赴前程|第十八届全国实验血液学学术会议

2021年09月30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1年9月24-26日,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十八届全国实验血液学学术会议在山城重庆盛大召开。会议聚焦造血干细胞移植、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血管生物学、大数据分析等多个热点研究方向,以“探寻干细胞治病机制与靶向干预潜能”为主题,进行了基础与临床的深入交流。【肿瘤资讯】在会议现场特别邀请到本次大会主席,来自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的张曦教授,就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血液病基础领域的现状与未来前景进行分享,并就本次会议的亮点与特色进行介绍。

               
张曦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导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导师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主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血液病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造血干细胞应用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重庆市医学会血液病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委会常务委员

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 37 项;SCI论文 70 篇,最高IF 44.5;主编/副主编 4 部;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 1 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 4 项;获国家发明专利 16 项

获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全军拔尖人才、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重庆市首席医学专家、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首批天府学者特聘专家、首批陆军科技英才;JHO,Leukemia、中华血液学杂志等编委和审稿专家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亟需精准诊断与规范治疗

张曦教授: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施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后常见的并发症。一般而言,我们将移植100天以后发生的排斥反应定义为慢性排斥反应。临床上慢性排斥反应的表现复杂多样,持续时间长,迁延不愈,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对于慢性排斥反应,需要做到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由于慢性GVHD患者多数在门诊就诊而非住院治疗,诊疗随意性较强,患者想来就来,不想来就不来,因而对于慢性GVHD的规范化诊疗就显得特别重要。

对于国内慢性GVHD的诊疗目前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诊断方面,当前慢性GVHD诊断标准已经颁布一周年,其按照八大系统不同器官症状表现进行诊断,如皮肤的苔藓样变、口腔溃疡、眼睛干涩等,但以症状为主的诊断方法远远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有关慢性GVHD的诊断、评估、靶器官特异性、如何选药、药效观察,甚至随访过程中早期复发的预警等,目前还不够精准。目前国内外医院包括新桥医院都在进行相关部署,以期从细胞亚型、趋化因子检测、自身抗体、microRNA等层面进行精准检测。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尚未上升到整体慢性GVHD人群。

二是慢性GVHD的治疗,治疗前需要精准评估,及时全身治疗,但观察等待期间不宜过早用药。今年,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造血干细胞应用学组制定了中国首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对慢性GVHD全身治疗的时机、如何观察一线药物疗效、如何选择二线治疗等问题进行了原则性的阐述,以供中国临床医生和患者参考。当然,这一共识尚不够精准,对于不同靶器官、用药时长、用药后的反应、停药时机、停药后复发预测等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总体而言,要很好地控制慢性GVHD,需做好精准诊断、规范治疗以及慢病管理,这样才能总体提高慢性GVHD患者的生活质量。

基础领域助力临床新药研发,血液病领域发展迅猛

张曦教授:在血液病领域,基础研究推进很快,而致病机制的发现则促进了药物的选择或研发,其最终形成产品治疗白血病。例如,陈竺院士团队利用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M3型急性白血病,便是因为发现了其作用机制,找到基因点位才有药物的精准靶向治疗,并最终形成一套临床可行的治疗方案,从而将M3型急性白血病从既往治疗难度最大、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变成了现在治愈率高达80%~90%的易治疾病。这也是中国方案对世界的贡献。

既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需要靠移植才能治愈,基础研究发现了其致病机制,即9号和22号染色体异位编码BCR-ABL融合基因,赋予细胞“长生不老”的功能。致病机制清楚后设计靶向抑制剂,促使相关蛋白无法发挥作用,细胞从”长生不老”走向程序性死亡,从而依靠靶向治疗达到最终治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目标可以达到治愈。

正是基础研究发现并阐明发病机制,推动临床药物研发和治疗方案制定,从而改变当前血液病的治疗现状。相信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血液病精准靶向治疗药物也将不断问世,为无化疗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新的期待。

基础与临床研究相得益彰,全力以赴走向国际舞台

张曦教授:此次在重庆召开的第十八届全国实验血液学学术会议,其一大特色便是将基础与临床研究结合,与会专家既有专门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也有主攻临床业余时间科研的临床医师。我们期待这一学术平台可以为相关科研人群及临床医生提供一个彼此交流所长或是可以协同攻关的平台,一同致力于行业中尚未解决的难题,或是将基础研究发现转化为临床疾病的治疗。

此次会议共设置了2个主会场、8个分会场,涉及造血干细胞移植、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血管生物学、大数据分析等多个研究方向。关于分会场的设计,是大会主席、执行主席与常委们对近3年来国际上血液学领域最前沿的10个科学问题或研究发现进行充分协商与考量后拟定的。在交流后我们发现,我国在血液学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诸如基础研究中造血生态和造血微环境研究等都处于国际前沿。我们期待在这一平台上,可以拥有更多高素质人才以进一步提升我们国家的科研实力,产出更好、更尖端的临床研究,最终让血液病得以治愈,让患者得以重生。我们希望自己可以多做点实事,为患者的生命健康贡献自己的努力。


责任编辑:Amiee
排版编辑:熊凡


        

评论
2021年10月07日
欧阳波
酒钢医院 | 呼吸内科
内容很精彩,值得学习!
2021年09月30日
杜俊华
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 呼吸内科
并就本次会议的亮点与特色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