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新辅助免疫治疗时代:病理反应与淋巴结状态如何预测肺癌患者生存?

07月14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新辅助免疫治疗的兴起为患者带来了手术机会与生存希望,但如何精准预测疗效仍是临床难题。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团队基于143例潜在可切除NSCLC患者的真实世界数据,首次揭示病理缓解程度与淋巴结状态的联合预测价值,并构建新型风险分层模型。无论肿瘤初始是否可切除,这项研究都将为个体化治疗决策提供关键依据——读懂病理报告中的"隐藏密码",或许就能改写患者的生存结局。相关成果已于2025年1月发表于Ann Med杂志。

研究背景

肺癌作为全球健康的首要威胁之一,每年导致数百万人死亡,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比高达85%。吸烟仍是主要诱因(80%-90%),其他风险因素包括职业致癌物暴露、遗传易感性和空气污染。传统治疗以手术切除、铂类化疗和放疗为主,但药物治疗常受限于耐药性问题。近年来,针对PD-1/PD-L1通路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彻底改变了治疗格局,为晚期患者带来长期生存可能。
 
新辅助免疫治疗通过术前激活全身免疫反应,不仅能缩小肿瘤提高切除率,还可能清除微转移灶。然而,现有研究多关注原发灶的病理缓解(如MPR和CPR),却忽视了淋巴结状态的预后价值。尤其对于初始不可切除或无法立即手术的潜在可切除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是否影响生存、病理缓解程度是否需重新定义,这些问题尚未明确。本研究首次在真实世界中系统评估病理反应与淋巴结状态的协同作用,并建立适用于复杂临床场景的风险分层体系。

研究方法

纳入143例2019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II-IIIB期NSCLC患者。入组标准包括:经病理确诊、无可靶向驱动基因突变、ECOG评分0-2分。所有患者接受2-4周期治疗后行根治性手术,术后通过影像学和病理学评估疗效。主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终点包括病理缓解率、淋巴结转移模式及安全性。
 
病理评估采用国际标准:完全病理缓解(CPR)定义为原发灶无存活肿瘤细胞(允许淋巴结残留),主要病理缓解(MPR)为存活肿瘤≤10%。淋巴结分期通过PET-CT或超声支气管镜穿刺(EBUS-TBNA)确认。中位随访33个月,通过定期CT复查和电话随访实现零失访率。统计学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重点探讨性别、病理反应、淋巴结分期等因素的独立预后价值。

结果

1、患者特征与治疗概况

143例入组患者中,81.1%为男性,中位年龄62岁,78.3%为鳞癌。术前分期:IIB期1.4%、IIIA期65%、IIIB期30.8%、IIIC期2.8%。手术方式以胸腔镜(83.2%)为主,18.2%需行袖状切除,2.8%接受全肺切除。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发生率为18.2%,以甲状腺功能异常和皮疹为主(表1)。

图片1.png

表1. 入组患者基线特征

2、病理反应:CPR与MPR预后等效

分析发现完全病理缓解(CPR)与PFS改善显著相关(HR = 0.05,95%CI:0.01-0.41,p<0.01)。然而,当直接比较CPR和MPR亚组时,二者PFS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差异(HR 0.20,95% CI 0.02- 2.21,p = 0.15),表明两种类型的病理学反应可类似地指示PFS方面的有利结局。

3、淋巴结转移:生存的"隐形杀手"

淋巴结转移使患者复发、死亡风险增加8.91倍(HR = 8.91,95%CI:3.20–24.82,p<0.01)。整体队列中,N1与N2患者的PFS无显著差异(p=0.39),但在原发灶达客观缓解(OR,CPR+MPR)的亚组中,N2患者3年PFS较N1呈现下降趋势(p=0.13)。

4、风险分层模型:三组生存率差异显著

考虑到在OR患者中,淋巴结状态可影响患者预后。因此,研究者基于原发灶病理反应和淋巴结状态构建预后三级分层(表2、表3、图1):

低危组(原发灶CPR/MPR且术后N0,n=94):3年PFS 98.9%。

中危组(原发灶未达MPR但N0,n=19):3年PFS 78.9%。

高危组(任何淋巴结阳性,n=30):3年PFS 53.3%。

表2. 按照淋巴结转移状态和病理学反应对患者进行预后风险分层

表3. 不同预后风险分层患者PFS数据

图1. 对比不同预后风险分层患者PFS生存曲线

5、其他预后因素与意外发现

女性患者PFS显著优于男性(HR=0.25,p=0.03),可能与激素调节免疫微环境有关。吸烟史、并发症指数及手术方式(如全肺切除)未显示预后影响。令人意外的是,术后辅助免疫治疗在全队列(p=0.67)及各风险亚组(p=0.44-0.71)均未改善生存,提示手术可能清除抗原导致免疫维持治疗失效。

结论

本研究突破传统认知:在新辅助免疫治疗时代,达到MPR即预示与CPR相当的生存获益,为临床放弃过度追求完全缓解提供依据。淋巴结状态作为独立预后因素,即使原发灶完全消退,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提供的分期信息仍至关重要。创新的三级风险模型将患者生存差异放大,为术后随访间隔(如低危组年度CT、高危组季度复查)和辅助治疗选择(如高危组强化治疗)提供量化标准。
 
然而,术后免疫维持治疗未显效的发现值得警惕,提示可能需要开发新型术后免疫调节策略。这项研究不仅为病理科-外科-肿瘤科的多学科协作树立标杆,更重新定义了新辅助治疗后的预后评估体系——在免疫治疗重塑肿瘤微环境的今天,唯有综合原发灶与淋巴结的"双重奏",才能奏响精准医学的最强音。

参考文献

Xu Y, Ma D, Qin Y, Liu H.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pathological response and lymph node status in neoadjuvant immunotherapy for potentially resectabl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n Med. 2025 Dec;57(1):2453825. doi: 10.1080/07853890.2025.2453825. Epub 2025 Jan 22. PMID: 39838946; PMCID: PMC11755730。

审批编号:CN-159180

过期日期:2025-08-16

声明: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支持,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Sall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