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8日,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黑色素瘤学组成立会议圆满落幕。此次会议,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蔡建强教授进行致辞,并对黑色素瘤学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给予充分肯定。本次会议共分为卫星会、学术报告以及学组成立仪式三个环节。由来自各临床中心的学术骨干为大家讲解分析黑色素瘤的研究现状、进展及展望。黑色素瘤领域研究新进展、新药物百花齐放,靶向免疫治疗层出不穷,本次会议内容丰富、精彩纷呈,为广大医生搭建了积极学习、交流的平台。
卫星会
本次卫星会由来自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吴荻教授和来自西京医院的张红梅教授共同主持
首先,由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崔传亮教授为大家介绍了黑色素瘤免疫治疗的中国之声。崔传亮教授此次主要针对黑色素瘤中国免疫治疗的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首先,崔传亮教授对中国黑色素瘤发病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崔传亮教授指出,中国肢端黑色素瘤中,足底亚型的中晚期患者高于其他亚型,并显示出更强的侵袭性。对于黏膜黑色素而言,不同部位来源的黏膜黑色素瘤突变特征差异较大。随后针对我国治疗方式缺乏,单药PD-1疗效低的现状,进行了抗血管生成类药物与PD-1/PD-L1抑制剂联用的治疗方案探索。随后,崔传亮教授结合具体病例对局部治疗的治疗方案及研究进展也进行了讲解。最后,崔传亮教授总结道,中国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目前疗效低于国际同行,辅助、新辅助治疗正在探索中,积极开展多中心临床协作是推动诊疗进展的有效方式。
接下来,由来自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兰世杰教授为大家带来BRAF突变黑色素瘤中双靶治疗的历史与现状的精彩讲授。兰世杰教授提到,黑色素瘤中BRAF突变发生率高,并与预后不良相关。患者对于传统化疗的缓解率<20%,中位生存期仅为2~8个月,预后极差。近年来,双靶联合治疗为BRAF突变阳性黑色素瘤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并作为一线疗法,纳入2020年NCCN和CSCO指南推荐。随后,兰世杰教授根据BRAF/MEK抑制剂联合治疗策略的临床研究进展,分别对双靶治疗的快速起效、安全可靠及一线选择进行了介绍。接下来,兰世杰教授针对PD-1抑制剂与BRAF抑制剂的联合治疗研究进行了分析。兰世杰教授提到,该种组合的单药/双药的生存获益相当,真实世界数据表明,靶向治疗用于1线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获得更高的ORR。最后,兰世杰教授对BRAF突变的免疫、靶向治疗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免疫、靶向治疗各有优劣,免疫与靶向治疗相结合,可能成为BRAF突变黑色素瘤的治疗方案。
学术报告(一)
学术报告第一环节,由牛晓辉教授和吴荻教授进行主持
首先,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斯璐教授为大家介绍了中国黑色素瘤治疗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斯璐教授首先与大家分享了国内外获批的黑色素瘤治疗的药物对照,我国治疗的药物与国外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随后,斯璐教授对我国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其中以北京开展的临床研究最多,并且多纳入晚期患者入组治疗。接下来,斯璐教授为大家介绍了中国黑色素瘤内科治疗药物的发展历程。斯璐教授指出,黑色素瘤第一阶段主要以细胞治疗+生物治疗为主、第二阶段为化疗+靶向治疗的方案、第三阶段则进入个体化的靶向治疗、第四阶段进入了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阶段。最后,斯璐教授介绍了黑色素瘤治疗面临的挑战。斯璐教授指出,目前黑色素瘤的治疗缺乏大规模的流行病学数据,分期及基因组学相关信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各类辅助/新辅助治疗和晚期患者治疗的临床研究也正在探索中。
接下来,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石虎兵教授,对黑色素瘤分子靶向治疗的临床及转化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地介绍。石虎兵教授首先对黑色素瘤的发病及治疗背景进行了介绍,石虎兵教授指出,与西方人群相比,中国人群分型特点是肢端和黏膜型较多。石虎兵教授接下来介绍了黑色素瘤中常见的驱动通路,其中以MAPK通路为主,其中BRAF突变是黑色素瘤中的驱动性早期突变。随后,石虎兵教授介绍了靶向BRAF突变药物的药物及临床研究,以及双靶治疗方案的研究背景及临床应用的进展。石虎兵教授指出,双靶治疗提高了患者的疗效,并可以解决单药治疗耐药的问题。石虎兵教授对于黑色素瘤包括MAPK、PI3K、RTK等重点通路的致病机制及研究进展进行了详尽的展示,使得大家受益匪浅。
学术报告(二)
学术报告第二环节,由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罗志国教授和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陈静教授进行主持
首先,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魏晓婷博士,通过中国5大临床医学中心数据,揭示肢端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魏晓婷博士首先介绍了肢端黑色素瘤的主要临床特征及全球的发病情况。随后,魏晓婷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联合其他临床中心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设计及研究结果。共1157例肢端黑色素瘤患者纳入研究,足底部位亚型最为常见,远处转移率最高。另外,基因检测的结果显示,BRAF的突变率为12.7%,NRAS突变率达10.4%。在中位随访的64个月中,患者的1年存活率较高,达95.8%,但是5年、10年生存率偏低,分别为58.2%和38.3%。分期、复发及溃疡状态是重要的预后因素。魏晓婷博士强调,肢端黑色素瘤的预后相对皮肤亚型较差。另外,原发部位也是重要的预后因素之一,足底亚型预后最差。最后,魏晓婷博士对于肢端黑色素瘤的治疗提出了思考:对于足底黑色素瘤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治疗策略,进行早期干预,联合辅助及新辅助治疗。
接下来,来自福建省肿瘤医院的陈誉教授,为大家讲解了从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进展看黑色素瘤临床实践。首先,陈誉教授介绍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预测性的标志物,并强调标志物反映的是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应答,而不同于基于驱动基因的分子标志物。接下来,陈誉教授重点介绍了应用最为广泛的免疫检查点标志物PD-L1,对其分子机制及应用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随后,陈誉教授在PD-L1针对黑色素瘤辅助诊断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为大家讲解了今年ESMO公布的KEYNOTE-054研究及我国的黏膜黑色素瘤PD-L1的临床研究。陈誉教授强调,免疫治疗的复杂性等决定了免疫靶标选择的困难性,对于黑色素瘤而言,由于其特殊性,目前靶标选择存在一定的困难,临床特征可作为优化治疗的重要策略,联合治疗仍然是目前的主流选择。
学组成立仪式
接下来,由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毕新宇教授,主持学组成立仪式的环节
首先有请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蔡建强教授进行学组成立会议致辞,蔡建强教授首先感谢各位专家教授的线上参与。蔡建强教授指出,黑色素学组的成立,对推动全国黑色素瘤疾病的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更加规范、精准、个体化的治疗黑色素瘤起到推动作用。蔡建强教授对于黑色素瘤恶性程度及预后情况进行了总体分析。近年来随着抗血管生成药物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广泛使用,对于黑色素瘤的治疗起到了积极的意义,学组及相应学术平台的成立,对我国黑色素瘤的治疗体系将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由北京积水潭医院的徐海荣教授宣读学组成员名单
随后由北京积水潭医院的牛晓辉教授,作为学组新任组长进行致辞,牛晓辉教授指出恶性黑色素瘤的侵袭性强,对于人类生命一直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其对于各类现代治疗方式均有很好的反应,从诊断、治疗等方面形成了单独瘤种的体系,所以有必要形成专业的学术团体。外科治疗的进展主要依托于器械的精进,而内科治疗的发展十分迅速。另外,多中心联合,多学科协作,是未来学组努力发展的方向,推动中国黑色素瘤事业更上一个台阶。
最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吴荻教授作为学组新任副组长代表进行致辞,吴荻教授指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使用,极大地改善了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黑色素瘤由于自身条件,在该疾病“先行”、“先试”的研究被广泛的借鉴和推广,因此成立单独的学术学组十分必要。同时,内外科应该联合协作,秉承抗癌学会的宗旨,积极投入到黑色素瘤的研究工作中。希望可以在黑色素瘤的继续教育、科普宣传、精准诊疗等各方面全方位得到提高,做出中国特色的贡献。
学术报告(三)
学术报告第三环节,由张红梅教授和来自北京积水潭医院的刘巍峰教授进行主持
首先,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李永恒教授,基于新版NCCN指南,讲解了放疗在黑色素瘤治疗中的地位。李永恒教授,从辅助放疗、根治性放疗及Ⅳ期转移病灶的放疗三方面,对皮肤及黏膜黑色素瘤的放疗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李永恒教授指出,对于皮肤亚型患者,手术切除后低风险患者不推荐术后放疗,主要针对有高复发风险的促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性黑色素瘤推荐术后放疗。另外,淋巴引流区域的辅助放疗可以提高局部控制力。随后李永恒教授介绍了相关的研究进展。对于头颈部黏膜黑色素瘤,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未保护功能无法达到阴性切缘的患者进行根治性放疗。另外,李永恒教授提到,放疗与全身治疗的协同作用,可能潜在增加毒性反应,尤其是对于高剂量照射而言。所以,针对放疗期间的全身治疗进行管理,多学科配合非常重要。
随后,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毛丽丽教授,为大家介绍了肢端/粘膜黑色素瘤免疫治疗的进展及全球临床研究的现状。首先,毛丽丽教授为大家介绍了黑色素瘤治疗的药物发展史。2011年,黑色素瘤同时进入了免疫和靶向的治疗时代。随后,毛丽丽教授对肢端黑色素瘤PD-1单抗在国内及国外研究的数据进行了对比,与国际对比差距显著。毛丽丽教授指出,肢端黑色素瘤免疫治疗有效率偏低,其数据来源多源于回顾性、小样本研究,另外相关药物的联合治疗应该是未来发展的方向。随后,毛丽丽教授介绍了黏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发病及研究进展。最后,毛丽丽教授总结道,国内与国际的恶性黑色素瘤的分类及发病存在一定差异,目前仍然缺乏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设计开展针对肢端、黏膜亚型的临床研究,将为我国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会议最后,牛晓辉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牛晓辉教授指出,今天的会议有特殊的意义,首先成立了黑色素瘤的学组,并积极开展了研究讨论。本学组成立的目标是,为有志于研究黑色素瘤的医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开展针对基层医生的继续教育,协助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希望各位成员能够在本组织、平台中积极学习、交流,开展多学科合作。
排版编辑:li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