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精彩回顾】2020大连滨海肺癌高峰论坛圆满落幕

2020年09月21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9月18日,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胸部肿瘤科主办的2020大连滨海肺癌高峰论坛在大连隆重召开,本次大会邀请到了肺癌领域的国内大咖分享了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新进展。大会采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召开,在线观看人数突破3.5万人次,【肿瘤资讯】进行了全程直播,现将会议内容整理如下。


本次大会邀请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陆舜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琪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基巍教授共同担任大会名誉主席,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曼教授、戴朝霞教授和陈骏教授共同担任执行主席,携手国内肺癌领域的顶级专家,共享学术盛宴!

开场致辞

会议开场,陆舜教授、刘基巍教授和王琪教授先后进行了致辞。陆舜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表示,希望同道们相互交流与分享经验,共同学习肺癌领域最新进展,最终通过本次论坛的交流来推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肺癌的发展。陆舜教授对辽宁大连的同行在过去多年中在肺癌研究领域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也希望这些研究结果可以改变中国的临床实践,推动世界肺癌诊疗水平的提升。

刘基巍教授提出,在王琪教授的带领下,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肺癌团队的临床诊疗和科研水平一直走在国内前列。本次会议内容丰富,涵盖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最前沿的进展和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管理等,希望大家都有所收获。最后,刘基巍教授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举办。

王琪教授感谢线上和线下专家同道们对本次大会的大力支持和大家的肯定。她表示,目前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医院的大力支持,未来医院将加大在肺癌领域的投入力度,成立肺癌多学科诊疗中心,从基础到临床不断做大做强。

8d6be8f98d2533ee986ccfb5954da23_meitu_1.jpg本次会议分为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两大篇章!靶向治疗篇邀请到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刘晓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波教授和广东省人民医院周清教授,分别带来“EGFR突变阳性晚期NSCLC优化治疗策略”“肺癌罕见驱动基因靶向治疗研究进展”和“基于精准检测下的肺癌治疗策略”的主题报告。免疫治疗篇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刘雨桃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张力教授和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崔久嵬教授分别分享了“晚期NSCLC免疫一线治疗进展”“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管理”和“免疫治疗耐药后的治疗策略”。与会专家同时围绕肺癌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靶向治疗篇

本环节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基巍教授、河北省人民医院李庆霞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信涛教授和朝阳市中心医院崔秀洁教授共同担任主持。

8d6be8f98d2533ee986ccfb5954da23_meitu_1.jpg

讲题:EGFR突变阳性晚期NSCLC优化治疗策略

刘晓晴教授聚焦于EGFR突变阳性晚期NSCLC优化治疗热点问题,如EGFR-TKI合理序贯、排兵布阵;脑转移治疗策略、EGFR-TKI耐药后治疗策略和联合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了专题分享。刘晓晴教授表示,未来在EGFR-TKI的合理序贯、排兵布阵方面还需要积累更多证据,才能优化获益模式。

讲题:肺癌罕见驱动基因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金波教授梳理了MET、BRAF、RET、HER2、NTRK等罕见驱动基因靶向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NSCLC全面进入靶向诊疗时代,基于驱动基因选择相应靶向治疗可使患者明显获益,目前已有多种针对不同靶点的靶向药物获批。MET14外显子跳跃突变患者,传统化疗后中位总生存期(OS)只有半年,免疫治疗后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仅为1~2个月,靶向治疗疗效优势明显。BRAF抑制剂治疗BRAF突变型NSCLC,Dabrafenib+Trametinib方案同步给药的风险获益评估结果较单药更好。BLU-667和 LOX-292在晚期RET融合NSCLC患者中显示出广泛而持久的抗肿瘤活性。肺癌中HER2突变比例约为2%,泛HER抑制剂、20外显子插入突变药物(泊齐替尼、吡咯替尼)、抗体-药物耦合物(T-DM1、DS-8201a)对HER2突变型肺癌治疗有不同作用。

讲题:基于精准检测下的肺癌治疗策略

周清教授从可手术切除患者、驱动基因阳性不可切除患者、驱动基因阴性不可切除患者的治疗策略和通过液体活检实现肺癌治疗全程管理等4个方面出发进行了专题分享。周清教授表示,对于局部晚期可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根据基因检测的结果可以选择新辅助或辅助靶向及免疫治疗;对于晚期不可手术的驱动基因阳性的患者,可根据基因检测选择合适的一线靶向治疗方案;对于晚期不可手术的驱动基因阴性的患者,可根据PD-L1或TMB的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免疫治疗或免疫联合治疗方案;通过液体活检实现治疗疗效和复发监测能够实时指导临床治疗决策的制定。 

靶向治疗篇专题分享结束,多位与会专家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了精彩的专题讨论:①对于EGFR突变阳性晚期NSCLC一线治疗如何选择?考量因素有哪些?②肺癌罕见突变的治疗经验和体会。③目前精准检测指导精准治疗的检测手段很多,NGS的地位如何?

1.jpg

免疫治疗篇

本环节由包头市肿瘤医院王晓红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戴朝霞教授、辽宁省肿瘤医院马锐教授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亮新教授共同担任主持。

2.jpg

讲题:晚期NSCLC免疫一线治疗进展

刘雨桃教授阐述了晚期NSCLC免疫治疗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刘雨桃教授表示,免疫治疗开启了晚期NSCLC治疗新篇章,但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如免疫治疗的最佳时机(先用还是后用)、最佳方案(单药还是联合)和最佳拍档(化疗、双免疫还是靶向)等问题还未明确。刘雨桃教授强调,晚期NSCLC免疫治疗时机的选择上,在生存获益上免疫一线治疗优于二线治疗,越早选择,生存越久。最佳拍档的选择上,不同的免疫联合方案疗效不同,目前免疫联合化疗证据充足,其中,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获益显著,未来期待更多证据的出现使患者获益。

讲题: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管理

张力教授梳理了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及特点、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原则和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与免疫治疗预后的相关性等专题内容。张力教授指出,在开始免疫治疗前,医生必须评估患者发生毒性的易感性,并进行irAEs相关的患者教育。大多数irAE可通过暂停给药±皮质类固醇激素得以控制,且可逆转。在免疫治疗预后相关性方面,有研究证明,irAEs与Nivolumab治疗NSCLC的疗效呈正相关。张力教授强调,免疫抑制剂不应被排除在激素处理之外,而是应该积累更多的证据,从而更加有效地处理一些高级别的不良反应。

讲题:免疫治疗耐药后的治疗策略

崔久嵬教授首先回顾了免疫治疗近年来较惊喜的研究数据,崔久嵬教授表示,以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正逐渐改变着肿瘤治疗的格局,但临床有效率偏低,深入研究耐药机制有助于实现更好的疗效。肿瘤耐药机制包括肿瘤内在和肿瘤外在局部适应性或全身性免疫抑制等。如何克服现有的治疗瓶颈?崔久嵬教授提出,积极寻找检测标志物,扩大受益人群,避免原发耐药,针对多种机制组合作用的综合治疗可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如何实现精准的个体化治疗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免疫治疗篇专题分享结束,多位与会专家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了精彩的专题讨论:①目前国内已有多个PD-1/PD-L1单抗上市,对于晚期NSCLC免疫一线治疗如何选择?②对于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管理经验和体会。③免疫治疗耐药的机制目前认为是肿瘤本身、微环境、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如何选择免疫耐药后的治疗策略?

3.jpg

总结

会议尾声,大会主席戴朝霞教授进行了总结致辞。戴朝霞教授首先感谢了各位专家同道对本次大会的大力支持,并感谢6位教授针对肺癌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新进展奉献的学术大餐,相信各位同道收获满满,期待以后在更多学术会议中与大家再次相遇。

责任编辑:Marie
排版编辑:lizhi

相关阅读
评论
2020年09月22日
刘歆
烟台市中医院 | 肿瘤内科
学习了
2020年09月22日
赵瑞
漯河市中医院 | 血液内科
2020年09月22日
龙玉明
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 肿瘤科
NSCLC全面进入靶向诊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