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云端聚首,聚焦血液】2020中国血液创新论坛拉开序幕—主题大会专场

2020年09月18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jpg

7月19日,“2020CHIF中国血液创新论坛”线上会议如期举行,通过聚焦中国血液学事业的创新与变革,众多血液学领域的大咖“隔空荟聚”,共同分享了干货满满的会议内容。本次大会共设置1个主题大会专场6个专题分会场。其中,主题大会围绕“医疗创新”和“理念创新”两大版块展开,【肿瘤资讯】特将其内容概括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Part 1: 探寻变革核心-医疗创新的宏伟愿景

在主题大会的第一部分中,各位专家主要围绕医疗创新与变革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第一位讲者是来自于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的马军教授,其讲题为“血液疾病研究进展”。马军教授指出我国肿瘤发病率在近年来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目前每年新发肿瘤患者达到392万/年,而其治疗手段也不断更新变迭,其中血液肿瘤领域已然进入了免疫联合治疗时代,以CAR-T、PD-1抗体及双特异性抗体等为代表的免疫治疗手段正不断兴起和带来疗效的突破。

第二位讲者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朱军教授,讲题为“中国淋巴瘤诊疗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朱军教授首先指出,全世界范围内的淋巴瘤发病率仍居高不下,中国亦是如此。据统计显示,2003~2015年中国淋巴瘤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37.2%,这较之于欧美国家而言仍有较大的差距,未满足的临床需求空间可谓巨大。而利妥昔单抗+化疗(R-chemo)作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滤泡淋巴瘤(FL)的一线治疗方案仍安全有效。朱军教授强调,遵循规范化诊疗原则、加强多学科合作和坚持专科化发展方向是提高我国淋巴瘤疗效的三把“钥匙”。

第三个讲题为“创新论-健康中国”,由多位专家共同参与,洪小南教授姜文奇教授黄晓军教授等指出健康中国行动的总体战略,主要包括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健全支撑与保障及强化组织实施等策略。而在基本路径方面,需要将个人、政府及社会三大要素紧密串联,最终达到全民健康的目标。

第四位讲者为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黄慧强教授,其讲题为“COVID-19防疫常态下的医疗创新”。 黄慧强教授指出,COVID-19的出现使我们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线上模式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在医疗领域,数字健康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中,人工智能(AI)蓬勃兴起,中国目前已有的人工智能企业达到1040家,仅次于美国,未来AI技术将在医学影像及疾病诊断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其次,黄慧强教授还重点谈到了我国的新药研发,近年来我国加大了信息交流、扩展了临床试验开展数量、加快了新药审批速度、采用数字化手段全面管理临床试验等,这无疑将带来了我国新药研发的全新局面。

第五位讲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赵维莅教授,其讲题为“转化医学理念下的淋巴瘤靶向治疗临床实践”。赵维莅教授主要针对如何运用“Chemo-Free”理念开展和创新淋巴瘤靶向治疗进行了探讨。赵维莅认为在开展“Chemo-Free”治疗方面主要遵循两大原则:①惰淋巴瘤,循证研究,取代常规化疗。②侵袭性淋巴瘤,探索研究,针对特殊患者;而在利用“Chemo-Free”创新靶向治疗方面,则需要重点着力于:①组学特征,开拓分子分型。②基于发病机制,实施精准治疗。此外,结合具体的临床研究,赵维莅教授还详细讲解了“Chemo-Free”的疗效及当前应用情况。

第六位讲者是来自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张会来教授,其讲题为“医改大环境下淋巴瘤专科建设的一点体会”。 张会来教授围绕六大方面探讨了淋巴瘤专科建设:①利用有限医疗资源提高运行效率;②更好的开展临床新技术和精准医疗;③推动科室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④组织发表高水平的科研和申报国家基金项目;⑤为青年医生搭建更好的平台,完善人才梯队;⑥完善多学科合作及患者全程管理。

Part 2: 超越时代局限-理念创新的探索实践

在Part 2阶段中,第一位讲者为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郭晔教授,其讲题为“现实照进梦想-如何跨越技术长河实现治愈之路”。郭晔教授指出:①靶向治疗的小分子化合物和大分子抗体类药物正在不断涌现,免疫治疗在不同领域开花结果,基因治疗尚处于起步阶段。②越来越多的研究将新兴疗法与传统疗法相互结合以期取得更大的治疗突破。③个体化治疗的理念在实际临床中正逐渐被应用。④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创新疗法的发展,肿瘤等疾病带来的个人痛苦和医疗成本将大大减轻。

第二位讲者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的李小秋教授,其讲题为“2019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理进展”。李小秋教授围绕DLBCL的分子分型进展、DHL/HGBL病理进展、DLBCL免疫检查点相关研究三大方面内容展开。随着淋巴瘤病理的阔步前进,势必带来淋巴瘤诊断及治疗模式的巨大改变,疗效将不断提升。

第三位讲者为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徐卫教授,讲题为“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淋巴瘤临床诊疗中的作用”。徐教授指出,新一代测序技术(NGS)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能带来更为精准的分子分型,切发现新的分子特征及变异。可应用于淋巴瘤的诸多方面:①淋巴瘤诊断分型 ②预后评估 ③靶向治疗 ④ 病情监测。此外,徐教授还提出了循环肿瘤DNA(ctDNA)在淋巴瘤诊断中的诸多优势。

第四位讲者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宋玉琴教授,其讲题为“挑战与展望:抗体工程之ADC/循环抗体”。 宋玉琴教授指出,ADC药物再次以火热的状态进入领域内研究视野。全新优化的C5补体抑制剂循环抗体Crovalimab在初治或经补体抑制剂治疗的PNH患者中验证了其临床疗效:①Crovalimab持续有效减少溶血;②Crovalimab允许自行皮下给药,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和耐受性良好;③针对第一代补体抑制治疗无应答的特定补体突变患者,Crovalimab仍然有效;④现有临床研究结果支持Crovalimab进行下一步的3期大型临床研究。

第五位讲者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牛挺教授,其讲题为“挑战与展望:抗体工程之双特异性抗体”。牛挺教授主要探讨了以下两大方面内容:①随着对生物学机制理解的逐渐加深,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双特异性抗体成为“后单克隆抗体时代”抗体新药研发的一个突破方向。②在淋巴瘤领域,CD20/CD3 1:1双特异性抗体Mosunetuzumab以及2:1不对称双特异性抗体Glofitamab在早期研究中显示出肯定疗效和可接受的安全性。

第六位教授为来自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血液病中心张曦教授,其讲题为“新药迭代环境中淋巴瘤移植的现状与思考”。 张曦教授主要围绕以下内容进行了解读: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在B细胞淋巴瘤中仍然有重要的地位;②随着新型靶向药物以及CAR-T治疗的涌现,HSCT在淋巴瘤的应用时机发生改变: 1)DLBCL:双打击患者一线巩固,年轻高危患者复发后推荐 2)套细胞淋巴瘤(MCL):年轻体健患者一线巩固 3)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iNHL) : 复发难治患者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4)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推荐一线巩固。

第七位讲者为北京协和医院的赵永强教授,其讲题为“基因治疗:血友病治愈之终极梦想”。 赵永强教授教授指出,血友病是基因治疗的“优秀候选者”,基因治疗对于血友病而言是一个颠覆性的技术,但同时对于血友病A和B,基因治疗仍然在探索研发阶段。

主题大会总结

会议结束时,大会主席马军教授朱军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提纲挈领的总结。两位讲授认为本次“血液创新论坛”将为我国血液学事业的创新和变革带来诸多思考,并指引血液事业前进的方向。本次大会内容涵盖医疗创新、转化医学、专科建设、淋巴瘤病理进展、临床研究进展、基因治疗等多个方面,可谓干货满满,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学术会议。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Amie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Joanna

                   

评论
2020年09月19日
郭飞
扬州市江都区人民医院 | 检验科
血液专场
2020年09月18日
张庆民
胜利油田中心医院 | 肿瘤科
己学习分享
2020年09月18日
张帆
益阳市中心医院 | 肿瘤内科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