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BOC/BOA 2025 | 邱红教授:2024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研究进展——胃癌

07月14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 Best of ASCO 2025 China(BOA)于7月4~5日在南京召开。会上,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肿瘤中心邱红教授进行了“2024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研究进展——胃癌”的主题报告,系统盘点了2024年度中国学者在胃癌领域取得的突破性研究进展。报告全面梳理了2024年中国学者在胃癌领域的学术发表概况,重点解读了RATIONALE-305、FRUTIGA、DARGON-IV三项改变临床实践的重磅研究,并介绍了多项在发病机制、创新疗法及治疗新靶点方面取得突破的基础与转化研究。

图片1.png

2024年中国学者胃癌领域学术成果丰硕,转化研究备受瞩目

报告首先对2024年中国学者在胃癌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盘点。在过去一年中,中国学者主要参与发表了3320篇胃癌相关文献,较去年略有增加。其中,IF>5的高分文章共709篇,占所有发表文献的21.3%。一个重要趋势是,高达92.6%的高分文献集中在转化研究领域,显示出我国在胃癌基础与临床结合方面的强大实力。

从发表机构来看,福建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和郑州大学位列文章发表数量前三甲。

三大临床研究缔造胃癌治疗新格局

邱红教授重点介绍了三项被专家组列为年度推荐的重磅临床研究,这些研究分别在晚期一线、二线及围手术期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RATIONALE-305研究

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牵头的RATIONALE-305研究是一项评估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或转移性胃/胃食管结合部腺癌(GC/GEJC)的全球多中心、随机、双盲III期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该研究不仅在PD-L1阳性(TAP≥5%)人群中显示出显著的总生存期(OS)获益(中位OS:17.2个月 vs 12.6个月),在所有随机患者中同样观察到OS的显著改善(中位OS:15.0个月 vs 12.9个月,HR=0.80, P=0.001)。研究全文已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BMJ)。

推荐理由:这是第一项由中国学者担任leading Pl的全球多中心、随机、双盲的晚期胃癌一线治疗的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研究;是第一个以腹膜转移作为主要分层因素的胃癌免疫治疗联合研究;在胃癌领域,替雷利珠单抗是第一个获得国外胃癌治疗适应证的国产PD-1抗体;该方案已被写入2023版《CSCO胃癌诊疗指南》(I级推荐)。

FRUTIGA研究

同样由徐瑞华教授牵头的FRUTIGA研究是一项在中国35个中心开展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I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抗血管生成药物呋喹替尼联合紫杉醇用于二线治疗晚期GC/GEJC的疗效。研究达到了双主要终点之一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呋喹替尼组的mPFS显著优于安慰剂组(5.6个月 vs 2.7个月,HR=0.57,P<0.0001)。OS未显示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与两组后续抗肿瘤治疗方案不均衡有关。研究全文已发表于《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

推荐理由:呋喹替尼联合紫杉醇二线治疗可显著改善PFS、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呋喹替尼联合紫杉醇显示有OS 获益趋势,校正混杂因素后,HR值范围为0.73~0.91;呋喹替尼联合紫杉醇是胃癌二线治疗新选择,已被写入2025版《CSCO胃癌诊疗指南》予以推荐。

DARGON-IV研究

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朱正纲教授牵头的DARGON-IV研究是评估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及化疗用于可切除局部晚期GC/GEJC围手术期治疗的随机、开放标签、多中心III期研究。研究达到了主要终点,靶免化三联方案组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显著高于单纯化疗组(18.3% vs 5.0%,差异:13.7%)。该方案安全性可控。研究全文已发表于《临床肿瘤学杂志》(JCO)。

推荐理由:这是首个评估围手术期免疫疗法联合抗血管生成疗法和化疗用于GC/GEJC的III期研究;研究达到主要终点,pCR显著改善;化疗联合卡瑞利珠单抗+低剂量阿帕替尼不影响手术,具有持续可控的安全性;为GC/GEJC患者提供了有前景的围手术期治疗选择。

胃癌基础与转化研究多点开花

除了上述临床研究,邱红教授还分享了多项值得关注的基础与转化研究,这些研究从病因学、创新疗法到新靶点探索,为胃癌防治开辟了新思路。

社区根除幽门螺杆菌(Hp)预防胃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研究团队发表在《自然·医学》上的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抗Hp治疗的患者,其胃癌发病率有降低(HR=0.86)。对于成功根除Hp的患者,效果更为明显(HR=0.81)。研究结果表明,大规模Hp筛查和根除具有作为胃癌预防公共卫生政策的潜力。

CLDN18.2靶向CAR-T细胞疗法: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团队发表在《自然·医学》上的I期研究展示了Satri-cel/CT041(一种靶向CLDN18.2的CAR-T细胞疗法)在晚期消化道肿瘤中的出色疗效。在所有患者中,总缓解率为38.8%,DCR为91.8%,中位PFS为4.4个月,中位OS为8.8个月。在GC/GEJC患者中,ORR高达54.9%,中位缓解持续时间(mDOR)为6.4个月。Satri-cel/CT041在CLDN18.2阳性的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中显示出有潜力的疗效,并且安全性可控。

Hp感染与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疗效:多项研究揭示了Hp感染状态与免疫治疗疗效之间的关联。一项发表于Innovation(Camb)的研究发现,与Hp阴性患者相比,Hp阳性的胃癌患者表现出更长的免疫相关无进展生存期(irPFS)(6.97个月 vs 5.03个月,HR=0.76)。Hp阳性胃癌表现出“热”肿瘤微环境的特征。在dMMR/MSI-H结直肠癌和食管鳞癌(ESCC)患者中,Hp阳性与更短的irPFS相关。

肠道菌群与胃癌进展: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团队发表于《细胞》(Cell)的研究发现,咽峡炎链球菌可促进小鼠胃部炎症、萎缩及肿瘤发生。浙江省肿瘤医院研究团队在Cell Discovery上的研究则揭示了该菌株会增加胃癌发生发展的风险。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研究团队发表于《细胞》的研究发现,肿瘤SLC6A6介导的牛磺酸摄取可通过转激活免疫检查点基因诱发CD8+T细胞耗竭。

综上,邱红教授的报告全面展示了2024年中国学者在胃癌领域从临床到转化/基础研究的全方位、深层次的探索和成就。这些研究不仅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循证依据,也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指明了道路,彰显了中国肿瘤学研究在全球舞台上日益增强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Mari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Marie

评论
07月16日
阚随随
安阳市肿瘤医院 | 肿瘤内科
一项发表于Innovation(Camb)的研究发现,与Hp阴性患者相比,Hp阳性的胃癌患者表现出更长的免疫相关无进展生存期(irPFS)(6.97个月 vs 5.03个月,HR=0.76)。
07月15日
李娟
六安市人民医院 | 病理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07月15日
尚瑞国
鹤壁市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胃癌研究进展,不断更新,患者受益,生存期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