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病例分享】一线治疗优选,培唑帕尼在晚期肾细胞癌术后展现显著疗效

03月24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微信图片_20250310181451.jpg

培唑帕尼是一款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主要通过抑制VEGFR-1、2、3,PDGF-α、β 和c-Kit 进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肿瘤细胞生长和存活。本期病例分享带来了1例晚期肾癌患者,经过培唑帕尼单药治疗后瘤灶控制良好,生存获益显著。

病例:
培唑帕尼一线治疗右肾癌术后骨转移,可带来可观的肿瘤控制和生存改善

病例汇报:
万金平教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

病例点评:
董文静教授 中山市人民医院
许海霞教授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万金平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 主治医师 硕士研究生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分会青委
漳州市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委员兼秘书
漳州市抗癌协会泌尿肿瘤专委会秘书
漳州市泌尿结石防治学会理事

1.    患者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男,57岁

主诉:反复左髋部疼痛2月

现病史: 缘于2月前因反复左侧髋部疼痛不适,平时无腰部酸痛,无血尿、血便,无咳嗽、咳痰等不适,于2023年1月就诊。

既往史:既往10余年前因“右肾占位”行“右肾部分切除术”,术后恢复可。既往高血压、糖尿病。

家族史:家族中无类似发病情况。

辅助检查:Hb:121g/L,PLT:151X109,嗜中性粒细胞:11.9X109,血钙:1.97mmol/L,尿常规:白细胞+-、红细胞-。

Karnofsky评分:90分。

影像学检查: 
2023年02月06日,患者进行髋关节磁共振和骨扫描检查。髋关节磁共振显示,左侧股骨头、颈处骨质破坏,考虑恶性肿瘤可能;全身骨显像提示,左侧股骨近端血运丰富、代谢旺盛,考虑骨转移可能。

z07Ie7tmHQpmuAPESeUQwJq6MiBwF9n5.png

图:髋关节磁共振和骨扫描检查(2023年02月06日)

2023年02月13日,患者进行双肾磁共振和胸部CT检查,双肾MRI检查提示右肾下部术后改变。胸部CT提示左肺上叶尖后段新增微结节。

m0IpxzjAiDzIVrvADYwWWIKmnbuxRiCn.png

图:双肾磁共振和胸部CT检查(2023年02月13日)

2. 治疗经过

外科手术:于2023年02月21日行全髋关节置换+股骨病损切除术。

术后病理:骨组织中见异行细胞浸润,结合免疫组化及临床,考虑转移性癌,肾脏来源可能性大。

术后诊断:右肾癌术后伴左股骨转移,IMDC中危。

一线治疗:
自2023年3月17日开始服用培唑帕尼800 mg,每日一次(qd)。

疗效评价:
2023年9月复查CT检查提示右肾部分切除术后改变,左侧髋关节置换术后改变。肺部结节较前减少,新增右侧肾上腺外侧支结节2.8cmX2.5cmX2.9cm:考虑转移瘤可能。

JwcvtzdTMTzekdo7MCZrncyMTx0SU1G5.png

图:CT检查(2023年9月)

外科手术:2023年10月,患者在全麻下行后腹腔镜下右侧肾上腺切除。

术后病理:结合临床病史和免疫组化,符合转移性肾细胞癌。

术后随访:
2023年11月,患者复查CT检查提示左肺门新增结节(2.6cmX2.5cm),考虑肿瘤可能。左肺上叶尖后段支气管内等密度填充,建议活检。2023年11月22日-2023年12月08日,行放射治疗。

pN968xVFtoKm0h4C4JmYXoBwZ4YswRUi.png

图:CT检查(2023年11月)

二线治疗:
2023年12月,换用阿昔替尼 5mg,每日两次(bid)。

疗效评价:
2024年03月,患者复查CT示右侧肾透明细胞癌术后,右侧肾上腺切除术后。左肺门较前缩小23mmX17mm(原26mmX25mm),左肺上叶尖后段支气管内等密度填充大致同前。

kASLlwPPfxECThiosTrTZZin9eduRVHa.png

图:CT检查(左:2023年11月;右:2024年03月)

2024年12月19日,患者复查胸部CT提示左肺门占位明显增大35mmX28mm(原23mmX17mm),考虑恶性肿瘤可能。

mjfIGno7KR1IgDhrVr3WmKAIN0XYEjds.png

图:CT检查(左:2024年03月;右:2024年12月)

三线治疗:
2024年12月,换用阿昔替尼5mg bid+特瑞普利单抗240mg,一周三次(q3w)。

诊疗经历:

OjJ8rYrpq0tmTyIYgv5sOtMNTjaxzmBW.png

3.病例小结

(1)目前转移性肾癌已经进入以免疫为主的时代,但对于部分免疫治疗效果不佳,或是难以获得或难以耐受免疫治疗的患者,培唑帕尼等靶向药物仍然能够给患者带来可观的肿瘤控制及生存改善。

(2)转移灶的局灶治疗仍然值得重视。

(3)患者的治疗常常受制于较大的经济负担,能够出现疗效可靠同时价格便宜的药物对于晚期肾癌患者的治疗往往至关重要。

专家点评

董文静
中山市人民医院 肿瘤内科 主任医师 博士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胃肠肿瘤分会中西结合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青委会协会委员
广东省预防医学会肿瘤防治专委会委员
中山市抗癌协会理事会理事
中山市抗癌协会结直肠癌专委会委员
中山市抗癌协会免疫治疗专委会委员
中山市抗癌协会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专委会委员
中山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癌症姑息与康复治疗专委会常委
中山市医学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委会委员
中山市医学会肿瘤免疫治疗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胃肠肿瘤分会中西结合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青委会协会委员
广东省预防医学会肿瘤防治专委会委员
中山市抗癌协会理事会理事
中山市抗癌协会结直肠癌专委会委员
中山市抗癌协会免疫治疗专委会委员
中山市抗癌协会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专委会委员
中山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癌症姑息与康复治疗专委会常委
中山市医学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委会委员
中山市医学会肿瘤免疫治疗专委会委员


许海霞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内科 副主任医师 博士后

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院肿瘤中心工作2年
从事临床工作十余年,擅长肺癌、胃肠癌、泌尿肿瘤等的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熟悉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等诊断技术、擅长用循证医学跟踪肿瘤学最新诊疗进展
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数十篇
深圳市医师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理事
深圳市健康管理协会肿瘤专委会委员

董文静教授:根据2024年CSCO肾癌诊疗指南,培唑帕尼在肾细胞癌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无论是低危、中危还是高危患者,均被推荐为一线治疗的1A类选择。此例晚期肾癌的患者的治疗紧密结合国内外指南推荐,患者术后出现了骨转移,随后采用培唑帕尼作为一线治疗,无进展生存期(PFS)达到5个多月。此病例也充分体现了MDT模式在晚期肾癌治疗中的重要性,与单一治疗模式相比,MDT模式能够整合各学科优势,为患者提供最优化的治疗方案,从而获得更好的临床获益。这一成功案例也为晚期肾癌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临床参考。
 
许海霞教授:在晚期肾癌的治疗中,培唑帕尼已成为一线治疗的常用选择。综合评估其抗肿瘤疗效、药物经济学效益、临床可及性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培唑帕尼在晚期肾癌一线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的综合优势。从临床实践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患者在接受培唑帕尼一线治疗后,其疾病进展时间显著延后,仅有少数患者在治疗后的5至7个月内出现疾病进展,PFS通常可达1至2年。若患者能够长期且足量地使用培唑帕尼,往往能够获得更为理想的临床转归,显著改善预后。

总结

一线治疗的优选,培唑帕尼在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均有显著疗效

肾细胞癌(RCC)是肾脏内最常见的实体病变,约占所有肾脏恶性肿瘤的90%,男性比女性(1.5∶1)占主导地位,在老年患者中发病率更高[1]。在世界范围内,RCC是男性第六大常诊断癌症,女性第10位,分别占所有肿瘤诊断的5%和3%[2]。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最新数据,每年有超过14万例RCC相关死亡病例,其中RCC是全球第13大最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3]。并且肾细胞癌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30%-40%的患者在诊断时已发生局部/远处转移[4]
 
靶向药物在晚期肾癌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中,培唑帕尼可同时阻断VEGF和PDGF通路,更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上市前头对头COMPARZ研究[5]结果显示,培唑帕尼组客观缓解率(ORR)显著高于舒尼替尼(36% vs 28%),并且培唑帕尼治疗42天即有69%患者肿瘤缩小≥10%,高于舒尼替尼43%。在中国首个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中[6],一线培唑帕尼的ORR达 2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达 21.2个月,并且安全可控。凭借COMPARZ研究,培唑帕尼已获得了《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肾癌诊疗指南》晚期肾癌一线治疗的推荐。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晚期肾癌是否具有高危风险因素,培唑帕尼都获得了《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肾癌诊疗指南》的一致IA类推荐。此外,培唑帕尼也已获得NCCN肾癌治疗指南的推荐,作为晚期RCC一线治疗的可选药物,这为培唑帕尼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佐证。
 
在本期肾细胞癌术后转移的病例中,培唑帕尼作为一线靶向治疗药物,已充分展现出良好的疗效,为患者带来了显著的生存获益。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培唑帕尼有望为中国肾癌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进一步提升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Ljungberg B, et al. Eur Urol. 2022 Oct;82(4):399-410.
[2] Siegel RL, Miller KD, Jemal A. Cancer statistics, 2018. CA Cancer J Clin 2018;68:7–30.
[3] Ferlay J, Soerjomataram I, Ervik M, et al. GLOBOCAN 2012 v1.0,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IARC CancerBase No. 11. Lyon, France: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2013. http://globocan.iarc.fr.
[4] 张浩然,等.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20,41(06):439-445.
[5] Motzer et al. N Engl J Med 2013;369:722–31.
[6] Aihetaimujiang Anwaier, et al. Transl Androl Urol. 2022 May;11(5):694-709.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明小丽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jj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